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迁津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第一代卞瑛(谱名大瑛,1675—1756),祖居江苏省常州府武进县升西乡(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前黄乡胜西村),有祠堂墓地(今“胜西卞氏大宗祠”已改设“胜西小学”,校长卞阿津即胜西族人)。卞瑛“读书未就,懒于耕凿”,年25离家外出。流离失所,到了山东济宁州,在孔府作幕的苏州钱公招为赘婿。后游北京,再到山东,入马见龙总兵幕。康熙五十四年,年41,携家随马见龙移镇天津。本想天津交通方便,稍有积蓄即可还乡。无奈生计艰难,未能如愿,于乾隆二十八年81岁高龄客死天津。遗命面海葬,以寄托眷恋家乡亲人的哀思。
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始迁天津到隆顺号成立(1803),这80多年间的历史,很不清楚。开始在天津落户,大约主要是在衙门里当师爷。因为我家从前春节祀神,除祖先、天地君亲师、全神之外,还供“科神爷”。这是衙门各科房师爷的祖师爷,没有职业上的关系,是不会供奉的。
在这段时间里,家境还很困难、卞瑛长子力仁,中年只身远游求食,不知所终。次子体仁,传至第五代而绝。第三子中立(1719—1784),邑庠生,有三子。长子嘉祥后辈为乡祠一派,次子嘉瑞,携眷远行,失掉联系。三子嘉顺,后辈居城西,为我家在津两派之另一派,第六代寅清(1840—1890)字镜波,为天津书家,即属此派。
嘉祥(1741—1792)三子:宗礼、秉礼、享礼为第四代,当是我家创业的一代。秉礼(1777—1806)于隆顺号成立后三年即卒。宗礼(1769—1851)与享礼(1781—1844)在隆顺号成立后又生活了四五十年,家业之基,当多赖后死的兄弟二人。秉礼、享礼均无子,宗礼四子,出二子嗣两弟,后世仍按不降服计,传至第八代“新”字辈尚属缌服之亲。
第五代兄弟四人:树棠(1799—1831)、树德(1083—1866)、树华(1805—1863)、树榕(1808—1883)。四兄弟中,树棠早逝,树榕生晚而长寿。从1820到1840年20年中,第五代总共有三人在第四代率领下在店号经营,以后20年(1840—1860),宗礼渐老而卒,经营主力靠第四代三人。在这40年中,特别是从上海开埠到天津开埠后20年,可以说是我家人强马壮,家业从立定脚跟走向兴旺发达时期。(www.xing528.com)
第五代继第四二代之后,又出现二位书生:树华是增广生,树榕是岁贡生、候补训导。树榕还通医,擅治瘟疫伤寒。为便于用药,设一药店,缀名于旧字号之下曰“隆顺榕”,时间当在1850年以前,经营药材,并兼营一些南货。
第六代兄弟共七人,在树榕率领下,真能挑起重担,当在1860年以后。在1861年天津开埠以前,我家已属地方上巨富。开埠后,天津社会经济形势大变。我家优势,大约保持到八国联军入侵前后,也可能延续到民国初年。七人中,早逝一人。翊清(1832—1897)廪膳生,1864年中举人,1877年成进士,在北京任户部郎中数年。以善于经营著称者有颂清(1846—1894)。
在地方著名者为煜光(1843—1909),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天津商务公所成立,为四总董之首;同年十一月改称天津商务总会,仍任总董,至1905年因病辞职。
第六代其余三人为:士清(1835—1890),逝世稍早;宝廉(1841—1916),增广生,1875年副榜,教习,主持家事较久;世清(1846—1922),也参与经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