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老城忆旧,最后一次皇会

天津老城忆旧,最后一次皇会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修华军阀混战以后,接着就是国民党统治,我所能回忆到的事情不多,记忆较清楚的就是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天津市长萧振瀛举办的最后一次“皇会”。说到皇会,有必要把它的来历作个简单介绍。皇会原名“娘娘会”,旧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圣母的生日,历来在每年的这一天,在庙内举行道场,以示庆贺,一时善男信女争来进香,庙内有时演戏酬神,非常热闹。

天津老城忆旧,最后一次皇会

张修华

军阀混战以后,接着就是国民党统治,我所能回忆到的事情不多,记忆较清楚的就是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天津市长萧振瀛举办的最后一次“皇会”。

说到皇会,有必要把它的来历作个简单介绍。皇会原名“娘娘会”,旧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天后圣母的生日,历来在每年的这一天,在庙内举行道场,以示庆贺,一时善男信女争来进香,庙内有时演戏酬神,非常热闹。康熙年间有人倡议在天后诞辰之前出会四天,即三月十六日“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及二十二两天“出巡散福”。“送驾”即将启圣殿供奉的天后和眼光、子孙、癍疹、送生等五位娘娘的木制行像在后楼摆辇(木制,天后所乘的称“华辇”,其他四位娘娘所乘的称“宝辇),然后起驾送至闽粤会馆(因天后为福建人)内的天后殿中供奉。十八日从会馆接回天后宫。“出巡散福”则是于二十和二十二两天由会众簇拥五尊神像沿指定路线游行一遭,接受群众香火,并不在外停留。后因闽粤会馆地势狭小,“送驾”改到西头如意庵,传说天后原为南海观音大士驾前童女,如意庵是供奉观音的庙宇;又一说如意庵供有斗姥娘娘,天后是斗姥娘娘驾前侍女。两说看来都是穿凿附会。光绪年间,如意庵失火,“送驾”改在千福寺。

娘娘会改称皇会,相传是因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船泊三岔河口,正值出娘娘会,乾隆一时高兴,要看看出会情况,看完赏了两面龙旗,并赏给跨鼓鼓手四人每人黄马褂一件,鹤龄会鹤童每人金项圈一个。经此一番隆重赏赐,尔后遂改称“皇会”。

皇会名义上由天后宫承办,但每出一次会开支庞大,非庙内道士所能负担,所以多由绅商富户承办,在清朝主要是盐商、当行,民国以来主要为银钱业。当年各绅商分别承揽一项专责,如天后所乘华辇例由鼓楼北合丰朱家承办;其他四位娘娘所乘宝辇例由口岸店盐商王小舫承办;天后像前的銮驾例由盐商赫赫堂李子赫承办。以上通称“辇主”。五位娘娘所戴的凤冠,全用珍珠缀成,例由北门里天兴德金珠店负责。这些富室大家有的是钱,每次出会为出风头,争奇斗胜,沽名钓誉,花钱多少,在所不计。再有,行走在每位娘娘像前的人员称为“扫殿会”(取意打扫大殿,以备娘娘圣驾驻跸),在清朝时,照例须由有功名者担任,有人为入“扫殿会”而不惜花钱捐官,走在街上,顶戴花翎,惹人注目。

皇会内容丰富多采,热闹非凡,对社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从一方面看,它反映了一些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经济,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但更主要的一面是它作为一种迎神赛会,既宣扬了迷信,而又替统治阶级粉饰太平,为愚民政策效劳。出会的顺序大致如下:

(1)扫街会——例由盐坨六局卸盐工人负责打扫街道;

(2)门幡会——一队人打着丈余高的黄色大幡上写着历代天后圣母所得的封号:“敕封护国民庇民显神赞顺垂佑瀛填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

(3)太狮会——一些人抬着两支仿照天后宫前石狮形像作成的两个木制狮子;

(4)跨鼓——由城里乡祠前众厨行组成,鼓手都是十三四岁的幼童,表演鼓舞;(www.xing528.com)

(5)花鼓——西池八仙、高跷秧歌、捷兽(即舞狮子)、重阁(音gao,又名节节高)、中幡、萃韵音乐、庆寿八仙等音乐杂技表演;

(6)四位娘娘的宝辇,每乘辇前有法鼓会,也是一种音乐表演;

(7)天后圣母的华辇,在这乘辇前面与眼光娘娘的辇后面之间排列着天后的銮驾、大乐、添寿花瓶、鹤龄会、道众行香;

