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分析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分析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工程地质调绘,桥梁建设场地内未见化工污染的水体,区内建构筑物所用混筑土结构未见腐蚀现象。

工程场地自然条件分析

2.2.1.1 区域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情况

(1)地形、地貌。

桥址区为和平山间盆地地貌,桥址区冲沟较不发育,各桥墩位于缓坡上及平坦地区,小里程桥台位于盆地内,地形平缓;大里程桥台位于丘陵的缓坡上,自然坡度为10°~23°。拟建桥址区高程介于1 819~1 849 m,地表以农田为主,有乡村公路通往桥址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如图2.3。

(2)气象

本项目区域上属高原季风温凉气候带,具有干湿季明显的特点。每年降水多集中在6—10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为地下水补给的旺盛时期;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干季,降水量和地表、地下水源显著减少,每年3—5月往往有春旱发生。此外,本项目区域受地形影响具立体气候特点,一般在同一纬度带,标高较高时气温下降、降水量增大;通常标高增高100 m,气温下降0.5℃,降水量增加约40 mm。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2.2~16.3℃,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为9.3℃;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为20.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3.3~1 206.8 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633.3~2 214.9 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1%~75%;多年平均绝对湿度为1.08~1.36 kPa。区内气候条件对项目建设及营运的不利影响较小。

图2.3 项目地形地貌三维GIS示意

(3)水文。

① 地表水。

桥址区经过一条河流,勘察期间河面宽约1.5~2.0 m,水深约0.30 m,流速0.15 m/s。流量和水位受季节影响较明显。雨季时由于河流两侧山体汇水面积较大,河水位和流量易暴涨。

② 地下水。

i.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山间盆地、谷地内第四系冲洪积物的孔隙中,属孔隙型潜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流附近同时接受河水补给。其富水性和渗透性主要取决于岩性特征,黏性土富水性和渗透性弱。勘察期间盆地、谷地内地下水位埋藏一般约3.0 m,局部低洼地段近地表,雨季地下水位会升高,但对桥梁深基础影响甚微。

ii.岩溶水。

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碳酸盐岩的溶隙中,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地形基本一致。

③ 水的腐蚀性评价。

工程地质调绘,桥梁建设场地内未见化工污染的水体,区内建构筑物所用混筑土结构未见腐蚀现象。本次勘察在附近项目K62+100和K62+240处采集地下水水样作水腐蚀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以为主。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附录K,判定建设场地内地下水对混筑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www.xing528.com)

2.2.1.2 区域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特征

路线区地处南岭东西构造、川滇南北构造与云南山字形构造交接带,历经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而复杂化,并深刻地控制了区域地质构造的发生和发展。据本次工程地质调绘及区域数据综合分析,路线走廊带内及附近构造以近南北向为主、北东向构造次之。区内主要构造有罗茨—易门断层和高楼—石洞断层。桥址区未有断层发育,不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

2.2.1.3 场地岩土特征及性质

根据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拟建桥址区范围内上覆地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和残坡积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白云岩。以上地层岩性按照工程力学性能并结合工程特征共划分为7个工程地质单元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

粉质黏土:褐色、褐黄色,硬塑,稍湿,混有少许强风化白云岩圆砾,干强度、韧性高,切面稍光滑,无摇震反应。厚度较大,揭露厚度约3 m。

黏土:褐红色,软塑,很湿,少许灰岩小圆砾,干强度、韧性低,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厚度较大,揭露厚度1 m。

粉土:褐黄色,稍密,湿,充填少量粉质黏土,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光滑,有轻微摇震反应。厚度较大,揭露厚度3.2 m。

黏土:褐红色,硬塑,湿,混少许白云岩小圆砾,干强度、韧性高,切面光滑,无摇震反应。厚度较大,揭露厚度6~12.5 m。

(2)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

粉质黏土:棕褐色,硬塑,混有少许强风化白云岩角砾,干强度、韧性中高。

红黏土:红色,硬塑,稍湿,混有少许强风化白云岩角砾,干强度、韧性中高。厚度较大,揭露厚度5.9~6.8 m。

(3)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

白云岩:浅灰色,致密结构,中层状构造,节理及岩溶孔隙发育,总体产状为80°∠4°,建设场地内广泛分布。全风化呈夹层状,一般厚0~4 m;风化线之上为强风化,岩体破碎,岩芯呈碎石状、碎块状,局部呈短柱状,岩芯锤击声脆难碎,层顶埋深1.2~10.6 m,厚10.9~36 m;风化线之下为中风化岩芯,呈柱状,局部呈碎石状、碎块状,岩芯锤击声脆难碎,RQD=60%,层顶埋深16.8~36 m,钻孔未揭穿,厚度较大,可作为桩基础的桩端持力层。

2.2.1.4 地震抗震设计参数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本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5 s,与之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桥址区为中硬土类型,场地类别为Ⅱ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