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传统民居下沉式窑洞营造工序研究

关中传统民居下沉式窑洞营造工序研究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沉式窑院看似简单,但是从地面处理到正式开挖,从下挖窑院到掏洞成型,每一个步骤都影响到窑的质量和居住效果,需要精心规划。下沉式窑洞是完全依托黄土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一种建筑形式。动工仪式祈祷仪式结束后,还要请风水师为窑院动工选择好日子和好时辰,并由宅主人完成仪式。

关中传统民居下沉式窑洞营造工序研究

采取什么样的营造技艺,取决于所营造建筑的形式与材料。同是窑洞,由于所用材料和建造形式上的差异,所需要的技艺也有差异。下沉式窑院看似简单,但是从地面处理到正式开挖,从下挖窑院到掏洞成型,每一个步骤都影响到窑的质量和居住效果,需要精心规划。从一定程度上说,下沉式窑洞是三种窑洞中工程量最大,工艺也最为复杂的一种居住形式。根据实地勘察,我们将下沉式窑洞营造的基本工序分为:选址—方院子—下院子—开出入口—挖窑洞—装窑脸—修整窑顶—窑内院修整—给排水,共九道工序。

1.选址

选址是各种传统建造活动的第一步。窑院选址前要先进行资金筹备、工匠组织、日程安排等组织策划,随后邀请当地的风水师进行选址。由于是在相对平坦的区域内进行,下沉式窑洞的选址相对要简单一些,只要地势比四周略高、交通便利的地方都可以选择。前者主要是为了防水和排水,后者是为了方便与周边人家的联系。

窑院最好建在黄土土质较为纯净的平缓地带,因为纯净的黄土结构性较好,密度高,颗粒均匀,成团性好。具体的测试方法是:用洛阳铲在方圆10 平方米内外的地下取出黄土样本,如果区域内的黄土均匀无杂质、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下面就是较为纯净的黄土。

2.方院子

方院子是下沉式窑洞营造独有的一道工序,指在挖地坑院天井之前,选取合适的场地并进行平整,大体上规划出天井的面积与范围,也可以视为一种场地勘察。下沉式窑洞是完全依托黄土和自然气候条件的一种建筑形式。因此,建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以自然为本,以保证窑院建成后的坚固耐用、安全舒适。方院子是实现这种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开挖天井前的第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未来窑院的居住安全、家庭兴衰、美观舒适等基本需求。方院子需要风水师、宅主人和测量工人一起完成,大体需要定向、定边、定角、校正、放线五个步骤:

(1)定向 运用罗盘确定宅院的东西南北方位。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罗盘水平放置在窑院选址的中心,罗盘磁针所指的方位即是北向,再通过观测研究窑院选址的地形地貌,确定地势的走向,地势较高的位置一般为主窑所在方位,根据主窑所在方位确定该窑院的类型。窑院的类型一般根据风水学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四种。以东震宅为例,东震宅是指主窑坐东朝西,即主窑位于东侧,窑口朝西。古代为避皇宫的正南正北方向,窑院不能以完全正南北方向布局,会由风水师根据周围环境提出一定的偏角建议,与宅主人达成共识,然后才可通过定桩放线加以确定。

(2)定边 确定宅院方位后,根据宅院天井的尺寸确定天井的四边位置。首先通过罗盘中心确定一条轴线,用方盘子加以确定是否垂直;其次是以两条轴线的交点(即罗盘中心)为起点,沿四个轴线方向分别用土尺测量地坑院天井的平面尺寸,测量的四个点即是天井口沿的四边交点,在四个点分别打入木桩加以确定。

(3)定角 用方盘子作为直角辅助工具,通过已确定的四个边点做垂直于两条轴线的垂直线,两两相交即可确定天井的四个角点,打入木桩加以标识确定。

(4)校正 在确定天井的四个角点后,用线绳将对角线上的两个木桩进行连接,测量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说明天井院子是方正的,如果不等长则需要进一步微调校正。

(5)放线 在确定天井的四个角点后,用线绳依次连接四个角点,并沿线绳方向用白灰画线。具体的方法是将白灰放在铁铲里,沿线绳方向匀速向前,同时用木棒敲打铁铲,使白灰落下,沿天井的四个边线走完即可,最后收掉线绳,去掉木桩,只留下白灰线。方院子的工序也到此结束。

与地面建筑的勘察不同,方院子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地坑院天井的大小,而且一旦选定就不能再改变,因此也是一道含糊不得的工序,定向、定边、量大小、下线定桩等每一个步骤,都关乎地坑院天井的四角和面积。一般来说,方院子边长一般在10 米左右,以正方形为好(图2-5)。

