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天津老城忆旧,孟广慧和二叔的故事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76辑:天津老城忆旧,孟广慧和二叔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多年,孟广慧每一提起此事,仍然念念不忘二叔教育之恩,为了缅怀老人,他多年将二叔志青的画像悬挂在“錞于室”书房。孟广慧好交往,重友谊。这个消息一传开,无论远近亲朋、街坊四邻都来求孟广慧书写条幅对联,孟广慧对此请求从来有求必应,不取分文。第二年秋天,范寿轩带着“甲骨”来到天津,经孟广慧和王襄研究,认为是殷商时代用于占卜的文字,属于殷商出土文物。

孟昭联

中了秀才,而无意仕进,却以卖字为生。说起这位写家,在天津确实颇负盛名,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他就是被近代书法界誉为“东亚第一”的孟广慧。

孟广慧,字定生,清朝同治丁卯年(1867)生,民国26年(1937)卒,祖籍山东邹县。清朝顺治年间,其祖先为官,始由山东故里迁至直隶天津,而后近300年,孟家10代均住于东门里大费家胡同(老探访局前)一号。

孟宅共分三道院,孟广慧住在中院两间各不足十平米的间陋平房,但因室内藏有汉代打击乐器“錞于”,陋室遂为名室。

孟广慧家学渊源,其父孟继尊擅诗能写,曾任过道台。孟广慧从小受父亲熏陶,少年时代便才华崭露,一次,他为一幅画题句“君家信有如椽笔,青出于蓝画本佳”,长辈们赞叹不已。又一次,包墨盒用了他写的大仿,有位客人看见了,以为是出自清末状元王可庄之笔。11岁时,他仿何绍基书法写了一副对联,被一个古玩商当真品卖了,还分给他二两银子,一时传为佳话。

其实,孟广慧父亲去世较早,他后来学有所成,多得益于二叔孟继勋。孟继勋,字志青,举人出身,曾任内阁中书、军机、刑部、湖广司主事等官职。他不仅能书善画,且富收藏,对鉴别古玩字画有着精深的研究,由于他在这方面名气很大,每天去他家作客的古玩商络绎不绝。孟继勋在接待这些客人时,特意在屋角为孟广慧设一座位,使其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尽得古物之三昧。直至多年,孟广慧每一提起此事,仍然念念不忘二叔教育之恩,为了缅怀老人,他多年将二叔志青的画像悬挂在“錞于室”书房。

孟广慧不愧为一代书法大家,他写的字汇诸家书法于一身,探源篆隶,入神化境,可以发人意气。王襄曾评价他说:“忆昔年访定老于‘錞于室’适为人作书,见其几案之上,殷契与汉碑杂陈,知君研求殷墟有素,于彀、宾、画、书诸史之笔法运用于汉隶之间,宜汉隶之独步一时,为流辈所倾倒。”

孟广慧书法另一大特点是功力深厚,诸体备精。戊戌后开放书法考场,他第一次应试写的是钟鼎。民国初年,袁克文举办全国书法展览,他写的汉隶被评为“东亚第一”。论其书法造诣,当时还有南郑(郑孝胥)北孟之说呢。从他30年代写的椿翔汽灯厂、西来香饭店、孚忠鞋店、振兴公寓、祥记号百货店、宝和轩茶楼、天泉石厂、友文斋刻字店、介福布庄、世界饭店、北辰饭店、祥德斋糕点店、锦记鲜货栈、凯记银盾店牌匾来看,无不书体各异,神气清健,博得世人喜爱和知名人士的赞扬。如他为东马路润善堂药店写的牌匾,现代著名书法家吴玉如见了便赞不绝口。不仅如此,孟广慧还擅长临摹,用墨尤精,他临仿的作品用墨浓淡相似,都能以假乱真。如他为友人题写“三希堂法帖”帖签,共计32本,32体,连懂眼人见了都以为是赵孟頫、董其昌等人书体。有一次,一个古董商拿了一副王文治的对联请他鉴定,他按原件临摹装裱后,真假同挂室内,待等古董商来取对联时,居然难辨真伪,说他是用照相机拍的。孟广慧风趣地说:“照相机也比不上我的眼睛啊!”(www.xing528.com)

孟广慧书法之所以诸体相参,古色独绝,与他潇洒性格有关,他学书不愿受古人拘束,把真草隶篆综合一体,又结合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历代书法家特色,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他教育子侄习书也是这样,曾屡告子侄不要只学一家书法,要兼习百家,学书要出新意,书法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为此,他去世前曾拜托书画家严治孙(严范孙五弟、孟广慧姨弟),教导其子博学诸家书体。严治孙对孟广慧精通各家书体十分崇拜,曾说:“我与他来往18年,未能得其奥秘,往后只能以帖为师了。”

