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湖南“三五计划”开始执行
1月3日,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开会研究湖南“三五计划”建设问题。国家“三五计划”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根据中央安排,湖南京广铁路以西的怀化、邵阳、常德、湘西自治州等地区的40多个县市被列入“三线”建设范围,一大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和军工项目即将在这里展开。为此,湖南“三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坚决把农业搞上去,支援和加强“三线”建设,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三五计划”开始执行。图为湖南日报发表的农业耕种社论。
湖南“三五计划”开始执行,号召“工业学大庆”。图为画报。
1966年,春耕双抢、入冬之前对耕牛进行检查评比,并总结经验、表扬先进。
1965年,中共湖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王延春(前一)在郴县农村调查。
1966年,干部和群众在一起研究治山办法。
1966年,民兵们参加祁东县曹口堰水库的建设。
1966年
◎修建欧阳海灌区
11月6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作出修建欧阳海灌区工程的决定。欧阳海,湖南桂阳县人。1958年应征入伍。1963年11月18日,部队野营拉练时,一匹驮着炮架的军马在经过京广铁路口时受惊横立铁轨中央,欧阳海奋不顾身,推马救列车而光荣牺牲。其英勇事迹传遍全国。英雄的家乡及附近数县为我省衡邵丘陵干旱区的一部分。为改善该地区的自然状况,提高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发展农业生产,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11月6日作出决定,在该地区兴修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防洪等综合性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以英雄的名字命名。欧阳海灌区工程处在属湘江支流的舂陵水和耒水下游地区,分枢纽和渠道两大部分。同年10月已先期动工。
1966年,岳阳县毛田区面貌。
1968年,绥宁哨基口采育场的伐木工人在新作业区。
1966年12月21日,15000名军民驾驶民船开向大通湖进行大规模农场开垦。
1968年,妇女参加劳动生产。
1966年,创建南湾湖生产基地。
1966年,南湾湖生产基地初创。
1969年
◎省革委制定相对稳定农村经济政策
9月19日,省革委发出《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稿),该“意见”共20条,主要内容是:坚决执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社队规模一般不要变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生产队必须严格实行经济核算和民主管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坚决克服平均主义;原来划给社员的自留地,一般不要变动;不要拆掉社员现有的房屋去盖“居民点”;积极稳步地发展社队企业,坚持走亦工亦农的道路,直接为农业生产和社员生活服务;减轻农民负担,确定干部工分补贴和控制非生产用工以及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加快机械化进度,大兴水利,发展畜牧渔业和林业。这实际上承袭了20世纪60年代前期以来湖南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的基本经验,比较适合农民当时的基本要求,对于稳定农村局势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此间,湖南农村也大张旗鼓地开展过“农业学大寨”运动,个别地方也一再冒出“并队”“任意改变所有制”等苗头,但都被省革委及时制止。这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湖南农业保持了虽然缓慢,但一直稳步上升的势头。
1968年,林场的知识青年在工间小憩。
1969年,韶山灌区总干渠先锋关隧洞正在施工。
1970年,韶山灌区北干渠云湖天河渡槽施工现场。
1970年
在全省“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邵东县野鸡坪大队成为先进单位。图为野鸡坪大队的社员正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龙山县洛塔公社社员在开垦稻田。
◎省革委树立洛塔公社和野鸡坪大队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
5月22日,省革委作出全省农业战线学习龙山县洛塔公社和邵东县野鸡坪公社野鸡坪大队的决定,号召以这两个典型为榜样,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湖南省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重点一直放在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这个主要方面。洛塔公社和野鸡坪大队的自然条件都很差,算得上“穷山恶水”,但这两个单位的干部群众经过努力,改善了生产条件,使粮食生产有了增加,因而被树为典型。省革委还在当地召开现场会议,全省先后有110万人去洛塔、野鸡坪参观。
邵东县野鸡坪大队社员开垦出的稻田。
龙山县洛塔公社社员开垦出的稻田。
1970年
◎省革委发出文件强调贯彻党的农村经济政策
11月30日,省革委发出文件,要求做好农村人民公社年终决算的分配工作,强调必须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坚持按劳分配,实行民主讨论,反对“一平二调”,使社员增加收入,防止分光吃光。12月15日,省革委又发出文件,提出农村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一平二调”现象又有所抬头;2.社队干部贪污挪用公款;3.基层干部会议过多;4.各种文艺队、宣传队、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群众代表都要生产队补贴,增加了农民负担;5.平均主义抬头,分配不能兑现。省革委要求各地对上述问题进行检查纠正。这两个文件重申了1969年省革委《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指出了必须克服纠正的错误倾向,因而具有积极意义。自1966年以来,全省农民年人均收入在60元左右,1970年为62.54元。
1970年
◎凤滩、沙田水电站开工建设
3月21日,省革委决定成立凤滩、沙田两个水电站的建设工程指挥部。这两座水电站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凤滩电站是当时全省最大的水电建设工程,也是“三线”建设项目,位于沅陵县境内,属沅水流域梯级开发工程,年发电量为27.8亿千瓦小时。沙田水电站位于桂东县境内,利用沤江水位落差发电,年发电量7.5亿千瓦小时。省革委要求通过两个枯水期间的建设,争取在1972年达到部分投产发电。