(8)护驾——由八个骑白马打着黄旗的人员组成,排在皇会行列的队尾。

每次出会除了一般虔信天后的人们沿路进香外,更多的是赶热闹看表演的群众。有钱人家往往在马路两旁搭设临时看棚,供本家和亲友安坐观赏。还有所谓“截会之举”,即由商号或富户沿途备茶点款待各会,截留他们作特殊表演。每次出会,均能轰动遐迩,扶老携幼争来观看,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并不夸大。不只天津城关的人看会,就是离天津数百里外四乡八镇的人们也乘车坐船赶来看会。一时商号生意兴隆,尤其是饮食、旅店以及与烧香有关的各行业,莫不利市三倍。清朝政府更特许在皇会期间,各地商人运货来津者,只要在车、船上插一面写着:“天后宫进香”的黄旗,就可一律免税。因此每逢皇会期间,乡村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产品云集天津,供应城内人民的需要,乡村来的人进香、看会或作生意之余,也总要从天津带回一些洋广杂货,这样就使皇会起到城乡物资交流的作用。不仅如此,甚至听说天津的皇会轰动全国,有一时期,南方各省也有特意来参加的,其中最多的是船户。

我一生经历过四次皇会。第一次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万寿”出会一次,为了应酬封建朝廷,虽不在天后诞辰的三月,亦被迫不得不出会,而且天津官府还命令改变巡行路线,进北洋大臣衙门的东辕门出西辕门。道士们慑于封建统治者的淫威,便奉命照办了,但承办人不甚热心,筹备又措手不及,只出了天后一座辇。第二次在民国4年(1915年),第三次在民国13年(1924年),是一般的出会,没有什么可记。这里附带说明一下,从有皇会时起就并非每年三月必定举行一次,因为出一次会花费很多,有钱人家也不是那样轻易往外拿钱的,所以往往是隔几年办一次。

最后一次皇会也可说是最特殊的一次。这时是在民国25年(1936年),正值日军侵陷东北后,冀东特殊化及华北危急的紧张关头,当时宋哲元负责华北军政,萧振瀛任天津市长。萧看到天津各业凋敝。市面不景气,便召集商业领袖计议对策。商会主席纪华与银行业同业公会主席钟锷和银钱业公会主席王凤鸣等倡议,又拉上了租界内华商公会主席张浙洲四人向萧振瀛具呈,要求举办一次皇会,以挽回商业之颓势。萧考虑这样做对繁荣市场有利,很快就予以批准。虽经批准,但与前次出会已相隔12年之久,一切应用物品多已找不到了,原来包办皇会的辇主各大家,有的本身已没落,有的对皇会已失掉兴趣,所以临时组成了皇会筹备会,主任委员是市政府秘书长施骥生,副主任委员为警察局长刘玉书。初步计算,出这次会最少需当时的钱一万多元,乃由商会和各行业公会向所属会员按户分等级进行摊派。扫殿会当然不能再用顶戴花翎了,决定改为身穿灰袍青马褂,头戴红疙瘩青缎帽,足穿青缎靴,人员则选择各商户中五官端正的青年。抬辇的过去称请驾会,也有固定服装,临时筹办不及,只得由杠房凑了一批服装应付过去。至于所出各种会更不如当年那样齐全,记得仅有跨鼓、西沽花鼓、西池八仙、西码头高跷、姜家井捷兽、院署东双伞秧歌、辛庄圣字灯亭、陈家沟子重阁、津道鹤龄、独流老中幡、萃韵音乐、庆寿八仙、永音法鼓、同心法鼓、金音法鼓、大觉巷法鼓、南头窑同和大乐、井音法鼓等项,至于侯家后的“十不闲”、芥园的鲜花会等都凑不齐全,就连太狮会两个木头狮子也未拾出,比起以前皇会是大有逊色了。

这次皇会经过多日筹备,一切就绪,萧振瀛为了繁荣天津市面,还与铁路局商妥,凡从各地来津赶会的,乘坐火车一律半价优待。当时赶会群众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天津市内人山人海,极一时之盛。这时萧振瀛忽然接到宋哲元从北京来的命令,务须停办皇会,原因是中、日关系正在紧张、恐怕因此惹来麻烦,弄出治安问题。经萧一再向宋恳求,宋才勉强答应,但原订会期四天、必须改为一天,即连“送驾”、“接驾”带“出巡散福”,统于三月十六日一天办完。尽管如此,宋还是不放心,至期特派一支军队从北京开来天津,驻扎宁园后身,以防不虞。经此一番变故,原来准备大张旗鼓办的皇会,只能匆匆忙忙,一早送驾到千福寺,当晚就接驾回宫,草草了事,但也给天津市凋敝已极的市面带来一时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