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通俗讲演所的历史与发展

天津通俗讲演所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俗讲演所是在清末民初建立的“宣讲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东马路、西马路、北大关与河东地藏巷四处,直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的领导,分别称为“天津市立第一、二、三、四通俗讲演所,”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弘扬正气,倡导新风为宗旨。第一通俗讲演所,设在东马路青年会对过。抗日战争开始,这个通俗讲演所被日寇占据,改为城市宪兵队,遂停办。民国24年秋,市教育局组织小学生的科学讲演比赛,就是在第二通俗讲演所进行的。

天津通俗讲演所的历史与发展

通俗讲演所是在清末民初建立的“宣讲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东马路、西马路、北大关与河东地藏巷四处,直属于天津市教育局的领导,分别称为“天津市立第一、二、三、四通俗讲演所,”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弘扬正气,倡导新风为宗旨。

第一通俗讲演所,设在东马路青年会对过(现中央制药二厂地址)。该处原系民立第四女学的北院,后划出在临街建二层楼房,院内顶上安铁罩棚,东面、南面开窗接收阳光,成为南北长10米多,东西宽6米多的长方形讲演大厅。靠东墙壁装有木制讲台,当中置放一桌,桌上有手摇铃。每逢讲演时,由主讲人站在桌前向听众宣讲。彼时虽无扩音器,但讲演大厅极为拢音,即使坐在角落的听众,也能清楚地听到讲演声音。罩棚下南北两面各建有平房。北面为阅报室,立有阅报牌架,架高2米左右,每架夹一份报纸,适合一般身材的阅报人可就近站立或俯身阅读,臂肘能放于架牌上以缓解站久之乏累。报纸有对开篇幅的《大公报》、《益世报》、《庸报》、《商报》、《北平晨报》、上海申报》,四开篇幅的有《新天津报》、《午报》、北平《实报》。人们可以自由地在各报架前左右翻阅,随意浏览。南面为馆员室、储藏室。临街之楼,从大门内旁登阶扶梯而上,系图书阅览室,内有各种精装本的科学外文翻译资料、布面装帧的线装石刻本,也有铅印出版的各种言情、武侠、侦探小说。天津报人所著《新新外史》的连载单行本,以及30年代小说家张恨水编著的通俗小说《金粉世家》,均在这个阅览室,吸引了许多读者前来借阅。

讲演大厅,台下设长板凳几十条,供听众随时入座。厅内可容200余人。每天上午8点开门,人们可以自由入内就座歇息,不收任何费用。9点钟,主讲人上台摇铃宣讲,约一个多小时结束。下午3点再讲一次,也是一个多小时。

讲演内容,结合报纸新闻的时事为中心,其中以社会新闻、民间逸事较多,间或也有津门掌故、科学知识。但以破除迷信,反对封建,改变陋俗,倡导新风为主。讲题有时事先写出黑板,在所外门前公告,有时临时在讲台前立出板牌公布。主讲人经常是所长宋寿彭。

宋寿彭,细高个,白头顶,两眼炯炯,约有50岁,时常着蓝布长衫,京东口音,口才很好,语言滑稽,娓娓动人,表达力强,富有感情,能吸引听众。每次讲演,经常客满,坐无虚席。居住城区的市民,每当事先得知宋寿彭讲演,则多不惜路远乘车而来,不论天气严冬溽夏,辄届时必到。

抗日战争开始,这个通俗讲演所被日寇占据,改为城市宪兵队,遂停办。

第二通俗讲演所,设在西马路西门北六条胡同的北侧路东(现津南旅馆旁),也是个铁罩棚的演讲大厅,与东马路第一通俗讲演所大体相同,厅内有讲台,下边置放长板凳若干条,东西宽敞,但光线不如东马路第一通俗讲演所透亮,南北两面各有平房,设阅览室,所员室、储藏室,但临街并无楼房,只是一面砖墙,挂着图片宣传牌,以及报纸宣传要目,供路上行人注目观看。(www.xing528.com)

所长李丹忱,40来岁,中等身材,常着中山服,戴琥珀眼镜,讲一口北京话,举止稳重,有学者风度。讲演善于引经据典,说服力强。所内时常举办讲演比赛活动。民国24年(1935年)秋,市教育局组织小学生的科学讲演比赛,就是在第二通俗讲演所进行的。当时参加的学校有市立第三(东门里)、市立第九(如意庵)、市立第十(城隍庙)、市立十一(慈惠寺)、市立十八(育德巷)、市立十九(放生院)、市立二十(太平街红寺)、省立师范附小(文昌宫),省立模范(中营)等校学生参赛。有的讲飞机、高射炮,有的讲潜水艇。海洋军舰。模范小学是由王昌渤同学参加的,讲题是“城市敷设电车的研究”。对当时天津市的有轨电车,上空只架一条电线传导电力,利用铁轨带电作输回电路的不合理,提出应在上空架双条电线,取消铁轨,改成无轨,减少占据马路中心,保障行车及路人安全的建议,获得比赛第三名。

第二通俗讲演所,处在商业不甚繁华的城西,但人烟稠密,每天听众以城里、西头的居民为多,出出进进,川流不息。所好是不收门票,免费自由出入,不受时间拘束,且备有白开水,在大厅内供人饮用。凡西郊、杨柳青、独流、静海、霸县、武清等地的农村乡人进城,不时到讲演所以图得到憩息、解渴的无偿享受。

“七七”事变后,这个通俗讲演所依然存在,但景况大不如前,每天上座寥寥无几,很少组织各种讲演比赛活动了,到民国28年(1939年)天津遭受水灾,西马路幸而未淹,成为灾民避难收容所,后不久亦关闭。

第三通俗讲演所,设在河北大街南头甘露寺旧址,即北大关金华桥北头路西,原警察分局的后面(现已改为楼群)。所址地方不大,比东马路、西马路两个通俗讲演所狭小,且无壮观之大门,仅仅是两扇玻璃门,门前竖有蓝底白字的木牌,很不醒目,南邻是一家小钟表铺,北傍住宅门户与竹货铺。推门穿行通道才是讲演厅,也是铁罩棚顶,光线较差,厅内昏暗,只能容纳几十人,适合小型报告会、文艺练习舞台。有时晚上为昆曲京剧爱好者在厅内集聚一起,引吭高歌,共展清音。

馆长冯孝绰,谐称笑拙。40多岁,天津人,戴宽边黑框一圈圈的深度近视眼镜,谈吐文雅,彬彬有礼,具有知识分子学者风度。曾是天津市著名学校“官立中”(铃铛阁)的国文教师,擅诗词歌赋,精七律,善填词,系城南诗社的诗友之一,报纸常发表其诗篇。

第四通俗讲演所,设在河东地藏巷。其规模、设施与第一、第二相仿,惟笔者没有去过,并凭亲身经历的实践,不敢妄自虚拟,更不愿凭借他人之笔记摘抄,窃为己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