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南农业·林业·水利的辉煌70年

湖南农业·林业·水利的辉煌70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农业、林业生产和水利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湖南农业·林业·水利1949年9月13日,湖南农业建设公司第一届第二次股权代表大会合影。同日,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军区联合发布《整修南洞庭湖总动员令》。3月21日,中共湖南省委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发出通知,要求滨湖地区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参加荆江分洪工程。

湖南农业·林业·水利的辉煌7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农业林业生产和水利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建设不断加强。林业产业大为发展,林农收入显著增加。建成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河湖治理取得重大成效,民生水利惠民利,成为三湘巨变的坚实凭倚。

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湖南农业·林业·水利(1949—1965)

1949年9月13日,湖南农业建设公司第一届第二次股权代表大会合影。

1949年

1949年,翻身了的农民土改后兴高采烈地烧掉地契。

◎修复滨湖溃损堤垸

11月12日,临时省政府发出《利用冬季赶修堤垸的指示》。当年夏季,洞庭湖区发生严重洪灾,溃决440多处堤垸,淹没427万亩耕地,受灾人口达128.9 万。湖南临时省政府成立后,即修复堤垸,兴修水利。10月发出《关于洞庭湖修复堤垸的指示》,并派遣60余名水利干部分赴常德益阳专署和滨湖各县,协助修复堤垸工作。10月的指示发出后,临时省政府派出干部、安排贷粮3500万公斤,采取国家扶助和群众自筹的办法施工,在滨湖各县组织修堤。1950年3月初,临时省政府再次派出大批干部深入滨湖地区,加紧对工程的督促检查。针对工程质量问题,临时省政府还发布指示,要求各地更加提高工作效率,巩固堤防,力求达到规定标准。到1950年春,30万民工积极参与,共投工1560万个,修复溃垸347个,堵口700多处,完成3237万个土石方,使400多万亩农田恢复生产,100多万灾民得以重建家园。

1950年,沅江县第六区福西垸复堤施工现场。

1950年

大通湖蓄垦工程完工

7月1日,经水利部批准的大通湖蓄洪垦殖工程完工。工程于1月中旬动工,历时近半年,面积420平方公里,建设费用大米400万公斤。省人民政府宣布蓄洪工程全部为国有,禁止私自在垦殖区内建房和从事生产活动。

1950年,汉寿县人民在沅水北大堤抢险。

1950年,土地改革时,岳阳县的农民在分得的田上拔掉原地主立的界碑。

1950年4月,华容县人民庆祝新生大垸工程竣工。

1950年,郴州华塘乡农民在看分田榜。

1950年,零陵县水沟桥乡第六分会主席盛承美带领量田小组为贫雇农分田量地。

1951年,常德市回族人民开荒赶种晚稻,收益百分之百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

1951年

◎组织春耕生产

3月中旬,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发出指示,要求所有地区,不管是否已经完成土改,都应明确转入以春耕生产为中心。指示要求在春耕生产中应组织生产互助,这年,全省组织互助组1000个左右,比较巩固的200个,小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是按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

湖南省首届农业劳模代表大会合影。

1951年,人工把荒坡开挖成平地。图为长沙南郊黄土岭建设工地。

1951年,群众排队参观设在长沙的“劳模生产功绩展览会”。

1951年,澧县第一届农业展览大会上的良种水

1951年,澧县农业展览大会上展出的改良水

1951年

◎省首届农业劳模代表大会

11月1日—7日,湖南省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长沙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49人。会议评定廖仁福、李寿光、李作福、刘仲春4个互助组为特等集体模范,李呈桂、唐纯银等20人为特等劳动模范。全体代表订立了爱国增产公约,并建议作为全省农民爱国行动纲领。

年底,省农林厅又发布丰产消息,醴陵李呈桂再创水稻间作双季亩产1548斤、醴陵邓光晋创连作双季稻亩产1650.8斤的新纪录。还有醴陵马世昭、南县叶国保创水稻亩产1500斤以上的好成绩。这些典型为农业生产打破保守思想,改进生产技术树立了榜样。

1951年,沅江第二区安宁垸妇女组修堤工程之一角。

1951年,省水利厅技术专家研究洞庭湖治理规划。

1951年,发动妇女修堤。

1951年,特等甲级模范:李长庭(左二)、曾金白(左四)、许南菊(右一)。

1951年,妇女生产能手刘家菊。

1951年,省长程潜视察治湖工地。

1952年

◎整修南洞庭湖

11月10日,省政府举行会议,通过《关于整修南洞庭湖的决定》,成立湖南省整修南洞庭湖工程委员会,程潜为主任委员,金明、文年生、唐生智、谭余保为副主任委员。同日,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湖南军区联合发布《整修南洞庭湖总动员令》。工程于12月15日全面开工,1953年3月底竣工。共动员组织民工、干部26万余人,完成土方2400万立方米、石方22万立方米,投资1800余万元。经过整修,将48个小垸合并为3个防洪大圈,缩短堤线450公里,绝大部分堤垸已超过1949年最高洪水位1~1.5米,大大减少了洪水漫溢成灾的威胁,为70多万亩农田创造了稳产高产条件,也为进一步治理洞庭湖打下了基础。