图2-5 方院子示意图

3.下院子

下院子是指对地坑院天井的挖掘过程。方院子是测量,以确定四个边的开挖线;下院子是依照开挖线向下挖掘,形成地下方坑。方院子结束后,紧接着就是下院子。下院子即挖天井,是指在放线确定的天井范围内,从地面垂直向下挖至计划的深度,工艺较简单,但工作量较大,是整个窑院建造过程中出土量最大的部分,其工艺流程考究、严谨。包括祈祷仪式、动工仪式、下院子、平整院子四个部分:

(1)祈祷仪式 在动工前,一般要选择吉日吉时进行祈祷,祈求神灵保佑建造过程的顺利。这是古人对天地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也是人们趋吉避凶心理的具体表现。“吉日”一般是宅主人根据皇历或者请风水师来选择;“吉时”一般是在天未亮时。具体的祈祷仪式是在吉日吉时确定后,由宅主人在宅基地上进行。仪式需要在宅基地上朝主窑所在方位摆放方桌,上面摆放好供奉的祭品,上三炷香,并由宅主人跪拜祈祷。

(2)动工仪式 祈祷仪式结束后,还要请风水师为窑院动工选择好日子和好时辰,并由宅主人完成仪式。动工仪式是由宅主人用铁锨在宅基地中心挖一锨土,意味着破土动工,然后在天井四角和边线的中心分别再挖三锨土,意味着工程的正式开始。

(3)下院子 即挖天井,分为浅层挖(地面向下2 米以内)和深层挖(地面向下2 米以外)两个阶段。

在浅层挖阶段,首先要保持挖掘部分与白灰线之间保持一尺的距离,为后续壁面的整修保留余地。然后垂直向下掏挖黄土,在向下挖的过程中,要让壁面保持3 度左右的坡度,以保持壁面结构稳定,避免塌方。由于浅层黄土较疏松,与地面高差较小,挖土工人可用铁锨直接铲挖,也可以用头将地表较硬的土层刨松,再用铁锨将疏松后的黄土上扬至天井院外围的地面上。扬出来的黄土还可根据需要用于调整地坑院周围的地形,保证窑院的理想地势和通畅排水。

在深层挖阶段,随着地坑院地面与上面的高差越来越大,需在天井的四角设置辘轳,用箩筐将翻起的黄土垂直运至地面。在地面上,须有一人负责绞动辘轳,一人负责卸土;地坑院下至少需要一人挖土、一人装土、一人搬运,配合进行。因此,在深层挖掘阶段至少需要五名工人同时配合。另外,如果遇到密实坚硬的黄土,还需要用头挖掘,用铁锨来铲土和装土。

(4)平整院子 在地坑院挖至预定深度(6—7 米)后,便开始平整院子,保证地坑院地面整体基本平整,随后确定地面的坡向、坡度,以保证排水顺畅。平整院子需要用土工尺杆上的水准槽找平、找坡,然后将土工尺杆的一端对着渗井所在的方向平放在地面上,利用土尺上的水准槽测量所需坡度,再根据测量结果修正地面的平整度。下院子工序完成后,地坑内会有一些湿气,需晾晒一段时间,保证壁面结构稳定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图2-6)。

4.开出入口

出入口是指在地坑院里面与地面之间开设交通廊道,方便地坑院的后续施工,也方便人们日后的出入。从平面形式来看,出入口或者选在东面,或者选在西面,呈斜坡形由底向上延伸。可以是直线型,也可以是折线形,总之是根据地形而定,开挖时使用的工具和技术基本相同,包括放线、下挖、横挖三个步骤:

首先,在地面上用白灰放线,标出需要下挖的入口坡道位置与宽度。

图2-6 晾晒基坑

图2-7 地坑院门洞

其次,依照白灰线开始下挖,不过不是依着白灰线下挖,而是要保持与白灰线有半尺左右的距离,为下来的修整留下余地。坡道一般采取露天开挖的方法施工,宽度在两米左右,可以供一辆架子车通过。坡道的地面或用砖石铺设,或用黄土夯实,以避免雨天泥泞。

再次,掏出门洞。先在地坑院准备开门的内壁面上用白灰线标出门的大致轮廓,位置要直对开挖好的坡道。然后,地坑院内与坡道里的施工人员从两端同时开挖,直至会合。地坑院的门多为拱形,并安装有木门(图2-7)。

