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舌底漫雌黄,笑骂文章久放狂;
故太犹存身已老,春秋词客半徜徉。
话说,岳阳,洞庭之滨,古之巴陵,今之龙城,处地球神秘的北纬30°。上古时期,她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直到三闾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北纬30°上的汨罗江之后,人们才注目这处“苗蛮”之地,从而升起一片敬畏之心。从此,巴陵开始了她近2000余年的蹒跚历程,终于走到了辉煌的今天,并以豪迈的步伐走向灿烂的未来。
北纬30°,如同地球五彩绚丽的“玉腰带”。在这里,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文明之谜、“巴别”通天塔、比萨斜塔、百慕大三角、珠穆朗玛峰等数以万计的自然景观、名胜遗迹都闪烁着她们耀眼的光芒而熠熠生辉。在这里,中国许多名胜古迹如三星堆、天柱山、神农架、河姆渡、峨眉山、黄山、庐山、君山岛、三江口及三苗古国、古巴陵等都集中于此。在这里,又有着千年来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团等待人们去探索。我十分欣赏美国作家詹姆士·伯斯特在《神秘的北纬30°》一书中对这条玉腰带的寻觅,他甚至热情地赞美在北纬30°上出生的姑娘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具魅力的姑娘。
2012年8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远方的家—北纬30°》第45集《大湖之城——岳阳》专题报道了巴陵——这条玉腰带上闪亮而玄妙的明珠。这里曾是“三苗古国”的核心地域;6000余年前,这里的先民曾成功地种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4000余年前,三苗氏族集团的“图腾”至今仍历历在目;2000余年前,这里曾经硝烟迷漫,成为诸侯争霸的战场;1000余年前,这里就已经拥有了古代城邑所具备的坚固城墙和世界闻名的楼阁。这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充满着神奇的故事。当我们从宽阔的视野寻觅她充满传奇的历史痕迹时,越来越亲切地感受到这是一处令人神往,时刻眷念的故土。
一、《巴陵史话》概说
五年来,本人一直怀着热爱自己故乡的深厚之情,携带自己的助手丁竹淇同学(现就读于美国布林茅尔 Bryn Mawr大学)在繁复的史料中搜寻,经实地考察,以图拭净古巴陵几千年的尘封。故而,将她真实的面目用九章“史话”的形式展示给人们。
第一章 “五千年文明纪游踪”
古巴陵上古时期史称“三苗古国”,她的精神领袖就是“九黎之君蚩尤”。上古时期的三苗古国有着高度发达的文明。
春秋时期,这里曾被中原称为“荆蛮”之地并纳入到了楚国的版图。她以广阔的胸襟接纳了“糜子国”、“罗子国”、“许子国”饱受欺凌的国民。之后,这里随着朝代的更替,从晋康元年(291)建立巴陵县治之后,逐步升格为郡、府、州。
第二章 “巴陵古城堪入画”
明清期间,巴陵古城屹立在洞庭湖畔。州府的南城门在明代被称之为“楚泽门”,清改称为“迎熏门”,光绪年间改称“瞻岳门”;府城东门被称为“湘春门”;府城北门明代被称为“会泉门”,清改称为“楚望门”;府城西门明代被称为“碧湘门”,清改称“岳阳门”。
清代,随着城市向南扩展,州府的许多官署衙门也随着城市的扩大逐步向南转移。光绪年间,古巴陵城内共有大小军政衙门四十余个,城区内共有大小街道五十九条之多。“南正街”和那条给古巴陵城带来繁荣的“下河街”,已经深深扎根在巴陵人的心中。
在古城中,还有那些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即那些古老的寺庙、道观令人难以忘怀。更让人们不能忘却的是明代成化十八年,以刑部员外郎上任岳州知府的李镜,排除万难修筑的“永济堤”其功德无量。
第三章 “了然胜见画屏开”
“云梦”、“云梦泽”与“洞庭湖”既有渊源的联系,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在洞庭湖中“禹、团、明、寄之森罗,或峙水以如浮,或滨湖而若立,真疑有鬼斧,巧施锥凿于其间也”,它们在洞庭湖中如同“瀛洲”一般充满着传奇的色彩。最为奇特的是那座在洞庭湖中由雍正皇帝三下谕旨,由湖广总督迈柱亲自督工建筑的一座规模宏大的人工岛——“舵杆洲”。
星罗棋布的湖、港、山、洲和流连忘返的“官渡”、“义渡”环绕点缀在巴陵周围,为古城增添了勃勃生机。
第四章 “怀古颂今赞名城”
巴陵古城内那“历尽沧桑的慈氏塔”、“玄妙幽深的吕仙观”、“青岚叠翠的金鹗书院”、“金鹗山上文昌阁”、“气势如虹的三眼桥”及“重塑辉煌的圣安寺”等古代建筑本人已经在《南湖史话》中作了详细叙说,本文略去未写。
然而,“先有乾明寺,后有岳阳城”即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乾明古寺,以及北宋时期滕子京创建的岳州学府,直到乾隆时期它依然是江南最大的培养人才的摇篮,仍值得人们去探讨。
岳阳楼中有真谛,“问谁领回得来”?“斗姆阁”、“三醉亭”、“留仙亭”、“仙梅亭”,它们的内涵史承相续,将儒家的“入世观”和道家的“出世观”在岳阳楼内熔于一炉,能给人以彻悟之感。
第五章 “汨罗江上赋离骚”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汨罗江;两千年前,第一个到汨罗江悼念屈原的是贾谊;两千年前,第一个在《史记》中为屈原、贾谊作传的是司马迁;两千多年后第一个将《史记》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是鲁迅先生。汨罗江,给屈子大夫的灵性以最大的清澈,汨罗江与屈子大夫已经融为一体,故,将汨罗江称之为“蓝墨水的上游”当之无愧。
