首页 理论教育 滕子京巴陵修堰虹堤,为何?

滕子京巴陵修堰虹堤,为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滕子京到了巴陵后为何要修筑堰虹堤?严格意义上说,从第二年重修岳阳楼的情况来看,这座堰虹堤实际就是重修岳阳楼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属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滕子京巴陵修堰虹堤,为何?

滕子京[75]谪守巴陵郡期间,曾经为巴陵郡的老百姓做了四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其一,是重修岳阳楼;其二是修筑堰虹堤,其三是修建岳州学府;其四是修筑紫荆堤。

清光绪《巴陵县志》载:“堰虹堤旧志在西门城下,岳阳楼南长千丈,高三丈,厚三丈二尺,宋庆历时知州军滕宗谅筑。”

滕子京到了巴陵后为何要修筑堰虹堤?滕子京初来巴陵,首先要立志重修岳阳楼。他见岳阳楼前的堤坝已经被洪水冲击,当有“满目萧然”之感。依据他的性格和情操,他是一位不甘寂寞,且有担当的郡守。虽然是“谪守巴陵郡”,但绝不会就此沉沦下去,他必须要在这里有一番作为,方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面对眼前一片颓废的景象,他想尽快动手改变现在的面貌。那么他何时着手开始修筑堰虹堤呢?

可以肯定地说,此堤必在重修岳阳楼之前。第一,我们先从《岳阳楼记》中的第一句话来推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这里所谓的“越明年”,就是他来到巴陵的第二年,这里没有很晦涩文字的纠结。第二,他要重修岳阳楼,不可能在已经坍塌的基座上来建造如此的庞然大物,则必须要先修筑岳阳楼前的大堤,以防止洪水的冲击。同时,也是为了重修岳阳楼提供充足的保障。严格意义上说,从第二年重修岳阳楼的情况来看,这座堰虹堤实际就是重修岳阳楼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属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大堤修筑完成后,才可能出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画面。之后,他特意派人请求欧阳修[76]为其撰写记文。因而,才留下宋欧阳修《修偃虹堤记》一文。其文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堰虹堤。问其所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丈,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踰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之险,不测之虑,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近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曰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怠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www.xing528.com)

“滕侯志大才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人之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可废。二宜,书岳之民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不可不书,乃为之书。”

但是不久,堰虹堤被洪水所冲击而坍塌,到后来宋《壬申志》所载,认为堰虹堤仅是滕侯的一个美好的心愿而已,“未及为而去”。其文曰:“旧志载堰虹堤特因欧阳记文,而云未之深考也。王得臣尘史曰:岳阳西滨大江,夏秋水平,望与天际。而州步无舣舟之所,人甚病之。庆历间,滕子京谪守是邦,常欲起巨堤以捍怒涛使为弭节之便。先名曰偃虹堤,求文与欧阳永叔,述堤之利详且博大矣。碑刻传于世甚多,治平中,余宰巴陵,曾访是堤,郡人云:滕侯未及为而去。”这里提出一个重要的疑问,认为堰虹堤要么不存在,要么不是滕侯所为。这里只说滕侯确实想做这件事,但当他还未来得及修成此堤,自己却已经离开巴陵郡了。

不久,北宋著名史学家、地理学家范致明[77]明确地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堰虹堤就是滕侯所为。为何后人见不到这座大堤?原因很简单,湖水冲击所导致。他在《岳阳风土记》中阐述说:“岳阳城据湖东北,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潄齧城岸,岁常倾颓。滕子京待制欲为堰虹堤,以捍之属,移郡不果。据而书所言,则滕侯实未曾为堤。揣当时必已度地估工,刻期兴筑,故求文于欧阳,碑刻俱就,其卒不就功者,必以水冲,难以固堤,为众议所沮止耳,必非以去官不及为也。近世所为护城堤者,未久即败废,而岳阳楼外,湖岸顷年屡更葺筑,颓坏不止,然则筑堤以便舟泊之说无庸复议也。”他认为,堰虹堤作为滕侯留给巴陵人的作品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故提出“无庸复议也”。由于范致明在当时很有权威,大家一致予以公认,便成为了历史的结论,从此再也没有人对堰虹堤与滕侯之间的关系再提出异议了。

遗憾的是,今天人们观看岳阳楼时绝不会看到那座已经坍塌上千余年的堰虹堤。如果你有心游览岳阳楼,建议你在认真观看岳阳楼唐、宋、元、明、清五座用黄铜铸造的模型时,在宋代模型前要认真思索一下,它的基础就是当年的堰虹堤。自滕侯之后多次重修岳阳楼,都是在堰虹堤的基础上翻修复制的。堰虹堤不是没有,而是千余年来一直为辉煌的岳阳楼承担着厚重基座的作用。今天的岳阳楼之所以能博取人们的爱,获得人们的欣赏,主要是因为有《岳阳楼记》,“文以载道”而充当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堰虹堤同样有欧阳修《堰虹堤记》,只是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而已。我想,当年滕侯请求范公撰写《岳阳楼记》向他展示巴陵八幅图画时,一定将堰虹堤描画得非常雄伟壮观。

欧阳修在《修偃虹堤记》中曰:“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之险,不测之虑,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近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曰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怠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为何“其遗迹往往而在”?是因为“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也!遗迹不再表象,而永远流传在百姓的心目之中。故曰:“皆欲为滕侯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