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时期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以《营造法式》为基本依据

宋元时期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以《营造法式》为基本依据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营造法式》既是建造法规,也是建造经验,一经刊发便流传全国,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中国传统营造的基本依据。关中北部地区修建窑洞时的木制磨具和建房时粗木梁架的运用,中部地区制作梁架时的“尺杆”丈量以及各个构件上的雕刻图案,南部地区对院落环境花草树木的精美搭配,不能不说都显露出宋元时期的历史痕迹。

宋元时期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以《营造法式》为基本依据

自唐以后,中国的文化中心开始东移,但是,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仍然把长安作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军事重镇,因而关中地区仍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接受主流文化影响的已经不再是长安,而是以开封杭州、南京、北京为代表的东部城市。这一点反映在建筑上,便出现了关中建筑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东部地区的营造技艺。

元代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统一王朝,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主要依靠汉人工匠营造工程。因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建筑发展也基本处于凋敝状态。长于游牧的蒙古人保持着原始的建造习俗,建造时喜用原木作梁架,因此外观粗放,工艺简朴。加之明朝建立后采取“复衣冠如唐制……胡服、胡言、胡姓,一切禁止,尽复中国之旧”的政策,元代的文化习俗包括建筑基本被铲除,更不太可能对主流文化乃至后世产生多少影响。因此,这里所谈主要集中在宋时的建筑上。

首先,新工艺的涌现。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使得当时的工匠们可以通过更加多样化的材料和工艺进行建造,设计思路、房屋结构与外观造型等方面在遵循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建筑手段规范统一,建筑类型也日渐明确并趋于系统化,官式建筑与民用建筑,公共建筑与普通建筑,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造法,在自成系列中积淀出不同的风格,有了比较固定的外形。在众多新的建造技法中,减柱法和移柱法最有代表性。由于柱子的减少或位移,极大地增加了室内的活动空间与采光度,使宋代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出现了新的室内效果。随着屋顶造型的变化,梁柱上的斗拱铺作层数增多,变得硕大雄厚,还出现了不规整形的梁柱铺排形式,超越了唐朝梁柱铺排的工整模式。

其次,建筑类型样式的多样化。宋朝建筑物的类型多样,其中优秀的建筑不仅有宫殿、园林等官式建筑,还包括祠堂、庙宇和百姓院落,尤其是佛塔、道观等具有宗教性质的建筑。由于注重对韵味、神似和内省的追求,民居建筑力求把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所以,这一时期的建筑,不再追求体量上的宏大效果,而是将居住、观赏和游乐紧凑地集中在一起,在有限的空间里包容更多的内涵;在主体处理上给人轻柔的感觉,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门窗上的雕刻更加丰富,唐代浑厚的风格逐渐被灵动巧妙而取代;油漆得到大量使用,房屋上的颜色更加丰富,加之梁柱石座雕刻与窗棂彩绘相交融,在变化中追求统一,房屋的美学成分更加多样。(www.xing528.com)

再次,建筑工艺技法的理论化。数千年来,中国的建造技艺或靠师徒之间的手把手相传,或靠子承父业式的血脉传承,绝少有专门著作问世,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只能从绘画中去体会历史建筑的绝妙造法,揣摩各个朝代建筑的搭建技巧。这种情况在宋朝有了根本性改变。李诫参阅前人留下的图文资料和礼仪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过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尤其是根据自己十余年积累的工程经验,终于编成了一部建筑文献《营造法式》。书中制定了各个工种的操作规程,并对群体建筑的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有所限制;为了施工方便,“总例”中还列举了圆、方、六棱、八棱等形体的径、周长和斜长的比例数字,以便施工时工匠们掌握;对石作、砖作、大小木作、彩画等都有详细的说明和配图,体现出宋代建筑在艺术形象和雕刻装饰等加工工艺方面的精致与全面。可见,《营造法式》既是建造法规,也是建造经验,一经刊发便流传全国,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中国传统营造的基本依据。

在这样形势的影响下,关中民居在材料加工、工艺制作和结构布局上也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关中北部地区修建窑洞时的木制磨具和建房时粗木梁架的运用,中部地区制作梁架时的“尺杆”丈量以及各个构件上的雕刻图案,南部地区对院落环境花草树木的精美搭配,不能不说都显露出宋元时期的历史痕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