第六章 “群山雄踞傲洞庭”
巴陵境内有被誉为湘、鄂、赣的“香格里拉”,气势雄伟的天岳山;有令人神往,奇妙梦幻般的福寿山;有山岭奇险,著称天下第一军事堡垒的石牛寨;有连绵七十二峰,人文景观殊胜的大云山;有相识、相知、相思三谷贯通,风景独特的相思山;有引得游人如痴如狂的湘北门户五尖山;有风光秀丽,如入“蓬莱仙境”的七女峰;更有“民间故宫”之美誉的张谷英村。
第七章 “兵戈镇日动乾坤”
古巴陵,自春秋以来就是古战场,史料中记载的大小战争达两百余场。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柏举之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东晋时期陶侃与杜弢的“南湖之战”、东晋末年刘裕与桓玄的“巴陵之战”、梁武帝时期王僧辩与侯景的“洞庭之战”、后梁短命皇帝萧铣于巴陵登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与吴军的“阁子湖之战”、康熙年间吴应麟与清军的“巴陵之战”均已在本人撰写的《南胡史话》中作了详细阐述。
最令巴陵人感到悲痛的是明末清初那“腥风血雨”的十三年。1644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四位皇帝。这一年,四股势力汇集纠缠于洞庭湖一带,巴陵成了绞杀的战场。这场血腥的征杀,对后世具有极大的影响。
第八章 “吟诵难胜玉壶清”
几千年来,古巴陵境内出现了一批值得后人为之缅怀、敬仰的先贤。他们中有的思想或著作曾引领了一个时代,为后世开启了一代学风;有的为人刚直,正气凛然,成为后世之楷模;有的为官清廉,一身正气,浩气长存。更为巴陵人值得骄傲的是近代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功勋卓著收复新疆的“千古一人左宗棠”和晚清民主启蒙思想的奠基人,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www.xing528.com)
第九章 “无限诗情无限景”
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必经历一段漫长的演化过程,且与当地自古以来人口迁徙、人口结构及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历史上第一次对古巴陵人口结构给予冲击的是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第二次对古巴陵人口结构冲击的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这两次都是北方士大夫贵族迁徙南下,不少聚集到了古巴陵境内,给巴陵人增添了新的活力。
自南宋开庆元年至康熙二十年的422年间,两次“江西填湖广”的大迁徙对巴陵人口结构造成的冲击更加直接。元末“巴陵屠城”之后,巴陵境内“荒无人烟,毫无生机”,洪武初年出现了第一次“江西填湖广”。
第二次是明末清初经过腥风血雨的十三年,“岳州城建筑毁于一炬,空无一人”。康熙四十二年,皇帝特谕:“平江县招纳广东、福建两省移民入籍,开垦平江东南山区”。康熙六十一年,朝廷再组织广东、福建、江西、湖北等省三万人“有序迁徙到岳州府的平江、华容、湘阴等县”。两次闽粤人的迁徙,彻底改变了平江的人口结构。
由于古巴陵在历史上一直接受北方楚文化的熏陶,巴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楚湘文化”特色。加之地缘格局、历史发展、人口迁徙,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就了巴陵人今天独特的精神品质。
二、《巴陵史话》撰写的基本原则
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两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真实地依据“史料”来“话说”。
由于讲述古代巴陵的历史涉及面比较广泛,因而所搜寻的史料也相应的比较繁杂,主要参考的史料有:《史记》、《战国策》、《左传》、《路史》、《后汉书》、《吴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继资治通鉴》、《宋史》、《元史》、《明史》、《明世祖本纪》、《明万历重修卷明会典》、《清史稿》、《南明永历实录》、《国史本传》等。
主要参考的县、州、府志有:《元和郡县志》、《明丙寅岳州府志》、《隆庆岳州府志》、《嘉庆岳郡沿革论》、《湖广岳州志》、《清朝文献通考》、《钦定八旗通志·营建志》、《岳州府壬申志》、《嘉庆洞庭湖志》、《光绪巴陵县志》等。
主要参考的历史典籍有:《尚书》、《山海经》、《太平御览》、《水经注》、《文心雕龙》、《南村辍耕录》、《四库全书》、《纪事本末》、《清代通史》、《使西程记》、《巴黎和约》、《剿平粤匪方略》、《曾文正集》、《清史演义》、《清稗类钞》等。
主要参考的宗教典籍有:《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增集续传灯录》、《道藏》、《全真诠译》、《黄帝内经·素问》等。
在使用这些史料中,有关重点部分尽可能引用原文。如关于巴陵知府李镜修造“永济堤”的问题,不少学者的研究已经到了涉及这个领域。为了进一步陈述清晰,本书将成化间朝廷首辅大臣李东阳撰写的《新筑永济堤记》全文引用,以使读者更加明了永济堤修筑的难度和工程的伟大。
在讲述“靠革命起家的朱元璋”要杀害“革命者汤旷”的过程中,特将朱元璋的《檄文》全文收录,使人们清楚地认识朱元璋是如何从“红巾军”起家转而与明教决裂走向自己的反面的真实面目,从而让人们升起对汤旷的崇敬、怀念之情。