5.挖窑洞

挖窑洞是指地坑院挖好后,在坑院的四个垂直壁面上向水平方向掏洞,形成宽3 米、纵深达7 米多的空间。渭北地区的下沉式窑洞一般有单面双孔窑或三孔窑,相对而立(图2-8)。具体分工是:一般坐北面南为阳面,开挖的窑洞多为卧室;卧室对面为阴面,往往为储物空间;东面的窑洞靠近卧室的多为灶房,其余的为储物间;西面的窑洞为饲养家畜的地方,同时还要开出通向外面的通道。

挖窑洞是仅次于下院子的第二大出土量的工程,通常会先挖水井窑,挖好水井窑和水井后,安装好辘轳和取水工具,就可为工人们提供饮水及施工用水了。接着再挖其他窑洞,一般是先挖上主窑和下主窑,再挖左边上窑和右边上窑,其次挖上角窑和下角窑,最后挖牲口窑和厕所窑等。下面以上主窑的挖掘为例,介绍建造的具体步骤,其他窑的施工步骤和工艺与其基本相同。

每孔窑洞的营造步骤为:打窑—剔窑—泥窑—挖烟囱垒灶台,共四个步骤。

图2-8 单面双孔窑院

(1)打窑 也称“粗挖窑”。打窑不能操之过急,打好一个窑后需“隔窑”(即晾晒挖好的窑洞)一段时间,等黄土中的水分排掉、结构稳定后,再挖下一孔。打窑前先要在壁面上找出中间位置,根据窑洞口的尺寸,用白石灰在壁面上画出大致轮廓,然后垂直于壁面向纵深开挖。开挖尺寸与设计尺寸整体上要小半尺左右,为后续修整留出余地。窑洞内的顶部高度要比窑口处高半尺,以利于排气。

第一孔窑挖完后,应留出一段时间使其干燥,让新开挖的黄土挥发水分,调整应力,形成新的稳定性,以保障窑洞的坚固耐用。为了提高效率,人们此时可以开始在对面的壁面上开挖第二口窑洞。由此可见,挖窑洞绝不只是个体力活,更是一个系统工程,先后的工序既是对经验的总结,也反映着当地百姓对黄土属性和气候情况的熟练把握。

(2)剔窑 也称镞窑或铣窑,就是把窑洞的内壁和窑脸修整光滑,处理平整,使每一口窑洞都尺寸精确。

首先在窑洞口的券尖处垂吊铅锤作为参考中线,调整中心两侧洞口的宽度和高度,并使中线两侧对称、均衡,达到窑洞口的尺寸标准。

接着要确定窑洞腰线位置。腰线是指窑洞内部的直立墙壁与起拱处的交接线,因处在窑洞的“腰部”而得名。通常情况下,九五窑(一般为主窑,高九尺五寸,宽九尺)的腰线高五尺五寸,八五窑(一般为辅窑,高八尺五寸,宽八尺)的腰线高四尺八寸。在立壁与拱券的交点之间用墨线弹拉,形成黑色标志线,即腰线。底线、腰线和券顶线是控制拱券尺寸的重要依据,三条线一定要相互平行,保证拱券部分高度一致,受力均匀。

腰线位置确定后,窑洞表面还处于坑洼不平的状态,如何找平的问题提到日程。具体做法是,沿着腰线用尖镐剔出基准槽,以此作为精修拱券的底线。基准槽的宽度约5 厘米,深度约10 厘米。基准槽确定后,以基准槽和窑脸为参考,用铁锨对窑洞的内壁进行精修,使壁面平整光滑,形成与窑脸尺寸和形状基本一致的拱券。另外,窑内壁面剔完后,还要对窑洞地面做适当修整,保证窑后部到窑前部基本平整即可。

最后请经验丰富的土工用四爪耙刮刷窑脸,使其平整、规则、密实。

(3)泥窑 即粉刷墙面,是用黄土和铡碎的麦秸作为原料,和成具有一定黏性的泥,对窑洞内壁进行整体粉刷,增加窑洞的美观度。泥窑是窑体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孔窑洞告别原始状态、获得家居效果的重要步骤。用锨修整过的窑洞表面还会留下许多大大小小的痕迹,显得有些粗糙,需要用草泥找平抹光。泥窑的具体步骤有:铡碎麦草和泥—运泥—粉墙,共三个步骤。

