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青看到在1900年前后的旧天津,也就是他有志于兴学的年代,虽然已形成为一华洋杂处的通都大邑,但天津人民入学受教育的,仅不过占十之四五。特别是妇女,在多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束缚下,除去极少数人,几乎全失去了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他针对这种情况,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与家庭教育配合,而且要与社会教育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收到相辅相成的效益。为此,他在创办男女小学之后,更致力于开展天津社会教育,兼筹并顾,形成他兴学的一部分。
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是林墨青推动社会教育的基地。他所采取的办法是,就社会上的一般习惯,为妇人孺子日常目所习见、耳所习闻的一些事,进行宣传改革,潜移默化,以补学校教育之不足。他在开展这项社会教育时,曾遇到种种障碍和困难,但是他抱有一种忘我的热情,只要认为对社会有好处,他就引为这是他自己应该做的,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甘冒当时诟谤怨愤,毅然为之,奋勇向前。如为了革除旧时代留下的妇女缠足和男子留发辫的陋习,林墨青发起组织“天足会”和“剪发会”。前者是为了保护妇女身体正常发育,倡导人们生了女孩不要缠足,生了男孩不要娶缠足女为媳;后者是在辛亥革命后,劝导男子们剪掉自己头上蓄留的发辫。曾为此组织了一些宣传人员,身怀利剪,分布城厢各冲要街口,宣传中国人留发辫是清王朝入关后留下的陋习,而且很不卫生,应该及时剪掉。往来的行人,有的接受劝导,当场剪掉了自己的小辫子,有的犹疑观望,悄悄溜走,有的还有敌对情绪。林墨青不避嫌怨,耐心坚持劝导工作。
林墨青认为,为了开通民智,改良社会风尚,必须做好宣传工作。他所利用的宣传阵地是:宣讲所、《星期报》和广智馆。
首先在天津城厢附近,成立过四个宣讲所,天齐庙(东马路)、西马路、地藏庵(河东粮店街东)、甘露寺(北大关)等四处,简称“天、西、地、甘”。每晚派人在那里宣讲,包括读报纸、讲故事、宣传好人好事,灌输科学知识。各宣传所还附设阅报所,组织半日小学和武士会。半日小学,专收容贫寒子弟入学,不收学费,并代备书籍,侧重写算课程,以便尽快地为穷家子弟培养谋生能力。武士会是群众练习武术的组织。由这也可以说明,林墨青在兴学中是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随着1915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的成立,林墨青出任该处总董,创办一份《星期报》,作为宣传社会教育的舆论阵地。这份《星期报》,由韩补庵主编,另有编辑、记者王斗瞻、戴蕴辉等。每逢星期日出版一次,用四开毛边纸印刷,按照书页形式排印,裁开装订成册,如同一本书,便于保存。其编辑宗旨,以“培养旧有道德,增进普通知识,筹划平民生计,矫正不良风气”为主,凡社会教育范围以外的事项,概不登载。文体是白话与文言兼用。初名社会教育《星期报》,编印了688号。1929年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撤消,《星期报》从689号(广字第一号)起改由天津广智馆继续出版。林墨青生前,经常写文章,发表在《星期报》上,表扬好人好事,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天津广智馆(发起于1921年,建成于1925年),是林墨青晚年最后开办的一项社会教育事业,也是他念念不忘的一项未竟的工作。它是仿照济南广智院创建的,因规模较小,故名之曰馆。该馆展出的内容,有天津土特产品、工农生产程序、科学常识图解、风俗习惯介绍等等,包括照片、图表、模型和实物,类似一个小型博览馆。当年,它在对广泛启发增进人们的智慧方面是起到促进作用的。
以上所述,是林墨青致力于天津社会教育工作中突出的几件事,其他在改良年画、改良戏曲、组织崇俭会以及维护天津文庙建筑和祀典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