第二个原则,是以人为核心挖掘其丰富的人文精神。
几千年以来,古巴陵经过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但是,巴陵境内的山山水水皆充满着丰厚而珍贵的人文精神。汤旷成了石牛寨的精神支柱;吴獬给五尖山注入了灵魂;石光为大云山添加了灵性;张子房的故事给相思山增添了神韵;白玉蟾的《宝慈观记》为七女峰造就了人间的“蓬莱景色”。即使早已消失在洞庭湖中的禹山、明山,都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感叹人生的惊悚之语。鉴赏颜延之的《祭屈原文》,不仅是欣赏其文采的绚烂,更是缅怀屈子大夫。
叙述巴陵古战场,不仅是为了解发生在古代巴陵的战事,更是凸显自古以来巴陵的重要战略地位,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人物,以及惨烈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大清四大名臣”左宗棠“事功盖世”,他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郭嵩焘开创华夏民族外交之先河,奠定近代民主思想之基石,故一直成为后代学者不断探索、研究的重要人物。即使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曾国藩,也因为在巴陵与太平军的征战而成就了他后半生的伟业。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他们皆有着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对历史人物不能求全。如由于左宗棠的傲气和嫉妒,实实在在地给郭嵩焘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政治性灾难。但他们对民族、国家、社会、家乡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巴陵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不能背上历史的包袱,但也绝不能忘记历史。“殷鉴所在”,启迪后人。在“腥风血雨的十三年”一文中,不得不对1644年这个特殊的年份予以关注。因为,这一年不仅是巴陵人的灾难,更是汉民族的灾难。这一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山海关败退之后,大部分残兵又成为了“流民”、“流寇”,他们南下逃到洞庭湖区域,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抢掠,老百姓受尽了摧残。南明王朝与清军、农民起义军在巴陵地域相互绞杀,让巴陵承受了太多的苦难。1944年郭沫若老先生1944年的《甲申三百年祭》今天读来仍有警醒之意义!
三、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几千年来,古巴陵遗留下了诸多历史的疑问期待后人继续探寻。但,如何正确对待巴陵境内的历史的遗迹?如洞庭湖中的“舵杆洲”是将其作为古代文物予以保留,还是任其消失?古城中的“街河口”是否应该给后人留下一丝念想?两千年前的乾明古寺是否应该还其本来面目?巴陵境内如此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精神,如何发掘蕴藏在其中的内涵,为今天岳阳市的旅游事业、经济发展而增添助力?为教育启迪后人,弘扬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发力?这些问题,亦留给后人继续探讨。
为了讲述古代巴陵的历史状况,本书在撰写的时间跨度上上至远古,下则限制在清末。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且涉及历史的跨度太大,不可能将巴陵几千年的历史清晰地详述,只能概括性的简而“话”之。因此,必定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以请求各位专家、学者、读者们指教。
今天的岳阳已经获得了诸多国家头衔: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先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观鸟之都;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中国黄茶之乡;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全国对外开放甲级旅游城市等等。其中,最具文化价值的是“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岳阳人民几十年奋斗的结果。如果上溯,也是几千年以来古代巴陵人民为后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巴陵历史的延续。
我们应该为能生活在北纬30°这片土地上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更应该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
祝愿我们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洞庭福翁2018年4月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