和泥 选用一些土质细腻、均匀的黄土堆在地坑院里,在黄土上撒上一定量的碎麦秸或麦萸,用铁锨将麦草与黄土翻搅均匀,再将土的中心刨出个圆坑。然后向圆坑里倒少量的水,用二齿耙、铁锨等工具将其搅匀,并继续加水搅拌,观察泥的稀稠程度和材料的比例,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运泥 泥和好后,需用泥兜子或架子车将泥运到需要涂抹的窑洞里。传统的泥兜子是用手工编织的粗布制作的,大小有两尺见方,四个角用绳子捆扎,在扁担的两端各拴一个,由一个人挑着扁担来回运输。现在人们用水泥袋、化肥袋等代替粗布兜,仍然是在扁担的两端各拴一个,由一个人挑着扁担来回运输。

粉墙 这是一道细致而耗费体力的工序,由泥瓦工完成。为了防止对粉好的墙面有所磕碰,粉墙工作一般从上往下进行。泥瓦工要站在脚手架上,先用泥抹子将泥兜里的泥抹到泥板上,一手托起泥板,一手用泥抹子将泥抹到窑面上。一般至少要泥两层,先粗泥一层,再细泥一层,也可泥三层。不过,每泥一层需间隔一天,待表皮略干再泥下一层。(www.xing528.com)

(4)挖烟囱垒灶台 泥窑完工后,紧接着要在窑洞的后部和前部的位置分别用洛阳铲掏挖气孔和烟囱,解决窑洞内的通风和排烟问题。气孔的掏挖是从窑洞后部由下到上垂直掏挖至地面,气孔的直径约10 厘米,掏挖完成后需在窑顶用砖石、泥土等材料将气孔砌高,防止杂物进入气孔。雨雪天气时,主人还要用砖瓦或碗盆等将出气口盖上防雨。

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孔,位置选择却十分重要。出气孔位置选在窑洞的纵深部位,与窑洞贯通后便形成“烟囱效应”,使窑内的污浊之气在排向窑外的同时,窑外的新鲜空气又可以从窑口进入窑内,在窑洞的顶部形成通风,改善窑内的空气质量(图2-10)。将烟囱位置选在窑门口处,一是灶台多安置在这里,二是窑脸上面就是女儿墙,可利用女儿墙作为烟囱顶部的防护遮挡物,可谓一举两得。

灶台和火炕是相通的,需同时建造。火炕共分三层,首先是用青砖垒砌炕围,里面是约50 厘米厚的夯土层。夯土层要里高外低,便于走烟。其次是用青砖砌筑烟道,烟道宽约10—15 厘米,高约10 厘米。为了畅通,烟道不宜太曲折。最后是制作炕面,先用泥板铺砌一层,再用麦秸泥涂抹一层,使炕面光滑密实。

炕盘好后要先烧炕,炕除湿后才能睡人。灶与炕相连,是传统窑洞建造工艺的普遍做法。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灶与炕之间形成热循环,提高热效率(图2-9)。

6.装窑脸

窑脸是指窑洞的外立面,也是窑洞的“脸”。装窑脸是指窑洞挖好后对窑洞的外立面进行装饰,大体分装门窗和抹平窑面两道工序。如果说前面所说的下院子、开出入口、挖窑洞属于“减法”工程,砌筑窑脸则是以“加法”的方式进行营造。装窑脸的目的主要是为保护和美化,延长窑洞的使用寿命。装窑脸以青砖、胡墼、泥为主要材料,包括剔挖—砌筑窑脸—砌筑踢腿—砌筑檐口—砌筑女儿墙—扎窑隔、安装门框和窗框六个步骤。

图2-9 灶与炕相通

图2-10 窑内空气流通示意图

(1)剔挖 在砌筑之前,首先要将砌筑的位置(窑脸、踢腿、檐口、通道的两侧壁面及周围檐口)用头或四爪耙剔挖掉一定的黄土,留出凹槽。

(2)砌筑窑脸 主要是砌筑窑洞口的券饰,具体的砌筑方法是:先砌筑内圈,从两侧腰线的位置同时沿拱券方向一个挨一个向上平砌,砖的长边与拱券的切线方向垂直,砖与砖之间要用泥作为黏合剂,以保持相互之间的压力和整体性;再砌筑中间圈,此时的砖是竖直的,短边与拱券的切线方向垂直;最后砌筑外圈,外圈的砌筑需用砖横砌,并要突出窑口3—4 厘米,以避免窑口被雨水冲刷破坏,同时还有装饰美化窑脸的作用。砌筑工作全部完成后,还要在青砖上涂抹麦秸泥,并定期维护。

