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德之道深入人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德之道深入人心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人志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使命的担当者。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践行)“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践行)“仁”,便不能保有诸侯国;士大夫不(践行)“仁”,便不能保全宗庙;读书人和百姓不(践行)“仁”,便不能保全自身。因此,行仁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影响,而是自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德之道深入人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

【译文】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评析】极其简洁与通俗的两个字——“爱人”,却指出了儒家“仁”的基本含义,即关爱别人、友善他人。

恻隐[1]之心,仁之端[2]也。

——《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评析】基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不仅剖析了“仁”的心理基础,还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人都有“仁”的本性,人人都有践行“仁”的前提条件。

君子之于物[3]也,爱之而弗[4][5];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6]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译文】君子对于世间万物,爱惜而不必仁爱;对于百姓,仁爱而不必亲爱。(君子)先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评析】儒家的“仁爱”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由爱父母、亲朋推及爱他人、他物的爱。与西方文化的爱上帝、爱邻人、爱仇敌、爱一切人的博爱不同,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等差、分厚薄的爱,也是一种基于人性的更现实、更易于实践的爱。

唯仁人放流[7]之,迸[8]诸四夷[9],不与同[10]中国[11]。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12]人。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会把那些奸佞小人流放到境外去,不让他们留在国家的中心地区。这就是所说的只有仁德的人能够爱护人,也能够憎恶、惩治人。

【评析】儒家的仁爱不仅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的“等差”之爱,同时还是区分是非、爱憎分明、爱好人、不爱坏人的有原则的爱。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孟子·离娄下》

【译文】君子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他们所存之心不一样。君子将“仁”与“礼”留存于心中(作为思想与行为的基础)。

【评析】君子原本也是普通的人,之所以成为高于普通人的“君子”,就在于他们心存善念,进而关爱他人、礼敬他人。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13]?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篇》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对他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乐’对他有什么用?”

【评析】“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不以“仁”为基础的“礼”和“乐”都是虚情假意的伪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14][15],任重而道[16]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17],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篇》

【译文】曾参说:“读书人不能不弘扬坚毅的品格,(因为他)责任重大,行程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志向,难道责任不重大吗?需要奋斗一辈子,直到死才停止,难道行程还不长远吗?”

【评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人志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自觉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使命的担当者。

三代[18]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19];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20];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21]

——《孟子·离娄上》

【译文】(夏、商、周)三代取得天下是因为(践行)“仁”,失去天下则是因为没有(践行)“仁”。一个国家的衰败、兴起、生存、灭亡也都是因为“仁”。天子不(践行)“仁”,便不能保有天下;诸侯不(践行)“仁”,便不能保有诸侯国;士大夫不(践行)“仁”,便不能保全宗庙;读书人和百姓不(践行)“仁”,便不能保全自身。

【评析】儒家思想认为,无论是国家还是族群、家庭,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士人、百姓,“仁”在其生存与发展中都起决定作用。

【典故】五子之歌

夏朝禹的儿子启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君主世袭制时代。然而,《尚书·夏书》记载:继承启之王位的太康却贪图享乐、不行仁政,导致百姓不满,最终失去天下。被赶出国都逃至洛河边的太康的母亲和他的五个弟弟,追述皇祖大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以表达对失国的哀悼与悔意。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的,有的则是舍弃生命去成就‘仁’的。”

【评析】生命诚可贵,仁义价更高。孔子认为,“仁”对于志士仁人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值得用生命去践行的最高原则。

子曰:“为仁由[22]己,而由人乎哉?”(www.xing528.com)

——《论语·颜渊篇》

【译文】孔子说:“实行仁爱完全在于自己,和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评析】孔子认为,践行仁德不是靠外界强加的,而是靠自己的道德自觉,被迫行仁不是真正的“仁”。

【典故】苏轼退房

《梁溪漫志》记载: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打算从儋耳到阳羨定居,就委托阳羨的朋友代为订购一座房子,花了五百串钱,几乎用光了自己的全部家底。到阳羨后的一个晚上,苏轼和朋友一起外出散步,偶然走到一个村落,听到有老妇人悲伤的哭泣声,就循声推门问其原因。老妇人说:“我家有一座房子,世代相传已有百年,一直传到了我手里。现在我的不孝儿子却将房子卖给了别人,我怎能不悲伤呢?”老妇人的话引起苏轼的强烈共鸣,使得他和老妇人一起悲伤。最后,当他了解到自己买的房子正是老妇人家所卖的房子时,立即上前安慰老妇人说:“不想您的旧居正是我买下的那座房子,您不要悲伤了,我将房子还给您。”说完,苏轼让人取来房契,当着大家的面烧掉,同时也没要回买房子的钱。

之后,苏轼再也没有买房子。这一年的七月,苏轼在借居地去世。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行仁,马上就能做到。”

【评析】同上句“为仁由己”一样,行仁完全在于自己的主观意愿。因此,行仁最大的敌人不是外界影响,而是自己。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23]取譬[24],可谓仁之方[25]也已。

——《论语·雍也篇》

【译文】一个有仁心的人,自己想要立得住,也会让别人立得住;自己想要通达,也会让别人通达。如果以自身打比方,将他人当作自己,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评析】行“仁”并不难,就是“能近取譬”,做到视人如己。正如《逊志斋集·衾》中所说:“己之温,思人之寒;己之安,思人之难。”设身处地地多替别人着想并由个人推及社会,就会让世界充满爱。

【典故】“三尺巷”与“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收到桐城老家来信反映与邻居争占临宅过道的事情,想让张英用权势压一压对方。张英回复短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领会其意,主动退让了三尺。邻居听到这件事,感动之余也后撤三尺。各退三尺,“三尺巷”就成了“六尺巷”。安徽桐城该巷口至今仍镌刻着“六尺巷”的图画故事。

长太息[26]以掩涕[27]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译文】我长声叹息而掩面拭泪,哀叹百姓生存之艰难。

【评析】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为国家、为万千百姓的生存而忧劳,无疑是一种“大仁”。

慈心于物,恕[28]己及人。

——葛洪抱朴子·至理》

【译文】仁爱世间万物,以宽恕自己之心宽恕他人。

【评析】真正的仁者是发自内心来仁爱世间万物的,对人则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标准。

【典故】此亦人子也

陶渊明彭泽去当县令,考虑到家中儿子还小,生活难以完全自理,就雇了一名男仆前往协助;同时给儿子写信,说道:“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书信大意为“你日常生活打理,一个人很难应付,现在我遣送一名仆人帮助你做些打柴、挑水的活儿。他(像你一样)也是人家父母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29]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让天下贫寒的读书人都因得到庇护而展颜欢笑,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能见到这些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评析】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点出了诗圣杜甫的一颗光辉的“仁心”。

居庙堂[30]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31]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3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中(做官)时总为百姓担忧,远离朝堂(不做官)时又为君主担忧。这样,在不在朝堂都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感到快乐呢?一定是“先于天下人忧虑而忧虑,后于天下人快乐再快乐”!

【评析】这句话体现了仁义天下、先人后己的仁者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因此成为历代知识分子为官、为人的精神圭臬。

但愿苍生[33]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于谦《咏煤炭

【译文】只盼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甘愿牺牲自己离开山林。

【评析】这句诗体现了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献身苍生、“杀身成仁”的仁者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