岳阳总队举行首届整修南洞庭湖庆功表模大会。

1952年,上缴公粮。

1952年

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兴建。毛泽东为工程的开工题词——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

◎省委组织力量参加荆江分洪工程

5月1日,荆江分洪工程清淤作业完成。

3月21日,中共湖南省委遵照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发出通知,要求滨湖地区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参加荆江分洪工程。这个工程是长江防洪所需,荆江分洪区及主要工程在湖北境内,任务由鄂、湘两省共同承担,于4月5日全面动工,湖南共动员民工3.1万余人、石工5000多人、医务人员479人参加,长沙港出动民船687艘,为工程运送急需材料和生活物资共14.54万吨。6月20日工程全部完工。

7月,荆江分洪工程北闸首次开闸分洪摄影纪念。

1952年

◎省委推广农业生产劳动互助

3月29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南局的指示,发布《关于推广劳动互助加强组织起来的指示》,指出:在全省范围内应普遍大量地号召兑工、帮工、人畜换工等旧有的劳动互助;发展简单的季节性的劳动互助组;推广常年定型的农副业结合的互助组;每一个专区、县或区应各掌握一两个典型组;组织起来的根本政策是“自愿互利”“入组自愿、出组自由”,对个体农民不得讽刺排斥或打击;强调稳步前进,反对盲目冒进,注意依靠贫下中农。至年底,参加各类互助组的农户共96.8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2.8%;互助组15万多个;其中常年互助组近2万个,占总农户的1.91%。

宁远县第一区跳磴石乡老樊村樊次生互助组利用休息时间学习廖仁福的生产组织经验。

华容县互助合作搞生产,齐心车水抗干旱。

1952年

◎第二次农业互助合作座谈会

宜章县第一区新田乡生产互助组的妇女学犁田。

11月20日—24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第二次农业互助合作座谈会,对前段互助合作情况及今后发展作了研究。要求1953年全省有40%以上的农业户组织起来。当时全省共组织互助组13.3万个,占全省总农户的12.8%,其中常年互助组1.95万个。

1952年冬至次年春,各地以县、区为单位,集训了一批互助组骨干分子,或召开会议系统地宣传互助合作的方针、政策。在土改复查结束之际在23个县、市的26个乡,开办了25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试点,其特点是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当年这批小型初级社,除4个因受灾等情况减产外,21个初级社均较上年增产,突出的社增产35%。

宜章县第一区新田乡蒋开荣互助组在挖金龟子。

1952年

◎第二届省农业劳模会

女劳模们的工作情景。

11月12日—18日,省第二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的1007名代表,都在1952年爱国增产运动中创造了显著成绩。其中邓光晋创连作双季稻平均亩产1650.75斤纪录,吴道生创棉花丰产纪录。会上并评出醴陵河泉乡、南县艳洲村为特等水稻丰产乡;澧县荣市乡为特等棉花丰产乡。

双峰县第二届农业劳模大会特等妇女劳模摄影纪念。

出席湖南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的部分女劳模合影。

劳模夫妻合影。

劳模专车

1952年,常宁县第一区虎溪乡象形村妇女正在割麦。

1952年,新化县第二十区城南乡妇女捕虫英雄队伍。

1952年,辰溪三区翻身妇女参加修坝工作。

1952年,宁远县第一区跳蹬石乡老樊村樊次生互助组在男女共同努力下,4天插完49亩田。

1952年,常宁县第一区虎溪乡江贤村妇女正在积肥。

1952年,农村生产工作会议场景。

1952年,浏阳县水佳妇代会主任毛玉莲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130多个妇女在大塘坡修建新塘。

1952年,湖南支边社员们在阜北农场开荒时吃包谷饼子的情景。

1952年,养猪场的母猪和小猪都长得膘肥肉壮。

1952年,望城县女饲养员在打扫卫生。

1953年

新泉寺建闸工程工地的民工们正在电焊闸门。

新泉寺建闸工程工地的民工们正在木槽下运混凝土。

◎南洞庭湖新泉寺水闸开闸放水

5月9日,南洞庭湖新泉寺水闸完工,开闸放水。新泉寺水闸是湖南省第一个现代化大水闸。该工程于2月动工兴建,是南洞庭湖修整工程的重要部分,也是当时全省最大的现代化水利建筑

新泉寺建闸工程工地的民工们正在运灌闸墩混凝土。

新泉寺建闸工程庆功表模大会主席团

民工队劳模代表刘光武在新泉寺建闸工程庆功表模大会上讲话。

湖南省南洞庭湖新泉寺水闸开闸典礼现场。

1953年

◎省委、省政府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3月1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在土改后广泛宣传生产政策,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加强国营农场工作。根据当时全省农村各阶层情绪尚未完全安定,生产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的情况,强调必须广泛地宣传发展生产的政策,主要是保护土地房屋及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批判以平均主义为主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明确表明态度,以解除顾虑安定人心,从而建立和巩固新的生产秩序,同时教育与发动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生产,逐步走向合作化的道路。11日,省政府又发布全省农业爱国丰产竞赛运动实施办法,要求通过竞赛运动,引导农民破除保守思想,逐步改进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推动全省爱国丰产运动,争取大面积丰产。

