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地方史专家,王斗瞻的学术贡献与反帝斗争

天津地方史专家,王斗瞻的学术贡献与反帝斗争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炎臣王斗瞻一生精研经史,学识丰富,勤勤恳恳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近半个世纪,并写出了不少有关天津人和事的文章,可以说是一位天津地方史专家。王斗瞻在这个机构工作。当时19岁的王斗瞻,国文(语文)程度较高。这是王斗瞻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他早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具体表现。1927年天津社教办事处结束,专办广智馆,王斗瞻继续任职。严先生特嘱王斗瞻在学员中搞好师生关系,后又推荐他加入董事会。

天津地方史专家,王斗瞻的学术贡献与反帝斗争

刘炎臣

王斗瞻一生精研经史,学识丰富,勤勤恳恳地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近半个世纪,并写出了不少有关天津人和事的文章,可以说是一位天津地方史专家。而其为人是朴实无华,蔼然可亲,对于提携后进,可谓不遗余力。

早在1928年,我每逢星期日必参加国文观摩社作文会试,该社设在西北城角天津广智馆之内。王斗瞻在这个机构工作。国文观摩社主要领导人,是庚子后与严范孙先生共同兴学而闻名的老教育家林墨青先生。王斗瞻与林先生有亲戚关系,他经常辅佐林先生照料国文观摩社的学员学习,对各学员有所了解。我比他小10岁,对他特别尊重,他常亲昵地称我为“老弟”,并常给我解答不明白的事理,使我获益很多。后来我离开国文观摩社,他也忙于教学工作,仍不断晤谈。天津解放后,因工作情况改变,我们来往机会才较少。在他逝世之后,我和其哲嗣彦达同志犹有接触,谈起往事,备感亲切。

王文光字斗瞻,天津人,1897年7月21日(清末光绪二十三年农历六月二十二日)生于天津城西汪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后三年,戊戌变法前一年倡议废科举兴学堂的时侯,也是帝国主义加强入侵旧中国年代。

王斗瞻自己说过,他的先人是天津乡区的自耕农,虽劳苦终身,也不能过活。他的高祖母有七个寒冬没能够穿上棉衣裤,所以他从小对于农民生活的困难是非常清楚的。他的曾祖父参加过捻军,离家在外三年才回来。庚子年(1900年)他祖父在本村组织过义和团。义和团,是由山东北方发展到直隶(今河北省),先到天津城西,逐渐进入城内,在这年春季,他祖父出钱买面烙饼,熬绿豆汤。当攻打租界时,将村里的武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拿出来使用,失败后,武器也丢在海河边马家口一带,还惹出不少祸端。因为攻进天津城的八国联军,有的官兵借检查义和团为名,常到汪庄诈财,老百姓难以应付,许多人家不能安生,纷纷外逃。那时因为王斗瞻正生天花,家中老人不愿舍弃他,故未逃奔他乡,照常住在家里,几乎全家因此丧了命。由于王斗瞻幼年受过洋兵们的欺凌刺激,造成他后来见到外国人总是感觉不舒服。他说这是他对帝国主义心怀仇恨的根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严范孙(修)先生个人出资在天津西郊大稍直口村创办了一所民立第十九小学堂。当时9岁的王斗瞻,知道了这个消息,高兴的不得了,他没有告知家里人,立即到这个小学堂报名,要求准许入学,他童年思想所以这样先进,主要因为受当时在天津兴办新学的林墨青(兆翰)先生的影响。林先生是他的表伯,他从小常随祖母入城,每来必住在西门里路北神机库胡同(今中营前街)表伯林家。

1910年(宣统二年),王斗瞻在汪庄民立第十九小学堂初等小学毕业,转年正是辛亥革命,王斗瞻来到天津城里,考入模范两等小学堂(今南开中营小学的前身)。为了便于就近上学,从此他住在表伯林墨青先生家。

王斗瞻在天津模范两等小学毕业,1915年考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校(俗称“铃铛阁中学”,即今市三中的前身)。这个中学是庚子战乱后经高彤皆(凌雯)先生等创办的,王斗瞻考入时校长是王用熊先生。当时19岁的王斗瞻,国文(语文)程度较高。他常听到有很多人对存在海河岸的各帝国主义侵占的租界,在称呼上多把“租”字取消了,如对英租界简称“英界”,对法租界简称“法界”甚至还有人竟直呼为“某国地”,如称日租界直呼“日本地”,如此等等,相沿成风。王斗瞻对此情况深感很不安,因而他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说租界》,劝导人们不要把这个“租”字忘掉。应该知道被列强侵占的各租界,原业主还是我们中国,只能说它是“租”界,更不能说它是外国地。这篇短文在1915年投到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创办的社会教育《星期报》,在创刊号上发表出来。这是王斗瞻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他早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具体表现。

王斗瞻23岁在官立中学毕业时,正值1919年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热血沸腾,参加了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挥旗呐喊。在听过李大钊先生鼓励学生的讲演“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等等说法之后,其爱国之心更为振奋。

