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墙建有外墙垣即城外侧的墙垣。尤其在乾隆时期,州府的城墙更加稳固、雄伟。明清时期,巴陵县的“城墙”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巴陵县处于州府的南端,从“瞻岳门”往南经乾明寺、慈氏塔再到吕仙观一带,被称为“南关”。从巴陵县进入府城,必须经今天的“瞻岳门”,过“吊桥”再翻过两座小山才进入府城内的街道。此时,巴陵城内州府与县府间的许多街道也逐渐相通,巴陵古城逐步将州府和县城融合成为了一座整体城市。
古巴陵真正形成稳固完整的城池,是在明洪武初年建立岳州府之后。当时,州府的范围北至九华山,东至今三五一七工厂一带及岳州学府[9],南至今“瞻岳门”,西在今岳阳楼下的“岳阳门”。州府城墙从北边的九华山一线转东至今三五一七工厂,再转南至洞庭湖边一带的城墙下,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因为护城河紧靠城墙的一边是一条宽阔的便道,不久成了一条热闹的商业街道。由于便道下边是护城河,人们俗称这条街道为“便河街”。
当时,整个城墙上建有雉堞[10]同时还建有羊马墙及建筑在瓮城外十余步的城壕内岸挡墙,高八至十尺。羊马墙有一道门,门外正对壕桥通向城外。城墙建有外墙垣即城外侧的墙垣。城墙腹内填土筑实,上面铺设砖石,称为“马道”即骑马能在城墙上行走。最后还有一道内墙垣。整个府城建造得非常讲究、坚固。尤其在乾隆时期,州府的城墙更加稳固、雄伟。
明清时期,巴陵县的“城墙”一直处于若有若无的状态。巴陵县处于州府的南端,从“瞻岳门”往南经乾明寺、慈氏塔再到吕仙观一带,被称为“南关”。再向南走便到了南湖。从巴陵县进入府城,必须经今天的“瞻岳门”,过“吊桥”再翻过两座小山才进入府城内的街道。(www.xing528.com)
由于城市的发展,州府内的街道逐渐增加,城市也逐渐繁荣起来。府城内官兵、民众的各种生产、生活、商业、宗教、学习等诸多场所和设施也逐渐完善。后来,随着城市南移,州府和县府的界限逐渐模糊。州府衙门的机构也逐渐向南发展,与巴陵县城融合,整个城市也逐渐扩大。此时,巴陵城内州府与县府间的许多街道也逐渐相通,巴陵古城逐步将州府和县城融合成为了一座整体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