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氏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工匠精神的奇迹

陈氏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工匠精神的奇迹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74砖雕、灰塑散发着江南淡远的水墨气息与岭南江河的质朴气质冯海棉摄工匠们将江南绘画的淡雅清新、岭南画派的热烈奔放、印章篆刻的精细入微融为一体,形成通透灵动又质朴稚拙,却从未见浮华夸张的务实风格,处处践行化朽为奇、点石成金的工匠精神,更在漫长的制作中催生出青砖、石板、石雕、石灰、纸筋等相关产业的兴盛,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陈氏大宗祠建筑文化与艺术解读:工匠精神的奇迹

“五材并用,粗料精制”是陈氏大宗祠材料制作与使用的原则。

除却木材来自南洋外,砖、石、灰、纸筋都为本地普通物料,举目可见,俯仰尽得,但经工匠雕琢后,砖化作墙体、墙面、地面、砖雕;瓦制成细密屋顶,泄水采阳遮光;石砌成墙基、台基、道路;土垒作地基,烧为瓦当;木化为栋梁檩椽,窗门屏风。

它们化身为祠堂的各个部分,在工匠的雕琢与运化后,成为充满神圣意义的建筑与构建,与主人、族人、先灵一道走过漫长的风雨沉浮,悲欣欢戚,更目睹祠堂的辉煌沉浮,凋零颓废,重修再生,光彩焕发。

◀图4-70 寻常物料经巧匠双手化作祠堂上精美的艺术品 冯海棉 摄

石材的坚硬耐磨抵御着外来的侵损,木材的弹性缓解并释放外来压力。于是,在陈氏大宗祠,木石契合,穿梁插柱,随处可见,形成张弛有度的合力,将外来危险消解于风平浪静中。因此,物尽其用,竭尽所能,成为工匠们的制作原则。

于是,世代相传的建筑手艺,精益求精的制作技艺,足令这些乡间寻常物化作雅致端朴的花鸟鱼虫、瑞兽神鸟,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艺术精品。工匠们对物料特性与功能的了然于胸与工多艺熟随处可见,呈现出清末顺德一带祠堂建筑艺术令人倾慕的整体水平。

◀图4-71 淡雅的门窗与通透的花窗,成为祠堂虚实相生的重要结构 李健明 摄

(www.xing528.com)

▲图4-72 坚实的石雕与充满弹性的木雕达到刚柔相济的建筑效果 李健明 摄

这些来自乡村的木匠、泥瓦匠、石匠、油漆匠、雕刻匠,日夜劳作,从未停息。世代相承的手艺与经验积累的工艺,让他们从祠堂的布局策划到斗拱驼橔的制作,无不信手拈来,运斤成风。他们更因地制宜,就材下料,因陋就简,随形赋意,将每块材料都穷极其功用。“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尽用无遗”,正是他们的原则。

▼图4-73 工匠们最乐意制作各种形态的蝙蝠 冯海棉 摄

尤其是他们都是本地工匠,建造祠堂房舍就是他们的营生。低成本,高效用,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所有这些,正是他们与祠堂主人心神一致的现实效果与文化精神。

从“周满记”“永和昌”等建筑堂号中,可知不同企业紧密友善的合作与天衣无缝的技术融合。人们从沉雅的雕塑、奔放的色彩、夺目的鎏金中,可以见出来自南番顺水乡与潮汕地区相异却相得益彰的风格,更从“刘庆伏狼驹”“五伦图”中可看到广州陈氏书院同类题材的适度借鉴。不过,所有这些都毫不妨碍多种艺术表达的深度融合,足见当时人们的和衷共济的合作成效。

◀图4-74 砖雕、灰塑散发着江南淡远的水墨气息与岭南江河的质朴气质 冯海棉 摄

工匠们将江南绘画的淡雅清新、岭南画派的热烈奔放、印章篆刻的精细入微融为一体,形成通透灵动又质朴稚拙,却从未见浮华夸张的务实风格,处处践行化朽为奇、点石成金的工匠精神,更在漫长的制作中催生出青砖、石板、石雕、石灰、纸筋等相关产业的兴盛,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他们的默默功绩,值得大书一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