然而王斗瞻由于家庭生计困难,仅念到中学毕业,没有升入大学深造。因为他在中学读书时,他表伯林墨青先生任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总董。他常参加有关社会教育活动,如参加演新剧《剪发不易服》、《雪娃娃》、《橄榄树》等等,所以他在1919年中学毕业后,就进入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当了职员,担任社会教育《星期报》和其他有关改良社会的课本编辑工作。在林墨青先生领导下,从事戏剧改良、曲艺改良、年画改良、以及参与盲生词曲传习、正俗新剧社、天足会、崇俭会、讲演传习、儿童图书馆和天津文庙与祭孔洒扫社各项活动。从20年代林墨青先生仿照济南智院筹办天津广智馆时,王斗瞻担任搜集天津工商业、手工业农产品有关民俗文物等展品,做了大量的提倡社会教育开通民智的工作。1927年天津社教办事处结束,专办广智馆,王斗瞻继续任职。天津解放后该馆改为天津市第二博物馆。(www.xing528.com)

王斗瞻对天津地方史的研究,下过艰苦功夫。早在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后,严范孙先生曾约请梁启超在南大讲《历史研究法》,严先生特嘱王斗瞻去听讲。以后南大举办暑假期大学,王斗瞻也参加学习,又听过陶孟和讲《教育与社会》,胡适讲《国语文法概论》和《国语文学小史》等课,从此引起他研究文史的兴趣。

1927年严范孙看到当时学校教育,重理轻文的现象很严重,于是联络各方创办一个研究中国学术的团体崇化学会。聘请当时寓居天津的长州(苏州)章式之(钰)先生主讲,并约王斗瞻为文史研究员。严先生特嘱王斗瞻在学员中搞好师生关系,后又推荐他加入董事会。1929年严先生逝世,王斗瞻继续追随华壁臣先生维护崇化学会。后来的崇化中学和崇化会计学校,全是由崇化学会增设,这些成就与王斗瞻是分不开的。

王斗瞻研究文史所取得的成就,早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写出关于天津的文史材料,曾刊登在天津《泰晤士报》。1945年抗战胜利,河山光复,王斗瞻又应天津《大公报》之约,根据乡士资料,写了些天津人物史料,其中包括严范孙、林墨青、张伯苓、刘竺笙、陶仲明、王仁安、高彤皆、王寅皆、华石斧、李琴湘、陈哲甫、王纶阁、金浚宣、徐东海、刘幼樵、华壁臣、华瑞安、陈雨人、王猩酋、石次卿、顾荩臣、张明山、孙菊仙、冯峻亭、缪润生、李叔同、林氏王周节母、邓贤节母、章式之、卢慎之等30几人。这些人物传记,都是高凌雯先生编纂《天津县新志》所未收入的,文字是笔记体,名曰《天津近贤见闻脞录》。其取材来源,或摘自所写人物的著作,或引别人所记证信,事无巨细,兼收并蓄,他所以要这样做,旨在提倡学术,鼓励士气,是珍贵的史料,这是王斗瞻晚年从事文史工作的过程和成就。

王斗瞻的一生,前一阶段从事社会教育,后一阶段从事学校教育,在这中间参与了崇化学会的讲学工作。他献身学校教育方面的经历,是从1929年开始。当时英租界天津公学成立中学,登报招聘教员,王斗瞻报名应试,被录取为国文教师。后来该校更名为耀华学校,仍继续任职达23年之久。我曾听王斗瞻说,这个学校早期的校长,先后有王紫虹、严东牧、赵君达、金邦平、陈晋卿、俞大酉、赵伯英、韩烽等人。

王斗瞻因与林墨青先生有戚谊关系,他从青少年时就接近当时所谓“士大夫”人物,即庚子以后兴教育、办实业的一些人士。特别受到严范孙先生的赏识,多方予以照顾提携。1929年严先生病故,王斗瞻恭送挽联,以示哀悼,文曰:

白杨古道,去吾舍匪遥,年年寒食有余痛;

黄石老人,谓孺子可教,叶叶遗文欲启哀。

王斗瞻一生辛勤,致力于教育工作,在提倡国学,辅佐高凌雯行生编纂《天津县新志》和自己撰写乡士资料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由于他追随严范孙、华壁臣、高彤皆、王仁安、林墨青诸先生多年,他自己想把这些乡贤维护天津文庙和崇化学会等继承下来,但因时代变化,力不从心,未能达其愿望。更使他痛心的是,在“文革”中,他终生积存的许多当代名人书画、扇面、信札及其他文献资料,多被视为“四旧”,不得已而忍痛付之一炬。当时他冒着大雨,在家中院内打着雨伞,边哭边烧了不计其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有保存价值的文物。他为此极感怵然心伤,暗自流涕,遂抱病于1967年9月5日逝于南开区鼓楼东寓所,享年七旬有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