1953年,民工们冒着严寒奋战在湘阴酬塘湖工地上。

1953年,妇女参加各种生产活动。

1953年

◎整顿办社

6月7日,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部发出《整顿互助组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正式颁布以后,湖南开始试办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农业生产合作社。初期,运动基本上是健康的,但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盲目追求高级形式、互助不互利、侵犯中农利益、强迫农民编组入社、排斥单干农民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意见指出:必须采取措施,停止冒进,克服自流,澄清混乱。最主要的是必须贯彻互利原则,并压缩原定指标,把全省农户的组织面由原定计划的40%压缩为30%,并削减了初级社的试办数,由30个减为15个。

1953年,农村兴修水利。

1953年,农民在浇肥。

1953年,拖拉机在开垦荒地。

1953年

1953年,湖南农林水利展览。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邵东县两市镇兴起爱国卖粮热潮。图为第二居委会的农民在送粮。

10月25日—11月3日,湖南省第五次党代表会议举行,中心议题是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定。1952年,湖南全省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将近40亿斤,商品粮反而比上年减少4亿多斤。从1953年春季起,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粮食紧张局面,群众排队争购,而奸商囤粮不卖,少数富裕农民也以买青苗、买新谷等方式抢囤粮食。秋粮上市,但供需矛盾仍未缓解。10月16日,为解决粮食供需矛盾,保证国家建设顺利进行,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为贯彻执行中央决定,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制订和通过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并具体讨论有关方针、政策和办法。根据人口、土地、杂粮、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灾情、副业生产、公粮负担及粮食买卖情况变动等条件,将统购统销任务分配落实到各县。11月,省委、省政府从省到县逐级动员,组织力量,完成一切准备工作。12月初,粮食统购工作全面铺开。

1953年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2月30日,全省第三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闭幕。会后,我省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

农村土地改革任务完成后,党和政府就及时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年,湖南在大量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各种互助组的同时,试办了20多个半社会主义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2月14日—30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全省第三次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传达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精神和毛泽东在会上及会前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具体布置全省的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会议确定1954年我省要“重点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大量发展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积极培养和发展常年互助组,团结带动单干农民发展生产”。要求在1954年全省各县重点办好200个初级社,并在次年春完成建社任务。会后,全省各地开始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

◎全省第一座活动拦河坝动工

1月7日,全省第一座活动拦河坝——常宁县甘家洲拦河坝修建工程动工。工程包括45.4米长的活动坝、30公里长的渠道、100多座附属建筑物。工程于3月底完工,可使沿河两岸8000多亩稻田免受旱灾威胁。

1954年,洞庭湖工程副总指挥长李毅之在洞庭湖坡头放水典礼会上剪彩。

1954年,晒干的稻谷,准备入仓。

1954年

◎建立国家粮食市场

5月7日,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建立国家领导下的粮食市场的指示。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各地开始建立国家领导下的农村粮食市场,以便利农民粮食余缺调剂。此后这一工作相继在全省各地普遍展开,到6月上旬全省共建国家粮食市场500多个。8月31日,省人民政府发布布告,严禁私商买卖经营粮食。

1954年

◎全省首批高级农业社成立

2月18日,全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社——南县安福高级农业社成立,全社由89户、402人组成,拥有1100多亩耕地。24日,湘阴县洞庭围农业社成立,全社有127户、469人,水田1400亩。它们是由农民自愿建立起来的。高级社建立后,发挥了人多力量大的优势,集体战胜洪涝灾害,获得粮食丰收,显示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1月,武冈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图为工作队员在发动群众入社。

1954年,常德苏家吉排水闸工程在进行第一期平面作业。

1954年

◎治理洞庭湖

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和渔业基地。因长年泥沙淤积,人们不断围垦,大小堤垸星罗棋布,致使湖面日窄,容量日浅,洪涝灾害连年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洞庭湖进行了多次全面整治。1952年4月—6月,湖南、湖北两省组织30万人共同实施了荆江分洪工程,在荆江以南,安乡以北,虎渡河以东修筑了大型蓄洪水库,在水库以北、以南分别修筑了进洪闸和节制闸,在水库四周修筑了一道围堤,并对荆江大堤进行了培固,有效地减轻了洪水对洞庭湖的威胁。1952年12月—1953年3月,湖南省组织26万余人实施了整修南洞庭湖工程。新修大堤200多公里,兴建水闸3座,堵塞河口13处,将南洞庭湖区内48个小垸子并为3个大垸,减轻了湘、资两水相互顶托给南洞庭湖造成的危害。

10月18日,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全体委员一致通过了《关于修复洞庭湖堤垸工程的决定》。

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施工现场。

周小舟在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指挥部和指挥部的其他领导成员研究工程计划。

洞庭湖堤垸修复工地。

成千上万的劳动者从四面八方赶赴治湖工地。

1954年,常德苏家吉排水闸落成。

1955年

◎全省首个国营拖拉机站建成

11月5日,全省第一个国营拖拉机站在常德县聚宝乡建成,配备有各种型号的拖拉机4台及其他机具20台。1956年春,又在澧县、岳阳各建立1个国营拖拉机站。

拖拉机手合影。

社员们用拖拉机耕地。

1955年,攸县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讨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计划。

