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分左中右三路建筑构成,中路五开间三进,左右两路为青云巷与衬祠。
陈氏大宗祠以祭祀先祖与共议大事和举行大型活动为主,因而呈现出慎终追远、等级分明、主次清晰却又不失渗透世俗公共空间功能的色彩,其主体建筑结构与布局仍是尊重中居为上、左右对称的传统格局。
正如李允鉌在《华夏意象》中讲“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因此,陈氏大宗祠建筑中的对称呈现出的是严谨的理性精神与严格的伦理道德秩序。
本仁堂为族中活动的核心空间,位置居于建筑组合群落的中央部分。作为族人活动的区域,以一、三、五为单位的陈氏大宗祠构成前中后与左中右结构。中堂居中且面宽、进深皆大于衬祠的结构布局。三堂心间、次间、尽间面宽与进深都不断减少,中央部分的突出有效增添其结构的稳定性与外观的庄严性。此外,建筑高度、气势、装饰、题材、色彩都从中心部位渐渐简化、内敛、淡净、精巧以进一步衬托中央部位,更折射出森严的等级与清晰的地位。
因此,“传统建筑主体往往以受力结构为主,装饰构件为辅,具有明确的结构主从逻辑关系。如兽吻、钉帽、门簪、铺首、垂花柱、抱鼓石等,有机地‘附丽’于建筑整体结构体系上,丰富了建筑结构形态视觉审美的层次性”。[5]于是,构成从建筑功能导致不同构件的等级关系,将毫无生命的建筑结构渗进充满人性色彩的层级与秩序,最终获得充满生命气息的教化与熏陶功能。
▼图3-32 不同建筑组合出不同空间,构成不同的等级与功能 李健明 摄(www.xing528.com)
▶图3-33 高低、圆方、上下、前后都呈现出严格的制度色彩 李健明 摄
此外,“一座建筑里面都被组合为许多空间,空间的形状、大小、明暗、开合等变化万千又整体和谐。人们在建筑审美时,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步移景异,一方面保留着对前一个空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怀着对下一个空间的期待,从而充分显露出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的时间化特征。建筑的节奏与韵律就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自我的旨趣与品格。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置身于空间序列的时间流变中,才能真正感受和体悟建筑艺术之神、之韵。”[6]
正是建筑师苦心的经营,令建筑从人的自然流动区间变化中发挥着不同的功用,实现着功能的清晰调整与等级的自然转换,如同陈氏大宗祠门堂的前方富丽堂皇与门堂后方的低调素净,令族人深感阳面的高贵与阴面的谦卑,从中获得不同位置角色定位的自悟与觉醒。陈氏大宗祠的建筑与个人的生命需求形成深沉微妙的同构并相互融合,实现着真正的天人合一。此处的“天”,是建筑中代表的天意与朝廷的旨意;“人”则是建筑中行走具有道德自觉力的陈氏族人个体;“合一”的载体就是他们活动和践行道德规范的空间。
因此,陈氏大宗祠的建筑并非纯粹木石砖瓦的混合体,更是制度、政治、秩序、道德、文化的综合体。
◀图3-34 高低错落其实是等级空间的布局 李健明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