凤滩水电站由于过分强调争时间、抢速度、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给工程造成很多不利影响,以致前三台机组直到1978年5月才投产发电,1979年第四台机组发电,电站全部建成。沙田水电站1973年10月建成发电。
10月,凤滩水电站建设工程举行开工誓师动员大会。
凤滩水电站。
1970年,韶山灌区工程部分景观。
1970年,知识青年下乡参
加劳动。
1970年,隆回县人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建设六都寨水库。
197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助手在稻田里做实验。
1970年,洞口县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图为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文艺宣传队员。
1970年,洞庭湖区人民大打灭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
1970年,移山造田。
1970年,几位女知青“双抢”后在南湾湖军垦农场合影。
1970年,韶山灌区繁忙的航运情景。
1971年
◎杂交水稻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
1月12日,省革委召开全省第三次农业科学实验经验交流大会。会上,以袁隆平为主持人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的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安江农业学校教师袁隆平,从1964年起即提出通过培育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增加粮食产量,实验工作取得进展,经过3年多努力,终于培育出一批“野败”型不育系和保持系,使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加快杂交水稻研究,省革委决定成立研究领导小组和由省农科院、安江农校、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贺家山原种场等单位组成的协作组,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科学实验。1972年10月,第一次全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得到国家的肯定和重视。
1970年,千山红农场女拖拉机手。
1971年,隆回县木瓜山水库建设工地上的誓师大会。
1970年,洞庭渔民打鱼归来。
1971年,谷子收割后,
社员们进入紧张的秋插生产。
1971年,正在修建的南岳水库。
1971年,湘中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韶山灌区工程基本完成。(www.xing528.com)
1972年
◎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召开
5月16日,中共湖南省委在湘潭县召开全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会。省委号召“书记动手,全党抓学大寨”。自1971年冬季以来,省委对于农业工作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共完成土石方5.84亿立方米。到1971年底,全省共有大型水库12处、中型水库150处、小水库1万多处,并拥有电力排灌32万千瓦、机械排灌54万马力、水轮泵1.7万台;二是提倡科学种田,推广高产单位的经验,如组织稻麦三熟制的桃源县庄家桥大队、早晚两季双跨千斤的攸县桃水生产队、棉花丰产的慈利长峪铺大队等6个单位的代表到各地巡回讲演,带动各地、县在所属范围内推广本地的先进经验。省委要求各地在领导农业生产中,“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还强调“落实政策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根本保证”“科学种田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重要内容”。
1972年,万人大开荒的场面。
1972年,宁乡县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大力发展养猪事业。图为塘湾大队的养猪场。
1972年,从衡阳市下放到衡南县接观公社九眼塘的知识青年们。
1972年
◎湘中旱情严重实施人工降雨
9月7日,湘中一带干旱严重。国务院命令广州空军部队派出飞机,在益阳、常德、衡阳、邵阳一带实施人工降雨,取得成功,各地降水量有一定增加。
1972年,澧县澧澹公社拥宪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右)正在分析棉花种子情况。
1972年12月25日至1月5日,中共湖南省委、省革委在长沙市省体育馆召开湖南省『农业学大寨』经验交流大会。
1973年,宁乡县的农民正在热火朝天开展粮食入库工作。
1973年
◎农村社队企业初步发展
9月20日,省革委批转省社队企业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的报告》。几年来,湖南农村社队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全省3300多个公社、45000多个大队中,有90%的公社、75%的大队办起了企业,共有社队林场2.1万个,山林面积4500万亩;茶场1.3万个,茶园面积120万亩;渔场1600个,养殖水面74万亩;小煤矿1800多处,年产原煤380万吨;小水电站、小水轮泵站2万多处,发电量10多万千瓦;农机修造厂3700多个,拖拉机站170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厂2.3万个。参加社队企业生产的有75万多人。据上年决算分配统计,社队企业总收入5.89亿元,占全省农副业总收入的12%。
1973年,知青们在为生产队修理打谷机。
1973年,社员们种植的冬瓜获得丰收。
1973年,社员们将粮食打包过秤,送给国家。
1973年,知青们在参加“双抢”。
1974年
1973年,社员们忙着将粮食打包过秤,送给国家。
◎省委领导人带队参加劳动
11月3日,《湖南日报》报道:中共湖南省委领导人张平化、杨大易、万达、于明涛、毛致用等连日带领机关干部到长沙铁路分局参加劳动。此后,在省委的带动下,湘潭、株洲、衡阳、零陵等地的领导干部也都率领机关干部到铁路站段参加劳动,帮助突击装车卸车。
1974年,临澧青山水轮泵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轮泵站。图为青山灌区的群英大渡槽。
1974年,衡阳县柿竹水库。
1975年
◎省革委要求改变蔬菜和轻工商品供应紧张状态