1955年

1955年,蒸汽机挖泥船在汉寿县围堤湖地段开挖航道。

◎省人民委员会布置推广双季稻

6月,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农林厅《湖南省1955年推广双季稻指导要点》,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双季稻,将它作为增加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年,全省双季稻栽培面积537万亩,1956年栽培1264万亩。1957年后,全省继续大力推广双季稻,并号召采用先进技术、改良品种和增施肥料,使双季稻栽培面积稳步扩大。这一耕作制度的变化,对全省粮食增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双季稻大丰产喜报

1955年

◎部署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工作

3月18日,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关于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指示,对全省粮食定产、定购、定销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三定”工作以乡为单位进行,粮食定产一般以1954年实际产量为标准;定购数(包括征粮数和购粮数)约占实产数的1/3;定销则是对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确定标准实行计划供应。以上办法一定做3年,3年不变。1955年是实行这一办法的第一年,当年农业获得丰收,粮食产量224.02亿斤,国家征购68.16亿斤,占总产量的30.43%。

◎整治沅水航道

11月10日,省人委作出《关于沅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决定》。工程已于当年6月动工,实行“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近期与远景相结合”“先重点后全面、先下游后上游,逐段整治”的施工方案。到1956年工程基本完工,使过去舟楫难行的常德至辰溪段317公里航道水深达1.2米以上,轮船拖载量提高2倍。

1955年,群众运送爱国粮。

1955年,治虫模范萧桂凤。

1955年

◎全省区委书记会议修订农业合作化规划

11月20日—27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全省区委书记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讲话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决议精神,集中批判省委在领导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思想,重新修订规划,要求在1956年秋冬全省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的75%—80%,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在这种形势下,1955年底全省初级农业社很快发展到11万多个,入社农户猛升到占总农户的57%,至1956年春,入社农户再增至占总农户的80%,基本实现初级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社干部在清算账目。

1955年,妇女在农田里收割。

1955年,湘阴县樟树乡组织100多辆水车抗旱。

1956年

◎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模范大会

2月24日—3月2日,全省第三届农业、林业、水利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举行。出席代表806人,康菊英等代表在大会发言介绍经验。大会评选出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特等劳动模范133人。

妇女劳模风采。

在劳模代表大会上,女学生向主席团献花。

1956年,粮食丰收,社员笑逐颜开。(www.xing528.com)

1956年,社员劳动生产场景。

1956年

◎全省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工作会议

1月16日—26日,省农业厅召开全省农业科学试验研究工作会议,提出科研工作的重点是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和推广丰产经验。湖南农学院首届学术讨论会同时举行。

◎基本实现渔业生产合作化

5月11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关于实现渔业生产合作化的指示。全省有河湖面积1355万亩,专业和副业渔民54400多户(其中专业渔民10200多户)。3月底时,已成立40个渔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的专业渔民4100多户。到6月底,基本实现全部专业渔民参加合作社的要求。

1956年,茶陵县女社员顶着烈日组织晒棉。

1956年

1956年,安仁县女社员参加生产劳动。

沩水沙河灌溉工程指挥部政治局全体同志合影。

◎沩水沙河水利工程完工

18日,宁乡沩水沙河灌溉工程完工,放水发电。它是本省丘陵区的大型水利工程。

1956年

◎宁乡猪被确认为全国优良猪种

8月26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确认宁乡猪为全国优良猪种。它原产于宁乡县流沙河及草冲一带,经测定,它在高营养条件下增重显著,在低水平饲养条件下也生长良好。1982年国家标准局批准《宁乡猪标准》为国家标准。

宁乡猪。

1956年

◎湖区兴建大型机械排灌站

3月,南县乐新垸机械排灌站和湘阴县湘滨垸机械排灌站同时竣工,投入生产,共安装机械870匹马力,受益面积30万亩。这两个排灌结合的大型排灌站于1955年同时施工。国家共投资127.2万元,为湖区兴建大型机电排灌站积累了经验。

1956年

◎沅江农民黎天保等创早稻新纪录

7月,沅江青年农民黎天保等耕种的丰产丘1.705亩,收获早稻干谷2278斤,平均亩产约1336斤,创早稻丰产新纪录。

◎水利部在湘召开座谈会

8月16日—28日,水利部在著名的双季稻丰产区醴陵县召开塘坝管理和水稻灌溉座谈会,全国17个省、市、区派代表参加。

1956年,南岳水库全景。

1956年

◎加快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社升级

8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电话会议,根据中央精神和全国形势,再次部署农业社并社升级,要求迅速实现高级化,在已有1.5万个高级社的基础上,在年底把8万多个初级社转为高级社,把20%的单干户吸收到高级社去。由此卷起转高级社之风。到10月初,许多立足未稳的初级社迅速转为高级社,大批互助组超越初级社跨入高级社,高级社迅速达到4.6万个,参加的农户达780.87万户,为全省农户总数的97.8%。9月14日,省委批发《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升级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意见》,对一些并社中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由于过猛过快实现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忽视了农业生产力的多层次和地域的差异,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自愿互利原则;有的社规模过大,经营管理过于统一集中,超出了干部管理水平,以致出现“出工一窝蜂,干活大呼隆,分配一拉平”等现象,留下不少的后遗症。

