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访古人,天津老城故事

访古人,天津老城故事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忽然一天他转业当股票经济人去了,买进卖出,多少天来,使我困惑不解。到对面的姚家,我想他们住了几代,附近准有人知道吧。遇上一位年青人,他告诉我老一辈早就没有了,两年前姚惜云故去了,他活到80岁。我想访问的故人就是这些,就是这些!有位白发老太太,说是李济材的侄妇,去过芍药园,能知道园子情况,现在还住着李姓的后人。西门里的财主范竹斋家,范竹斋发了家才盖上这四合套瓦房,据说是老人起早贪黑的劳动挣下这份家产。

访古人,天津老城故事

走进城厢的四条大街,想看一看老朋友。但想一下,在这里我已没有什么朋友了,因为我已经是没有朋友的年岁了。

人上了七八十岁,似乎是没有朋友的年岁,因为他们的身体比你弱,就不出来,或在家中“含饴弄孙”;身体比你强,自然能干些有意义的工作,什么补差、看门、当顾问。何况我在30岁以后就外出奔波,有的朋友多在四外,只有一些旧亲戚还在,但走进他们的门前犹疑一下:“庙,还是那座庙;神,可不一定还是那个神!”虽然这是句俗鄙俚语,比喻却是十分恰当,还是用了它吧。

鼓楼底下,看一看金大本家,大本是清华的同学,是杨万里学生,讲版本目录学的,对明版书很有研究,曾给市图书馆来看所购的藏书,和邻居文运堂王朋九掌柜很好。由于他的介绍,又常到沔阳卢氏家中去看书,也帮着鉴定,受益不浅。忽然一天他转业当股票经济人去了,买进卖出,多少天来,使我困惑不解。如用时髦的语言去解释,也许是更务实些,更找到自己人生位置吧!再询问一下,那里早在10多年前就没有姓金的,金大本,他们一点也不知道。到对面的姚家,我想他们住了几代,附近准有人知道吧。遇上一位年青人,他告诉我老一辈早就没有了,两年前姚惜云故去了,他活到80岁。他少年时喜欢涉猎弹唱,对昆曲和家乡的靠山调很有研究。后来昆曲在城厢鼓楼北演出时,陶显庭就病死在他家,是姚老出钱埋葬的。郝振基一看陶老病故,心中有些害怕,就回家了,再不出来演唱,很可惜的。后来姚老搬到黄家花园住了。这里住的人多不爱惜,前院的花园早已荒废,三间过厅也搬进人家,院落各处见缝插针,都建成小房,也都搬进了人,也许是人多的关系吧!这里煤堆,那里木柴,杂乱无章。人们进进出出各自忙碌着,有的还在收拾,没完没了的收拾着。我想访问的故人就是这些,就是这些!走到西门里的丁家胡同,丁家胡同已改为祁东胡同。先找李老家,李济材是李子明老人的后人,他喜古玩,有古琴——唐琴,有“雨过天晴”的柴窑等,城外有芍药园一座,每逢春日,宴请嘉宾畅游一天,并放歌纵酒、吟诗、赋……。有位白发老太太,说是李济材的侄妇,去过芍药园,能知道园子情况,现在还住着李姓的后人。我又问旁边的王仁安先生家,她说,早就没有人了。老先生是位翰林,人们嘘唏着,回忆着,他是范当世(范增先生的曾祖)的高足。西门里的财主范竹斋家,范竹斋发了家才盖上这四合套瓦房,据说是老人起早贪黑的劳动挣下这份家产。他家的范恩锟先生是去美国学水利的,对张贵庄的蛤蜊堤的解释是有见地的。范先生故去了,在“文革”后期,郁郁而去,我们怀念他、纪念他!(www.xing528.com)

民国十三四年间天津三不管华楼前的牌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