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从尺寸上体现礼制的等级。左中右三路,中路居中,前中后三进,二进居中,三进三路中,中堂为核心,衬祠为次间,尽端为尽间。
中路二进的中堂尺寸均大于左右,中堂进深为最大,门堂、后堂递减,无论用料、工艺、题材都以中堂向前后左右递减,可见其崇高的现实地位。
陈氏大宗祠前中后三进,构成一个日字形乾卦,中堂位居中,为乾卦中的“二爻”,此时,“见龙于田,利见大人”,已然摆脱隶属初爻“潜龙勿用”、低调沉潜的门堂与三爻后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增柔顺以怀多福。
陈氏大宗祠严格按照前堂后寝的结构衍生出门堂、中堂、后堂与地堂、前庭、月台、后庭及衬祠、庑廊、青云巷等前后有序、虚实交错的严整分布,除却有效解决采光、通风、遮阳、避雨及不同人群间的有序流动外,更通过不同功能的空间引导着人们朝着中轴线为核心的礼制线路完成文化洗礼:远眺巍峨祠堂时的兴奋、进入辉煌门堂时的恭敬、走在平整前庭时的拘谨、踏上平整月台时的肃穆、参加中堂祭祀时的恭敬、单独走在长长廊庑进入后堂时的惶恐及在逼仄后堂独对历代先祖时的紧张、完成祭祀后踏上台阶时的反思、进入稍稍下倾庑廊时的畅适、走出祠堂看到大片平整地堂时的放松。
祠堂设计通过建筑物的尊卑、廊道的长短、光线的明暗、温度的高低、色彩的冷暖、人数的多寡,让人切实感受到主次分明的布局与森严不苟的等级。他们更将平时的道德礼仪在建筑结构的布局中落实到进退礼让、叩拜祈祷中,实现着真正的进退有度、知行合一。(www.xing528.com)
祠堂以单向的中轴线形成不断纵深建筑结构,通过门堂、中堂、后堂为主体的三座建筑的有序出现,将族人的注意力不断聚拢在以中轴线为核心的祭祀程序重点上。
在这个充满指引性与限制性的视域与思维中,人们朝着以先祖神像、主线神位、祭祀神案、祠堂牌匾为中心线的主要区域,以及由此展开的祭品、金柱、仪仗、廊庑、衬祠、人群构成的次要区域有序进退,而以建筑与布局再度形成主次分明的礼制空间,形成井然有序、尊卑清晰、一丝不苟、等级森严的内在结构,更将朝廷的政治要求与家族的人伦规范通过以上构筑及钟鸣鼓奏、先人画像、祭祀文字、色彩配搭汇拢为一个充满肃穆感与庄重感的神圣空间,最终获得祭祀先祖并传承精神的现实效果。
▼图3-39 前后与虚实构成的祠堂礼制无处不在 李健明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