(3)砌筑踢腿 踢脚也称“根脚”,是指窑与窑之间距地面50—60厘米的部分。主窑所在壁面的踢腿高约60 厘米,其他壁面踢腿高约50 厘米。具体的砌筑方法是:保持砖的长边与壁面平行,横向错半砖逐层向上垒砌,中间填充麦秸泥。

(4)砌筑檐口 檐口是指地坑院的四个壁面与地面相交形成的四个棱线。檐口的砌筑包括五层砖和一层青瓦,由下至上分别为拔砖层、狗牙砖层、跑砖层、抄瓦层和滴水檐层,檐口的四角通常会往下多砌筑约五层砖,防止雨水从薄弱的四角渗水到壁面。在檐口的最顶层铺上青瓦,向院内挑出5 厘米,呈外高内低之势,以保护檐口底部的青砖层和窑院的壁面。另外,入口坡道两侧的檐口通常要砌筑加高,防止雨水流入通道。

(5)砌筑女儿墙 为防止窑顶的雨水流入地坑院内,同时保护窑顶活动的居民安全,要在紧挨着檐口的外侧砌筑女儿墙。受传统家族文化的影响,主窑是一个地坑院中最尊贵的部分,因此,一般主窑上部的女儿墙高度要高于其他三边,其造型花式也要更精美,通常主窑上的女儿墙高度约50 厘米,其他三边约35 厘米。

(6)扎窑隔、安装门框和窗框 券饰、檐口、女儿墙砌完后,可对窑洞进行封口,即“扎窑隔”。窑隔的位置要往窑口里退一尺左右,保证窑隔和门窗不受雨水淋湿。具体方法是:先固定门框和门枕,再用青砖或胡墼砌筑门两侧的填充墙。当砌筑达到设计窗框的高度时,将窗框固定在墙上,继续砌筑门框和窗框周围的填充墙,在砌筑至门框顶部后,在正对券尖的下面要预留出方形排气孔。主窑(九五窑)的门窗形式为一门三窗,门居中,左右两侧各一扇大窗,门的正上方有一扇天窗;一般窑(八五窑)的门窗形式为一门两窗,门居一侧,另一侧有一扇大窗,门的上部有天窗(图2-11)。

门窗安装完成后,要对门窗进行刷漆。旧时门窗的颜色一般以黑色为主,点缀红色、黄色等配色,增加门窗的美观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窑洞的门窗就保持木质原色,不做任何装饰。

7.修整窑顶

关中地区也将窑顶称之为窑面,是窑洞顶部的防护层,其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到窑洞的安全。由于黄土具有遇水塌陷的弱点(湿陷性),降雨成了下沉式窑洞顶部的最大威胁。因此,主体工程完成后,修整窑顶是必不可少的,以减少雨水和草木对窑洞顶部的破坏。修整窑顶工程包括修建排水坡和压实两个部分。

图2-11 常见的两种门窗形式

首先,修建排水坡。排水坡是将女儿墙到窑洞边缘的窑顶部分处理成稍有倾斜的斜坡,由檐口向外逐渐向下放坡。通常要保证主窑顶部的散水坡略高于其他部分。

其次,排水坡做好后,要在地坑院顶部的四围地面上进行除草和碾压,加强地面的硬度。局部角落用土夯实,留出排水的渠道。这样做,一是为了防止雨水下渗提高土层的含水量,增加窑洞顶部的压力,对窑洞不利;二是为了避免草木的根系蔓延生长,穿透窑顶。

接下来,还要在地坑窑院周围挖排水的浅沟,并与村落的排水系统连通。这样一来,下雨天雨水就不会在窑顶上停留太久,会沿着排水沟流向村外的耕地、河流。当然,窑顶也要定期进行碾压维护,保持光滑、密实。

8.窑内院修整

大量的土方和砌筑工程完成后,地坑窑院的结构性建造基本完成,接下来是对地坑窑院内的地面、窑口进行平整和绿化。

(1)地面处理 由于地坑院位于地平面以下,因此,院内的地面处理首先是要解决排水问题。通常的做法是,用石碾将地坑院的地面碾压平整或者用青砖铺砌,保证地面具有一定的渗透性,保障小雨可以自渗。

待这一切完工后,还要对室内的地面进行平整。早期,下沉式窑洞内的地面全部为生土,只要夯实后用铁锨找平即可,后来也出现了用砖铺地的情况。总之,不管是夯土还是铺砖,保持地面平整,隔潮透气,是窑洞内地面休整的原则。