1956年,社员们挑砂筑堤。

1956年,妇女参加生产活动。

1956年

◎全省县委书记会议研究巩固农业社

11月2日—14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全省县委书记会议。会议认为全省农村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生产。由于前段过猛过快实现农业合作化,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自愿互利原则,造成后遗症。会议指出要认真处理好高级农业社运动中遗留的问题,农业社的分配要坚决执行少扣多分原则,把60%—70%的收益分配给社员;少数规模过大不利于生产的社,可以适当划小或建立分社。此后对妥善处理林木入社遗留问题,加强经营管理,搞好收益分配,加强党支部领导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指示,对巩固农业社发展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南瓜丰收。

1956年,喜收玉米。

1956年,果园丰收。

1957年

◎省人委研究解决农村缺粮缺钱问题

3月21日—25日,省人委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缺粮缺钱问题。当时估计到夏收前约缺粮3.9亿斤,缺粮户约占22%,同时约缺生产资金6000万元。省人委决定拨给一批粮食供应指标和一批农业贷款,要求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度过春荒、发展生产。

◎整治沩水尾闾工程动工

11月,湘江重要支流沩水尾闾整治工程动工,包括尾闾洪道整治及团山湖围垦。工程将沩水北支的靖港口围堵,另辟一条新道,沩水改由新康入江。

1957年

◎编制沅水流域水利规划

1月,沅水流域水利规划报告编制完成。1956年,省水利厅组织省内外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及苏联专家对沅水流域的开发进行了综合考察,提出了第一期综合开发利用工程报告,其中建议在五强溪修建大型水电站。

沅江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的测量工作。

沅江综合利用第一期工程开工情景。

1957年

◎省委、省人委布置兴修水利

10月31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委发出《关于积极开展大规模兴修水利运动的指示》。当年冬季兴修水利运动大规模展开,总计用工量达3.2亿个,每天投入的人数,最高达670万人,占全省劳动力的70%—80%。经过5个月的艰苦奋战,到1958年3月,全省共计完成土石方1.5亿方左右,新建、整修工程共12万处,全部工程可增加灌溉面积26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33万亩。洞庭湖区结合兴修水利,还扩大耕地面积万亩。

1958年,农民们等待仓库验收公粮。

1958年,工地上的拖拉机。

1958年,科技专家实地解答如何给猪进行人工授精的问题。

1958年,女社员给准备播种的麦田上足基肥。

1958年,“家家搞生产,户户无闲人”,家庭妇女参加社会

1958年

◎全省推行生产责任制

3月9日,省委召开各地市县委书记电话会议,强调搞好农业社的经营管理,认真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三包到队”(产量、成本、工分)、“五定到丘”(种植计划、产量指标、成本指标、技术措施、工分指标)及“三结合”(基本劳动日、基本投肥、基本口粮)的办法。24日,省委推广湘阴县毛角口社第十六生产队创造的“大活集体干,零活包到户”的经验。随后,全省大部分农业社又实行了“按户计工计成本”的办法,这是对“三包”制度的补充与发展。

1958年

◎省委发出水利工作的指示

10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关于今冬明春水利工作的指示》,要求组织好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当年,全省有衡阳柿竹、东安金江、安仁仙下、宁乡黄材、湘乡水府庙、攸县酒埠江、涟源白马寺、澧县王家厂、临澧官亭塔、蓝山万年桥、隆回魏家段11座大型水库及华容钱粮湖围垦工程动工,零陵双牌水库、皂市及藕池口建闸工程也积极准备上马。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总控制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蓄水容量达10亿立方米,灌溉耕地面积510万亩,扩大耕地面积40余万亩,将有20多个县、市灌溉受益,并为水利的综合利用创造条件,成为本省水利工程的骨干。1958年冬到1959年春,全省再次开展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程过于浩大。许多工程未经勘察设计即匆匆动工,不按科学规律办事,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958年,集体种菜。

1958年,湖南农村水利展览。

1958年,望城县望岳人民公社联络大队女饲养员在用机械切猪草。

1958年

◎一批大型水库相继开工

10月,湖南省水利水电局编制了《洞庭湖水系流域规划要点报告》,提出“在灾害严重、水源缺乏的地区,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应积极举办大中型工程,采用远距引水、大小结合、统一排灌系统的办法,使塘坝相连、塘库相连,形成长藤结瓜式的水库群、灌溉网,解决丘陵地区缺乏水源的问题”。根据这项规划,拟在四水流域建设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库10多处,当年动工的有7处。

1958年,播种。

1958年,在湘的苏联青年在培育幼苗。

1958年,农业社里的集体食堂。

1958年,棉花喜获丰收。

1958年,衡山县某公社的孩子们高兴地抱着丰收的大“黄瓜”。

1958年12月,时任岳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铁山水库工程指挥长的毛致用(中)与工地建设者合影。

1959年

◎全省动员600多万人投入抗旱斗争

7月26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委联合发出《关于大力加强防旱斗争的指示》,随后动员600万人投入抗旱斗争。省委、省人委派出17个抗旱工作组,于8月7日分赴旱情严重的17个县,检查和协助抗旱工作。自6月下旬以来,部分地区连续出现干旱,受旱面积2052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18.7%,其中成灾面积865万亩。临湘、华容、安乡、醴陵、邵东、双峰、祁东、桂阳俱大旱,祁东最长连旱百余天。

