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城
天津城里老居民一提起鹤竹堂药店,至今仍是啧啧称道。由于其良好的医德店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店始建于1916年,店址在东门里大街离鼓楼200米处,坐北朝南,一拉溜三间平房的大门脸儿。堂门上方悬挂着津门书法家华世奎书写的“鹤竹堂”三个苍劲有力的金字牌匾。堂内格局清雅,柜台外东侧墙壁上挂着大方镜,下方中间是一个硬木茶几,两边是两把硬木雕花太师椅,茶几上套盆里放着一盆万年青。西侧墙壁上悬挂着一幅郑板桥的竹子,下方是一个硬木大理石面的方桌,两把椅子是坐堂先生“望闻问切”之处。
鹤竹堂药店创办人张松年
店堂内顾客每日川流不息,从店主到每个伙友总是笑容可掬地迎接八方来客,多年来他们形成了一个无声的规矩“不欺生,不阿贵”,穷富一视同仁。一位七旬开外的老者回忆说:“在日伪沦陷时期,一个三伏天的中午,曾亲眼目睹店主人为抢救一个昏倒街头拉胶皮的而忙碌不休,只见学徒的用手轻轻扒开车夫牙关紧闭的嘴,店主人用调羹慢慢地往里喂药……,突然推门进来一个满脸大汗的中年人,急呼呼地喊道:快,快,我们府上三姨太喘病又犯了,大夫您快给看看去。店主人似未听见仍在全神贯注地给车夫喂药。那人又喊道:‘先甭管他,救我们三姨太要紧,要多少钱都行’,只见店主人将调羹放在碗里转脸嗔怪:病有缓急,来有先后,本人看病,不看钱!你家有钱到别处去请吧!”那人不敢再做声。
每逢瘟疫肆虐,该店专为穷苦人舍一些秘方成药不取分文,也曾为周围邻里施舍过棺木。为此患者和受过其周济的贫苦百姓,凑钱所送的“妙手回春”、“再世华佗”、“济世抚贫”等匾额在后院码放成垛。
鹤竹堂之所以有些善举亦绝非偶然,这还须从其创始人张鹤田老先生说起。
张鹤田1861年(咸丰十一年)生人,卒于1946年,终生为虔诚的佛教徒。22岁为直隶天津府生员,尤善岐黄之学,故常以儒医自许,又自号“二行土主人”。所谓二行者:即善为医之本,医为善之用,行医行善也。
先生34岁荣膺为直隶都医官,素以妇幼科蜚声沽上,对“素门”、“灵枢”、“脉经”、“幼科释谜”皆有独到见解,为同行所折服。(www.xing528.com)
1900年张先生调到北京太医院任御医,因多次为皇上和皇太后治病有奇效,慈禧太后亲赏其御笔福寿大字各一幅,光绪帝赐其黄马褂一件,后皆悬于内宅堂屋墙壁上,以示其殊荣。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鹤田以母病为由递辞呈,袁不准,并命其为新华宫首席御医官。转年年初以染病回家疗养为由请长假,袁允准。回津后即开设鹤竹堂,直至1946年作古。
鹤竹堂第二代传人张寿山,生于1882年9月。先生为人耿直憨厚,严守父道,秉承家传,尤善治妇幼科诸疑难症而见长,医德高尚,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享年74岁而终。
鹤竹堂第三代传人张鹤孙先生,今尚健在,虽年已古稀,仍在家中行医看病。对儿科肝、脑、脾、胃常见病有手到病除之疗效,故四郊五县闻名前来就医者,每日络绎不绝。
先生从不存门户之见,常以传授秘方,公诸医案,关怀后学视为至公之道,“文革”前曾被先生带过的研究生,现皆在院长教授者列。
从张鹤田到张鹤孙,祖孙三代悬壶设诊70余年,可谓普济一方,服务于民,然而憾者,偌大个鹤竹堂,三代积存下来的20余卷祖传医案秘方,几十函汤头医书药典,名人墨宝字画,皆毁之于丙午之厄!
鹤竹堂至今已无影无踪了,然而它的主人的功德却不时地在老天津卫人的茶余饭后传颂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