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西马路棉布市场繁荣与混乱

天津西马路棉布市场繁荣与混乱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思九西马路商业的发展比东、北马路较晚。1946年西马路又成为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一时间出现“繁荣”景象。至天津解放前夕,西马路的棉布市场出现了成交紊乱、人员杂乱的场面,且以假充真、欺诈、偷盗、抢劫等情时有发生,给棉布市场蒙上了令人惊恐胆怵的阴影,可谓一混乱的闹市。据同业公会统计这时西马路布铺已达300多户。到1956年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时西马路的棉布市场也就消失了。

天津西马路棉布市场繁荣与混乱

李思九

西马路商业的发展比东、北马路较晚。到了30年代有了布头铺后才逐步繁华起来。天津解放时此处的布头铺已成为门市小批发了,商店达300多户,是天津一个重要的棉布市场。

早在20年代西南城角外面还有庄稼、坟场,附近只有一些小商贩和卖苦力的人。贫苦人多用汤布包皮布擦汗,因此出现了卖汤布的。在这个时期,日本大量向我国倾销布匹,日产的“世乐鸟”布已把英国的“军人枪”白布和青岛产的“双龙珠”白布挤出了华北市场。日本商品占据了市场以后就把本国废弃的布头、碎布也运到中国销售。布头刚运到天津时找不到销路,于是有卖汤布的静海县人杜明友、李宝善、吴振吉和专收成衣铺“地渣子”的辛玉庆、郭洛善等五人商量要把这批布头买下来。他们五人装做互不相识,分头看货后,便以较低的价钱把那批布头买了下来。这五个人因为没有正式的铺面,就把货运到了西门南的小客栈德成店,并在此出售,这批货很快被小贩抢购一空。不久日商又运来多批布头,改以投标方式出售。小商贩见到卖布头有利可图,就在西马路开店,起初在德成店周围出现几个小门脸,辛玉庆伙同他人在西门北开设了三合成布头铺,这就是西马路布头铺出现的开端。此后在西门北又出现六七户“倒码家”,所谓“倒码家”也就是降低批发起点,使本钱小的商贩可以买零码的,以便多购进几个花色品种。日商运销布头消息被天津批发商(俗称来货家)知道后,恬信、大瑞、大同等几家就派人去日本大阪进货,货运到国内也销到了西马路。

经过几年的光景,协盛永、永义兴、福兴等字号发展较快,有的扩充了商店的规模,有的开了分店,也有的人回老家置地买房。到1942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对英法租界实行封锁后,在租界内的大批发商也到西马路开店,为久孚、仁丰、永达等,这时西马路上的门脸房身价大大提高了,想要开个门脸干布铺要出200匹布的价钱才能租到一间门脸房。后来门面房找不到了,在西马路的客栈里也出现了不少布铺,那时的交通客栈、大通客栈、永成栈、德成店等都住了不少棉布经营者,甚至卖废纸的也改行卖布了。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的消息一传出,当时的银行、钱庄急于收回贷出的款项,各厂商都在抛售货物。物价一度猛落,人们手中现钱暂时变的少了,外地的小商贩纷纷来津购物,此时西马路的布铺多少都赚了些钱。但为时不久物价又不断上涨,布匹成了人们保值的一种物资,也是投机者进行倒把的筹码。1946年西马路又成为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一时间出现“繁荣”景象。(www.xing528.com)

至天津解放前夕,西马路的棉布市场出现了成交紊乱、人员杂乱的场面,且以假充真、欺诈、偷盗、抢劫等情时有发生,给棉布市场蒙上了令人惊恐胆怵的阴影,可谓一混乱的闹市。

解放后不久,工商管理部门将摊贩集中到城隍庙街和德华市场内,按座商登记管理。据同业公会统计这时西马路布铺已达300多户。到1954年以后,国家动员批发商转业,人员由政府统一安排,只有极少数以零售为主的商店继续存在。到1956年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这时西马路的棉布市场也就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