1月23日,省革委发出《关于认真搞好工矿区蔬菜生产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领导机关“将工矿区的蔬菜生产和供应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统一安排”。11月,省革委再次发出《关于尽快改变城镇和工矿区蔬菜生产和供应状况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划蔬菜生产面积,增加财政补贴。由于长期实行僵硬的计划经济体制、“以粮为纲”和“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及对国营和集体商业网点加以限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省内各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蔬菜生产和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城市居民和企业职工都为吃菜发愁。以株洲市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城市居民人均每天供应蔬菜仅0.6斤左右,品种少、质量差,而且商业网点少,每个零售人员每天要负担供应400多人的任务。在一些工矿区,职工们常常买不到由商业部门供应的“平价”蔬菜,只能在农民手中买一点“议价”菜。
为保证有限的蔬菜供应,省财政每年要拿出几百万元的补贴,而商业部门仍要出现几百万元的亏损。
使广大群众感到不便的还有轻工商品严重不足的问题。当时在这一方面湖南纺织、针织、百货、文化用品的自给率不到50%,许多用品都需凭证凭票限量供应,而且有时凭证凭票也买不到东西,如火柴供应就连续几年紧张。省革委于31日批转省商业局《关于我省轻工市场情况和改进意见的报告》,要求重视改进轻工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工作。
1975年,湘阴县南湖公社农民积极送公粮。
1975年
◎杂交水稻培育和推广取得巨大成绩
袁隆平在田间介绍杂交水稻。
10月16日,省革委转发农科院《关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情况简报》。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杂交水稻培育和试验推广的巨大成功。省革委指出,这是农业科学上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加快粮食生产发展的一项新的技术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加强领导,抓好典型,不断总结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10月20日—30日,中国农林科学院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鉴定会,有21个省、市、区的科学家参加。此后籼型杂交稻在南方各省逐步大面积种植,对中国粮食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于1974年正式宣告培育成功,1975年在湖南示范推广种植中稻864亩、晚稻297亩,平均亩产分别为1031.5斤和858.7斤,比常规稻亩产高出100斤以上。
1975年,袁隆平在田间传授杂交水稻技术。
1975年
1975年,望城县桐木公社桐木大队支部书记游贵和带领社员们一起垒石造田。
◎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
11月2日,中共湖南省委举行万人大会,传达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于9月15日—10月19日在山西和北京举行,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整顿。这次大会的召开,积极方面是由此掀起抓农业、抓生产的高潮,消极方面是再次推广大寨的所谓“大批促大干”“割资本主义尾巴”等“经验”。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和普及大寨县运动,从这年起,每年从省直机关抽调一批干部组成“省委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分别下到县和公社帮助工作,一年一轮换,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省委年年派工作团下乡,一直持续到1980年。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6年,望城县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1975年
◎加快农村小水电建设
25日,中共湖南省委、省革委批转省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快我省小水电建设的报告》。湖南农村小水电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
1965年全省小水电装机容量4万千瓦,1970年达到7万千瓦。随着城市工业建设和农村社队企业的发展,全省供电形势越来越紧张,缺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的一个严重问题。湖南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除湘、资、沅、澧四水可以兴建大型电站外,在山区和丘陵区还可以发展农村小水电。
1976年,岳阳县毛田区被誉为“农业学大寨”的一面旗帜。
1976年
◎省革委要求持续进行冬春之际的农田基本建设
7月7日,省革委批转《关于去冬今春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1975年冬到1976年春,全省共有1200多名干部、1200多万农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扩大耕地面积80万亩,坡土改梯田57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84万亩,完成农田灌溉面积148万亩,治山造林面积30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2.2万千瓦,电力排灌机械2万千瓦。此前,1974年冬至1975年春,全省也掀起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利用冬春农闲之际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是我省传统,对湖南农业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76年
◎开发湘南
4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湖南省将开发湘南列入长远规划,建设烟、糖、麻生产基地,当年投入开发资金430万元。湘南主要指零陵、衡阳、郴州3个地方的20多个县,当地土壤多为相对贫瘠的红壤,尤其是水利条件差,易受干旱影响。湘南开发的重点是水利建设和因地制宜开荒,发展经济作物。此后,湖南省每年投入专项资金促进湘南农业的发展。
1975年,丰收年景。
1976年,华容县“农业学大寨”的小麦实验地。
1976年
◎建设用材林基地和油茶林基地
5月24日,省革委批准《关于建设100万亩用材林基地和10万亩油茶林基地的报告》。根据该“报告”,国家林业部和湖南省联合投资,“五五”计划期间在湘潭、醴陵等30个县建设3000万亩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争取15年—20年成材;在浏阳、永兴等30个县各建立10万亩以上的油茶林基地,争取老林1980年平均亩产茶油20斤以上,新林
1985年平均亩产30斤以上。这两项建设计划的实施,对促进湖南林业和经济林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11月,林业部在株洲召开南方14省区造林现场会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