1959年,花垣县积极使用推广双轮双铧犁。

1958年,试验田喜获丰收。

1959年,茶陵人民齐心协力修建茶安灌区。

1960年

◎精简职工和充实农业生产劳动力

12月23日,中共湖南省委批转省委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领导小组《关于精简职工和安排劳动力座谈会情况的报告》,要求坚决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劳动力,充实农业第一线。3年“大跃进”期间,工交、财贸、文教、城镇建设等事业盲目发展,导致非农业人口剧增。1960年底,全省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130万人增加到243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由94万增加到189万。而与此同时,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却由1000万人减少到600万人左右。因此,必须大量压缩非农业人口以充实农业第一线。这项工作从1960年10月开始,到1963年上半年结束,全省共精减职工62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20万人,减少吃商品粮者135万人,此外还压缩了50万在校学生和近200万农村人民公社内部非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

1960年,武汉师院“向红迈”远征队的红卫兵和长沙县洞井公社的社员一起抢收稻谷。

1960年,岳阳县六合垸桥修复工程。

1961年,岳阳县毛田云山公社新垦梯田造林。

1961年

◎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产品收购工作的规定

1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农产品收购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明确了国家对一、二、三类农副产品分别实行统、派、议购的政策。湖南增加了派购品种,减少了统一收购的品种。1961年对猪、蛋、鱼、苎麻、黄麻、烤烟、晒烟、席草、茶叶、苇席、草料、竹料12种物资实行派购。1962年,派购品又增加柑橘、土糖、糖料、生姜、黄花菜、干辣椒、蒜球、莲子、生漆、土纸、桐油。统一收购的有生牛皮、白芍、丹皮、生地、玄参、泽泻、黄连、白芷、吴芋、木瓜、黄狼皮、水獭皮、山羊板皮、貉子皮、麂子皮等16种。

1961年,妇女参加各种劳动生产。

1961年,农村建造房屋。

1961年

◎省人委颁发关于发展林业生产的有关政策

7月20日,省人委发出《关于确定林权、保护山林、积极发展林业生产的布告》,宣布确定林权,长期不变。林权有国家所有,国家经营;国家所有,公社、大队、生产队经营;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几种形式,还要划给社员一定的自留山,长期归社员使用。山林归谁所有,山林产品的收入就归谁支配,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侵犯。山区、半山区要积极造林,封山育林,蓄伐并举,积极更新,消灭荒山。湖区要大力营造防浪护堤林和农田防护林,由公社统一规划。森林要合理采伐,禁止乱砍滥伐。10月31日,省人委又发布《关于保护山林严禁乱砍乱伐的命令》,严禁毁林开荒,确保水土不受破坏,坚决贯彻“少砍多造”“随砍随造”的原则,大力发展林业生产。由于“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和大办公共食堂,全省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估算,3年来全省森林蓄积量减少1.04亿立方米,约占1957年原有蓄积量的37%。

1961年,常德船厂轮机车间欢送荣赴农业第一线的全体同志合影。

1961年,知青下乡到炎陵。

1961年,放排。

1961年,妇女参加各种生产劳动。

1961年,妇女参加各种生产劳动。

1961年,红萍作为新肥料被广泛推广。图为华容县新河公社赛美大队红萍越冬试验田。

1961年

◎浏阳等地推行产量责任制

1961年春,在确保生产队“三权”(因地种植权、制定技术措施权、安排各种农活权)、“四固定”(将劳动力、土地、耕畜和农具固定到生产队)的基础上,全省农村普遍恢复和推行了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责任制;生产队对社员实行以定额管理、评工计分、按劳取酬为中心的责任制。

1961年,双峰县千金水库。

当时,浏阳县有58个公社、380个大队、1739个生产队自发实行了多种形式的“产量责任制”。省监委书记罗其南在该大队作调查时,肯定包产到户是经营管理的一个“创举”。至1962年春,全县有80%的生产队实行了产量责任制。3月,县委召开了有省、地领导参加的专题讨论会,一致认为,这是集体经济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而不是分田单干,因为所有权是集体的。196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4484万斤,人均口粮450斤,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社员群众拍手称快。

1962年

◎省委就蔬菜供应问题召开座谈会

8月12日—20日,中共湖南省委就蔬菜生产与购销问题召开城市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蔬菜问题在城市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粮食,在“低标准,瓜菜代”,城市人民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更有其重要的作用,各市要把蔬菜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会议对菜土面积,生产资料的供应,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疏通城乡流通渠道,改进经营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规划。

1961年,一批长沙城市青年到邵阳山区落户。

1962年

◎全省经济作物专业会议召开

1月,省农业厅召开全省经济作物专业会议。会议认为,近年来由于工作中的某些缺点,经济作物受到影响。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大批劳动力被抽去“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交通”等,造成农村劳动力紧张,加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不适当地要求林区和大山区粮食自给,各地层层加码下达种植粮食的任务,导致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产业结构不协调状态加剧。会议提出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多种经营”的总方针指导下,实行商品性生产与自给性生产并举,经济作物集中产区的社队,应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与经济作物所占比重大体相等的社队,实行粮食与经济作物两手抓。由于省人委各项扶持经济作物政策的落实,促进了全省经济作物的发展。到1964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176.63万亩,比1958年增长59.63%;棉花产量3.5万吨,比1958年增长47.99%;烤烟种植面积2.11万亩,产量0.16万吨,分别比1959年增长3倍和1.19倍。其他经济作物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1962年,农技人员传授果苗技术。

