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中的猪肉源自古代礼制中民间祭祀只能使用猪只的相关规定,而分派的胙肉因源自祠堂,带有明显的享用“先祖恩惠”的含义。
人们通过分享这一诞生于神圣节日与祭祀空间的食物,将其神圣性通过享用进入身体,并由此获得先祖神灵的神秘力量,成为先祖神灵庇佑下的一份子。
一起分享胙肉的族人也因此成为从血缘到精神再到共拥神圣力量的共同体。胙肉为他们与族外人群划出一条清晰边界,构成超越世俗交往性质的特殊联盟。每次族中成员因身份或功绩不同而获得不同份量的胙肉数,也不断重构族内的权力关系和等级次序与资源分配。因此,人们在领取胙肉的同时,无不暗暗自我勉励继续自我超越,成为引人注目的族中英才。
作为推动这一行为的核心区域,祠堂再度成为这个家族明晰宣示本族道德取向与价值指引的核心,但其要义无不与国家制度与传统道德价值遥相呼应,实现着宗族的价值导向指引。
同时,共享陈氏先祖胙肉的族人,建立起因陈氏血脉延伸出来的家族伙伴关系和互惠性社会义务,构成第一层密切的人际关系。在这层关系中,他们成为血脉与道德最纯正的群体,彼此深度信任与认同,这往往令他们成为最紧密的合作伙伴和生死与共的同盟者。同时,与无法获得胙肉的同族人或外族人形成边界清晰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评判。
因此,共同拥有胙肉的族人在平时的经济合作或集体行动中,因胙肉构成的血脉关系与道德的互认作用,往往成为毋须继续进行道德审视或血脉探究即可直接联手的合作者,从而搭建出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联盟。
胙肉分派除在春节进行外,在清明、端午、重阳、冬至都进行,如今乡村中最为热闹的新春灯酒和重阳敬老活动,其实就是这种活动在现代的转换开式。虽然人们不再通过“共食”的形式获得共同利益的平等享受与公共规则的共同坚守,但结盟交友,分享快乐的原始意义却一直保存,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人们享用祖先恩赐的胙肉与白天他们供奉给先祖的食品,其实是充满原始意味的“共食”。这些祖先和神灵不仅共存于同一个体中,“而且他们都具有人的秉性和欲望,尤其在仪式期间,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已经完全被世俗化的美味佳肴所吸引和诱惑,降格为活生生的‘贪吃者’”。[2]“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完全改变了原始主题悲剧、悲痛、悲惨、庄严、庄重、肃穆的气氛,从而成为带有喜剧性、快乐的习俗和场景。”[3]
在他们具有普通生灵一样的特质时,族人与他们通过食物的共同享用而获得另一种更为深层而微妙的对等关系,达到心照不宣的深度平等,进一步构成血脉相融且充满人性温情的共享欢愉,柔化着祖先的庄严与神圣,达到彼此更具人格化却更密切的亲情关系。
胙肉在族人中的尽情分享为祭祀活动画上一个充满欢快而满足的句号。句号中包含着通过品尝胙肉将先祖的训诫深埋心中,更包含着通过胙肉在每个家庭餐桌上和饭碗中的再分配,呈现出权力与阶层、性别与亲疏、尊卑与远近那等级清晰、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却充满微妙而深远的文化与制度意蕴。(www.xing528.com)
这是一种特殊的分享。
男性或女性从出生开始就被永远分割在不同的性别空间。所有女性族人都在这个男性集体活动过程中保持着集体的沉默。她们从小就获知要远离祠堂,不可参与男性在祠堂中的任何活动。在钟鼓奏鸣、前恭后敬的活动中,人们看不到她们的脸庞、表情、身影、行为。她们只得在家中等待父亲、兄弟捧回那碗胙肉,在家中主持者的分配下分享着来自祠堂深处的先祖恩惠。
天长日久,她们深知无法改变自己与生俱来和愈发明显的身份,只能敦促着家中男性勤奋上进,协助着他们光宗耀祖,好让碗中的胙肉更多、更好。
她们是一个被制度与风俗遮蔽的巨大群体,人们无法探知她们在目睹男性家人手捧胙肉,自豪地放置在供奉祖先神位前那一瞬间的表情。人们只知道,晚饭后,她们一定会在厨房默默地洗刷着那只印着昂首翘尾鲜红公鸡的大碗。
家族已将她们无情地划分到女卑的行列,甚至是推到尽然漠视的范畴中。她们即使在家中得以享用胙肉,往往是次序的最后和份量的最轻与品质的最次。
▼图2-9 乡村女性在胙肉分派时成为最沉默的群体 李健明 供图
因此,在家中,一碗胙肉将家人以性别和地位为红线划为不同群类,更通过胙肉的再分配,将家人再度划分,成为他们平时在家中贡献的奖励或惩罚。
胙肉在不同的碗中的递送,折射出族权到父权、兄弟权在家庭中的权力与威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