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城内水会:旧日的民间救火组织

天津城内水会:旧日的民间救火组织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春霖天津早年民间的救火组织“水会”习称“救火会”,其驻地叫“会所”。天津城内人烟稠密,店铺毗连,各级衙门、豪门富户咸集于此,每遇火警不堪设想,因此,由官家支持,富绅资助的水会纷纷成立。他们闻警后也奔赴水会集合抬救火器械到火场参加灭火。水的射程一般由十几米到20余米,各水会的水激一般都有名称,如苍龙、云龙、猛龙等。清末民初天津有了自来水,建立了消防队,灭火工具机械化,盛极一时的救火会遂被淘汰。

天津城内水会:旧日的民间救火组织

杨春霖

天津早年民间的救火组织“水会”习称“救火会”,其驻地叫“会所”。以急公好义、防患御灾成为地方公益组织名噪津门。

清代中期和末期天津火灾最为严重,仅就城内而言,同治十二年北城楼因火药爆炸发生大火灾延及民宅,损失伤亡很大;光绪三年东南角保生所暖棚大火,烧死妇婴近千人,天津各级地方官吏,统被降职一级。天津城内人烟稠密,店铺毗连,各级衙门、豪门富户咸集于此,每遇火警不堪设想,因此,由官家支持,富绅资助的水会纷纷成立。操持者既落了“乐善好施”的美名,又保护了各自身家安全,可谓一举两得。

水会的组织:管事的叫会头,参加救火的叫“善”,多为肩挑背负的小贩,也有无业游民和“混混儿”等类。他们闻警后也奔赴水会集合抬救火器械到火场参加灭火。火熄后火场附近的店铺和住户有的捐钱,有的捐几十斤百斤小八件点心,犒劳众“武善”等参加灭火人员。一些“混混儿”、“混星”等,见有利可图,也借酬神、演戏为名,由会中出贴向铺户分送,募集捐款,人们称为“吃会的”。特别是春秋两季摆会之日,混混儿更要捞上一把,名曰“打秋风”。当然,这只是极少数,济公好义者仍是多数。

据《津门杂记》称:“津郡人烟稠密,店铺林立,有时不戒于火,为害甚烈,一经燎原,也有乘机抢夺者。本城各绅商旧有捐设水会四十多局,置造各种救火器具,详立章程,遇警鸣锣传递,名曰传锣。各局顷刻奔集扑救,并不私分畛域,无论昼夜,弗辞劳苦。救火人名武善,身穿号衣,捍患御灾,争先恐后,实属义举。火既熄乃缓其锣,名曰倒锣,按道里远,分次序而散”。(www.xing528.com)

救火的工具是“水激”,为硬木所制一大水柜,用铁条箍牢,上有压杠带动活塞,由多人上下压动横杠。水的射程一般由十几米到20余米,各水会的水激一般都有名称,如苍龙、云龙、猛龙等。除水激外,另一种工具是挠钩,用以断截火道,不使火势蔓延,所以同时又出现了挠钩会所。

清代诗人周楚良在《津门竹枝词》中说:“救火水激武善抬,鲸奔豕窜号锣催,小旗大旌分先后,会首扛枪(水枪)缓步来。”诗人崔旭咏道:“结社同防回禄灾,登时扑灭剩残灰,锣声几道如军令,会伍争先奋勇来。”清末民初天津有了自来水,建立了消防队,灭火工具机械化,盛极一时的救火会遂被淘汰。

老城内早年部分水会坐落地点和成立年代如下:

公善局,东门内晒米厂,康熙五十八年立;泽济西局,东南城角的全家大院,雍正十八年立;天泽水局,城内三义庙旁,乾隆二年立;护防助水,玉皇阁前,雍正四年立;前泉水局,乡祠前,嘉庆十三年立;井泉水局,龙亭前,道光二十四立;郡安首局,西门内,光绪三十四年立;郡安西局,西门外大街,道光七年立;卫字水局,城隍庙前,同治七年立;保安水局,南门内大寺前,道光二年立。分府助水,鼓楼西大街,咸丰二年立;永善水局,城内季家大院,咸丰七年立;从善水局,北门内大街,宣统三年立;同安水局,府署街,道光二年立;公善水局,仓门口,道光二十八年立;备安水局,城内三义庙,宣统三年立;永安水局。运署西,同治三年立;同安水局,府署街,道光二年立。从上述水会分布情况看,各水会多设在老城里衙门和富户附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