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九
坐落在天津老城东北角附近的五和百货店,是1938年9月1日开业,到现在已50多年了。这家商店是先兑好了铺面,然后才想干什么买卖。五和的前身是交通鲜货店,因为营业不佳而倒闭。同升和鞋帽店总经理李溪涛闻知此事,就找房东穆雅田要求将交通鲜货店的铺底兑下。这时耳闻凤祥鞋帽店也想兑下交通鲜货店,但已被同升和捷足先登了。房底兑过来后,几经商量决定经营百货业,同升和总分店五家共出资五万元,均请赵子久任经理,并定名为“五和百货店”。
赵子久善于交际,解放前北京市长何思源曾给他写过条幅,就可见其活动能量了。但是资东考虑到五和将来的业务量,还要请一位经营百货的能人才行,因此选定了徐靖宇。徐当时在另外一家百货店工作,辞职后才能到五和来。那时徐在原店内长支百余元钱,按照“东辞伙一笔抹,伙辞东一笔清”的老规矩,徐要还清长支。这时五和资方主动给钱让他还清了长支欠款。
徐到五和店后资方让他估计一下商品摆满货架要多少钱,他算了以后说大约需六万元,现有资金不敷应用。于是就联系货款事宜,事后货物进齐果然用了六万元。徐的业务能力深得资东赞赏。此后徐为五和的发展尽心竭力的工作了近20年,直到公私合营。
五和开业时请客酬宾大办了一场,同各方面打通了关系,业务有了良好的开局。1939年秋季,天津市区受洪水灾害,旧法租界繁华的商业区都被洪水淹没了,而五和因其所处地势较高,没被洪水淹泡。这时有一大批往南市、广开、租界内逃出的灾民到东马路,北马路一带购买日用品,五和的业务因此很繁忙。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封锁了英法租界,居民到租界里卖东西很不方便,这时小有名气的五和业务再次繁忙起来,因而获利不小。(www.xing528.com)
五和在用人方面力求精益求精。生意好时上人,看着不满意的又大量下人,只留骨干力量。店内规章很严:职工不准带家属;白天不准去宿舍;口袋不准带钱;不许留分头;忙时不准请假回老家;准假回家者不论多少年没有回家,也不准超过40天;不论何事,职工不准在外过夜等等。
五和开业三年后,资东分红提走了一部分资金,伪联币又不断贬值,五和的经济实力被削弱了,又加上日伪对经济不断加紧统治,那时就只能是维持生存了。日本投降后,五和想尽办法要振兴,采取以成本价销售部分商品的促销手段,在门口立个牌子写明价格,以表示五和的东西比别家贱。这一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事情也凑巧,上海有个五和针织厂,天津五和百货店就大量进它的棉毛衫、棉毛裤、汗衫等,给顾客自产自销价钱便宜的印象。此时,五和见到市场上的60支麻纱袜子货少,就大量进货,致使市场上的货更少了,不久就只有五和一家有60支纱的狼狗麻纱袜子了。这种做法也带动了其他商品的销售。此外五和还印制了一批漂白布的门帘,烧制了搪磁茶盘,上有五和字样赠送给购货较多的顾客,甚至还赠送毛毯等贵重物品。新赠物品都有五和的店名和地址,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此时五和又在二楼开辟了棉布绸缎售货柜,业务量扩大了。但由于顾客不习惯上楼买东西,又因北马路东头有新丰、松茂等绸布店,东马路北头有三连、介福等绸布店,这些店是专卖布匹的品种较多,顾客不习惯上楼,想多走几家看货也很方便。五和在这不利的情况下,经过两年多不见起色,就把楼上的布匹货柜撤了,又专营百货。
1947年以前五和的业务量很大,职工曾达到百人左右。但当时国民党法币严重贬值,物价飞涨,对零售商品非常不利。由于五和经营者善于经营,方法较多,终于克服困难,度过了难关,直到天津解放。
解放后城乡交通便利了,工人农民的生活也都大大提高,购买力很大,尤其五和地处东北城角的商业繁华区。恰好该地又有通往外地的长途汽车站,北郊区、武清、宝坻、蓟县等地的农民来津购物,为了当日返回,在五和买东西最合适不过了。这有利的地势对五和的生意起了很大的作用。1956年全行业合营以后,在区公司的领导下,职工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1958年调整商业网点时,将邻近的同升和鞋帽店、四远香糕点店、凯记玻璃器皿店、乐仁堂中药店撤销,扩大了五和的经营场地。这时五和已经拥有15间门面,成为天津市有名的中型百货商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