1962年,公社女社员在车水抗旱。

1962年

1962年,妇女参加生产劳动。

◎全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

2月15日—21日,全省1961年度农业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在长沙召开。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报告中对三年困难进行了反思,认为1958年以来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计划指标过高,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发展速度要求过急,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不好。二是刮了“共产风”,把所有制搞乱了,把小集体过早地变成了大集体,把集体所有制过早地变成了全民所有制;在分配上违背了按劳分配、等价交换的原则,搞了平均主义。三是实际工作中的瞎指挥。会议明确提出,劳动发家致富光荣,不能随便戴上资本主义的帽子;合理的、正当的个人所有的东西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会议号召全省农民“要敢于发社会主义红财”。《湖南日报》介绍了发“社会主义红财”即劳动致富的典型——沅江县农民蔡月娥的事迹。会上还表彰了劳动模范268名。

1962年

◎省委发出《关于积极开展秋冬副业生产的通知》

9月19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关于积极开展秋冬副业生产运动的通知》,强调副业生产是集体经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开展副业生产,才能更多地增加社员收入,增加生产资金,增加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更好地活跃市场,满足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副业生产的支援和扶持,执行好各项政策,使副业生产出现一个新的水平。同时要求从事副业生产的单位和社员,要服从市场管理,不要搞长途运销,不要搞投机买卖,不要做那些超越政策和规定以外的事。

1962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集体养殖副业是改善社员生活的重要部分。图为女社员在为集体喂猪。

1963年,修理农业器械的江永下乡知识青年。

1963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们争先进、当劳模是一种时尚。图为两位女劳模高兴地和家人合影。

1963年

◎省人委颁布森林保护措施

3月15日,省人委为贯彻国务院《森林保护条例》,制订了实施试行办法,确定了每年9月至次年4月为森林防火期;山区烧垦种粮和炼山造林等必要的生产用火,须经人民公社批准;靠近山边田湖的杂草灌木,只许用刀割或锄铲,禁用火烧。5月3日,省人委发布《关于保护森林的布告》,强调要坚持用“六不烧”的用火办法:不经批准不烧,不开好防火线不烧,无专人看管不烧,不准备好打火工具不烧,风大不烧,太阳大不烧。严格禁止烧山驱兽,严格控制林内烤火、做饭、吸烟和上坟烧纸。当时,全省森林总面积5630万亩,其中用材林3704万亩,防护林103万亩,经济林1823万亩。全省宜林地面积15184万亩。1950年以来,全省造林总面积5443.71万亩,其中1950年—1952年造林245.34万亩,1953年—1957年造林1607.74万亩,1958年—1962年造林3590.63万亩。

1963年,社员们看着集体饲养的鸭群,憧憬着生活的美好。

1963年,长沙县春华镇人民团结奋斗,修通渠道,引来库水灌良田。

1963年

◎学习推广岳阳县毛田区发展生产的经验

4月2日,《新湖南报》刊登《可贵的革命干劲》的报道,介绍了岳阳县毛田区人民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发展生产的事迹。岳阳县毛田区原来是一个“养女莫嫁毛田郎”的穷困山区,丰年的稻谷产量也不过亩产300来斤。几年来,毛田区人民奋发图强,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控制了水土流失,改良了耕作制度和方法,提高了水田复种指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1962年全区产粮3330万斤,社员人均口粮500多斤。此后,在全省掀起了学毛田、组织生产高潮的运动。

1963年,临澧县新安公社正在建设洞坪电动排灌站。

1964年

◎建设电力排灌网

从1964年春开始,全省进行以电力排灌、水库配套和采用水轮泵为中心的三大战役,共有10万民工和近万名技术人员参加这次战役。通过这次大会战,到1965年,全省共建成水库6800座,库容量比1957年增加近8倍,机灌面积比1957年增加4倍多,电灌面积由1957年的1.85万亩增加到406.7万亩,增长219倍。总计旱涝保收面积达到1849万亩,全省当时的蓄、引、提水量约相当于洞庭湖容量的总和。到1967年底,全省拥有排灌机械23600多台,56.86万匹马力,有效灌溉面积3393万亩。特别是洞庭湖区,通过电排大会战,电排装机容量达到17.6万千瓦,比1963年增加2.6倍。山丘区对9座大型水库、71座中型水库、6032座小型水库和200多万处塘坝进行了续建配套、整修加固;新建双牌灌区、黄石灌区、青山垄灌区、大圳灌区等5个大灌区和一批中型骨干工程;新建水轮泵6100多处、装机8944台,初步形成山丘区灌溉网。全省山丘地区有81个县发展水轮泵,69个县市发展电力灌溉。与此同时,在衡邵丘陵区、涟水中下游、醴陵丘陵区等地,水利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1963年,分到粮票后,社员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963年,著名电影演员仲星火(左三)在公社田头听取农业劳模和农村干部对影片的意见。