孟广慧不会画画,却能教画。30年代,著名女画家杨清我就是他的学生。还有以画梅称著的曲艺演员林红玉,也受过他的指点。他的儿媳曹履晋是画家陆辛农的弟子,也曾受过他的指教,他称赞履晋工笔花卉用笔清秀,作画生动,形象逼真。他还对表兄老画家徐宝如说:“你可停润三年,专攻写意,庶几有成。”

孟广慧好交往,重友谊。、他与李叔同从小要好,李叔同39岁出家,60岁来津时,他仍没忘故友之情,欣然为李叔同作诗祝寿,并书了一个大大的“寿”字。日军占领天津后,在日法租界的梨栈(现在和平路、锦州道口)设立了卡子口,男女老幼要想从此处通过,都要挨个接受日军搜身检查,有时排队长达20小时,弄得老百姓连连叫苦。日本兵非常喜爱中国书法,有人试探用孟广慧的书法送与日本兵,果然得到通融。这个消息一传开,无论远近亲朋、街坊四邻都来求孟广慧书写条幅对联,孟广慧对此请求从来有求必应,不取分文。孟广慧家道贫寒,坐车、理发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经常赊欠,逢年过节来要帐的人也很理解他的困窘,如还不了钱,就请他写些字抵销欠债。即使这样,他仍不愿定出笔单,他说:定了笔单,人家花钱,你就得给写,没有笔单,不愿写,给多少钱也可不写。记得有一次,正兴德茶庄(和平路处)即将开业,以一百块大洋请孟广慧写牌匾,他不愿给写。后来他的八弟媳出面烦他,他不但分文不取,而且高高兴兴写了牌匾、对联。

孟广慧家境虽贫,但对甲骨文的收藏与研究极其重视。1898年旧历十月,山东潍县古物商人范寿轩,在王襄家谈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当时不知是甲骨),孟广慧恰也在座,他当时以为是古简,便催促范寿轩快去购买。第二年秋天,范寿轩带着“甲骨”来到天津,经孟广慧和王襄研究,认为是殷商时代用于占卜的文字,属于殷商出土文物。范见孟、王二人视若珍宝,爱不释手,便抬高价,大片完好的甲骨,竟索一字一金。孟广慧是个穷秀才,靠卖字为生,哪有如此巨款。恰巧,其叔孟志青时任武昌盐道,适寄路费至此,约孟广慧一游湖北,孟广慧嗜古心切,竟把全部路费买了甲骨。范寿轩是个善于经营的古物商人,他见孟、王财力不足,出不起善价,于是便将其余多数甲骨带到北京,卖给了国子监祭酒王懿荣。1900年范寿轩又来到天津,带来的甲骨比以前多,孟广慧和王襄又买了一些。孟广慧前后共买了430片甲骨,都是出土最早的,有些甲骨还带有小屯泥土的香气。其中有一片是牛胛骨的上半,时人至今不解其意,那就是王襄所说的“所收殷契文学之精者,如‘壬子卜、亘贞、至于丙辰雨’,下有纪贞之次第于兆圻之旁,由一至九,每三字列一排,于九之侧书‘告书’在当时固推为仅有。至今视之,仍属难遇之品。宜定老捐巨金收之,绝不顾惜也。”由此可见,孟广慧和王襄是殷墟甲骨最早的发现者,由于他们的发现,把中国古代历史向前推延了1000年。

“七七”事变后,孟广慧为了躲避宅前探访局驻军的扰乱,在法租界(现长春道光华里)租了一间住房,但不久水浸泡了他的居室,多亏弟子张悌青(原光明汽水厂厂长)及时赶到,将他救回城里老宅,然后又帮他打捞文物。有些被抢救出来的文物如:翁同和、郑孝胥、徐世昌、张之洞等人的字画,虽经装裱加工后完好,但很大一部分名人字画被水浸坏了。孟广慧为此十分痛心,不久便离开人世。孟广慧去世后,乡里友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许多挽联皆以“人品不愧孔孟后裔”赠之。

孟广慧一生曾写过许多有名的牌匾、碑文、由于本书篇幅有限,整理者不再一一赘述。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名同星月的大书法家还著有《两汉残石编》一书。

(刘兴华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