(2)入口坡道铺地 由于下沉式窑洞是人畜共同居住,平日里还会有架子车出入。所以,入口坡道一般做得都比较缓。中间部分供人行走,用青砖或石板铺砌成台阶;两侧是车轮碾压的地方,用夯土或青砖处理成斜坡。一些窑院干脆将通道全部用青砖横砌成斜坡形式,方便人车共用。入口坡道也要考虑排水问题,在坡道一侧还要铺设明沟或暗沟,将露天汇集的雨水排入院内的渗水井。

(3)院心铺地 在地坑院内的四周的边沿地带,通常要铺砌环形路面,将各个窑洞口连接起来,方便雨天通行。环形通道大多选用鹅卵石、青砖、瓦片等硬质材料铺砌,或用黄土夯实地面,宽度一般在1—1.5 米左右。其水平高度要比窑院的地面高一些,还要整体向院子中心略微倾斜的坡度。这样,既保证了雨水不流入窑洞,也不会积水,对窑洞底部造成侵蚀。在环行通道与入口坡道排水沟相交的部分,排水沟大多被处理成暗沟的形式。院子中心的部分仅做步行通道方便通过,不做硬化铺砌,保证其高度低于环形通道的高度即可,且总体坡度面向渗水井方向。

(4)院内绿化 地坑院内的绿化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也是主人生活品味和理想的结晶。渭北地区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窑内虽然具有很好的保温性,冬暖夏凉,但窑外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于是,想方设法地改造地坑院内的环境,增加居住的舒适度,便成为下沉式窑洞主人们的共同追求。通常的做法是在院子中间位置栽植一棵树冠较大、高度超过地坑院的阔叶树。同时,在树的周边还会栽种些蔬菜或花卉,形成或圆或方的地面造型,既在黄土院落里增加了绿色景观,也可以遮挡夏天的烈日,为居住者提供乘凉休闲之所。最为重要的是,地坑院里的绿化还可以阻隔过往人员的视线,保护居住者的隐私;也可作为地坑院的独特标志,增强地坑院的可识别性(图2-12)。

图2-12 地坑院内绿化

9.给排水

这是下沉式窑洞能否可持续使用的关键。下沉式窑洞之所以在渭北高原地区建造,除了黄土层深厚,还因为这里干旱少雨,地下水位一般都比较低。为了饮用水的方便,当地人在造地坑院时就在院内把井挖好了。如果找不到水源,人们就只能重新选址,另外施工。同样,排水也是一个大问题,弄不好会造成水淹窑塌的恶果,人们对此也十分重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

首先是生活污水的处理。在靠天吃饭的年代,人们的各种生活资料都来于自然,也能归于自然,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环节产生的污水,完全可以被下一个环节利用掉,而不会成为负担。住在下沉式窑洞中的人们将生活污水或用于灌溉院子里的花草,或作为牲畜的饮用水,在循环中解决了生活污水问题。

其次是雨水的处理。降雨是地坑院的最大威胁,当地人主要采取自然下渗的办法来解决。地坑院内的地面绝不会采取硬覆盖,就是为了保障一个软环境,给雨水下渗留下通道。在降雨量不多的日子里,下沉式窑洞靠土地的自然下渗功能足以解决排水的问题。

最后是开挖渗井。这是为了解决那些偶尔出现的雨涝天气而采取的排水措施。渭北高原地区降雨不多但是很集中,偶尔会出现短期的内涝灾害。为了保证大雨或暴雨时窑院的安全,人们会在院子内最低处的厕所窑前设置渗井。渗井的直径不能太大,供一人从事挖掘即可,深度一般与地坑院相当,底部用鹅卵石、砖瓦等材料铺设,既可保证渗水能力,也可减小底部受垂直落水的冲击,造成井底的破坏。渗水井挖好后,要在井口排放较粗的树枝,横排摆放,起防护作用,有条件的人家还会买现成的铁质井盖。因为渗水井所在地,往往是地坑院里最低的地方。

经过这九道工序,地坑窑的主体工程基本上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工程大体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也有的人家在人力和财力不济的情况下,先完成下沉式院落的挖掘,再将住人、井水和做饭的窑洞挖出来,其余如客房、储物、饲养等空间待以后慢慢挖掘,全部完工的时间可能会持续一两年或者更长。即使是那些一次性挖好的地坑窑,主体工程完成后,窑内炕沿的安装、灶台的美化、院子里的绿化等后续工作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