1964年,澧县澧东公社三元大队的社员们在田间搞生产。

1964年,袁隆平在研究水稻。

1964年

◎建立杉木林基地

9月,省人委决定在全面发展林业生产的同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杉木林基地。对此,省人委采取以下扶持政策:国家给杉木林基地每亩补助5元,分5年发放。造林秋后进行检查验收,成活率必须85%以上。省、专区(市)、县各级设立杉木林基地管理站,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杉木林基地工作。每万亩杉木林基地管理站配备1名不脱产管理人员,国家从甲种育林基金内每月补助24元—26元,交生产队统一记工、分配。1967年,全省造林面积达5万亩,其中杉木林基地100.15万亩。

1964年

◎全省推广良种

1964年,袁隆平在田间为农民讲课。

1964年4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委联合发出《关于种子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选育和推广良种,逐步实现良种化、纯种化,5年内使粮食作物良种面积达80%左右,棉花基本实现良种化,其他经济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也必须抓紧进行。这年5月19日,省委又发出通知,推介了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10类农作物的36个优良品种。全省范围内良种推广尤以水稻改高秆品种为矮秆品种为重点,它被称为当时水稻生产三大改革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南水稻栽培大面积采用的是高秆品种,而高秆稻明显呈现出不耐肥、不抗风、产量低的缺点。这与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从1960年开始,农业科研部门引进矮秆早稻良种“矮脚南特号”、矮秆中稻品种“珍珠矮”和矮秆晚稻品种“农垦五八”。经过多点试验,均表现出耐肥抗倒的优点,亩产一般比高杆品种增加一、二成。1966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从江苏、湖北等省调进优质稻种2亿多斤下拨各地。省、地、县三级均成立了良种推广指挥部及种子办公室。《新湖南报》连续发表《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推广良种》等7篇社论。省农业厅还从江苏、浙江等地请进2000多名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当年,推广良种在全省形成了高潮,良种播种面积达1535万亩。全年稻谷总产量1135万吨,比1965年增长22%。在推广矮秆稻的同时,科研人员开始了对杂交稻的研究。1964年,黔阳地区安江农业专科学校教师袁隆平首次提出通过培育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等“三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培育杂交稻的设想,得到省科委的支持。从此,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人员为攻克培育杂交稻这一世界性难题艰苦探索,作了不懈努力。

全省推广良种的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很大的影响,延缓了矮秆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进程。“文革”结束,良种推广工作获得了新的生机,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袁隆平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受到世人瞩目。

1965年,水塘养鱼喜获丰收。

1965年

1964年,湘乡歧山公社东坪大队护牛员在检查护养情况。

◎全省重点建设国营林场确定

8月,省林业厅在全省确定61个重点建设的国营林场,其中以造林为主的44个,以经营为主的17个,总山林面积653.3万亩,占全省国营林场面积的59%,职工2.81万人。重点场由省保证投资并直接安排到场;非重点场由地(州)或县安排到场,省只掌握计划、财务和采伐的批准权,木材产品由省决定生产指标和分配,副产品归地方分配。林业用工占总用工70%以上。推广林粮间作,解决饲料和辅助职工口粮,发展饲养业及竹木加工为主的综合利用,增加林场收入,向综合经营、永续作业方向发展。1965年,全省有11个场经费自给,24个场半自给;有9个场粮食自给,40个场半自给。

1965年,公社养的猪。

1965年,双峰县千金水库灌区风光。

1965年,湘潭泉塘子公社社员踊跃向国家交售粮食。

1965年,位于韶山区的横跨长(沙)韶(山)公路的银田寺渡槽。

1965年,湘乡长丰公社稻谷加工站。

1965年

◎湖南茶叶生产规划制定

12月3日,省计委向中南局计委报送湖南省1970年茶叶生产发展规划。湖南是全国重点产茶区之一。清光绪年间,湖南年输出茶叶就有百余万担,由于战争等原因,茶叶销路闭塞,导致1949年仅余茶园48万亩,产量19.5万担。1949年到1959年,面积扩大到115万亩,产量48万担。1962年,面积下降,只有54.38万亩,总产量仅31.2万担。1964年茶园面积恢复到84万亩,年产量37万担。当时初步规划,到197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130万亩、产茶70万担。

1965年,水府庙水库大坝和发电站近景。

1965年,湘乡一段渠道上利用弃土造田,种上了棉花。

1965年

◎修建韶山灌区

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委作出《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要求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把韶山灌区工程摆在全省建设的第一位,并做出一个引水工程的样板。成立以韶山灌区工程指挥部,下辖湘乡、湘潭、宁乡3个分指挥部,统一指挥,集中筹划,分别负责组织各地区的工程施工任务。各地政府组织近10万劳动力参加工程建设,经过10个月的艰苦奋战,灌区总干渠和北干渠工程胜利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劈开70多座山头,凿开7处共计2800余米长的隧道涵洞,架设19处共计5200余米长的渡槽,建成了174公里长的渠道。韶山灌区是利用本地径流的一个典型范例,也是湖南灌溉面积最大的工程。

1965年,张平化在农村视察工作。

1965年,建在湘潭县云湖桥附近右干渠上的云湖天河渡槽。

1965年,宁乡县的农民用稻谷脱粒机进行生产劳动。

1965年,湘乡长丰公社社员在对比实验田里进行中耕除草。

1965年,右干渠上凿开芦塘寺石山建成的渠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