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天津卫三宗宝的炮台,人们大多认为是指大沽炮台,连《天津之最》(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也写道“作为天津卫三宗宝之一的‘炮台’,指的是大沽的炮台。”
天津人闹不清天津卫炮台的所指,的确是个笑话。于是我和友人李玉森经多方查证,终于确信,三宗宝中的炮台,首先指的是老天津周围城围的七座炮台,原址如下:
1.河北金家窑一处,今河北区委院内。这个炮台比较隐蔽,一如暗堡,到时候开火儿,可打得进犯之敌措手不及,故称之为黑炮台。
2.旧冯家口、大王庄附近一处,这座炮台上长着一棵大树,老百姓称之为树炮台。
3.炮台庄一处,今地名尚存。
4.小稍直口一处。据《津门杂记》载:咸丰癸丑秋,为了阻止“捻匪”(农民起义军)进攻,大盐商张锦文(海张五)捐资二万余两白银,练兵募夫,并到小稍直口指挥挑挖长濠,以席裹土如盐包状,垒成炮台。又将预造的炮盘六座设于其中。张锦文建议从监狱里“择其罪不至死者出之,激令杀‘贼’赎罪。”其中有个叫刘继德的回民,出狱之后振臂一呼,“回民之奔聚者千余人”。从炮台上了望,瞥见“‘贼’蜂拥而来时”,邑侯谢公子澄率勇迎剿。津镇特公克慎亲燃大炮;运使杨公霈督率芦团抬枪,一齐轰击,我众继之。而邑人助战者复数万人,遂败‘贼’于稍直口”。稍直口因改名得胜口。
5.北开一处。清同治四年海张五建。如今红桥区子牙河南路东段北侧,仍留有一个清末风格的渡口——炮台渡口,是浮桥式。汛期河面增宽,可用机器船摆渡;到枯水季节,则用数条木船和跳板搭成浮桥,供行人过往。
北开原为北运河、子牙河、海河交汇处,是外敌从水路入侵北京的必经之地,在如此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上构筑炮台,是合情合理的,这座炮台与大沽炮台相似,分为上下两层,砖石结构,上为圆形,4个方位置4门火炮。底层面积较大,用来驻军和存放弹药。由于外敌未从此处入侵,炮台故未发挥作用。但是老百姓还是把北开渡口叫成炮台渡口了。(www.xing528.com)
6.西沽一处。
7.恒源纱厂附近一处。这座炮台每天中午12点鸣炮一响,以示时辰,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钟炮台。
环绕着天津老城的这七座炮台,被称为“七台环向”,当年是天津卫的八景之一。
前人《炮台环向》诗曰:“畿辅岩疆有驻师,炮台棋布自厜㕒,明清无复惊峰火,尽日灵风卷画旗。”
无名氏《炮台》诗曰:“近海严防卫,犹存旧炮台。烟云前事往,风雨早潮来。小市争先集,轻帆趁远开。沧波流不息,胸次洗尘埃。”作者用“小市争先集,轻帆趁远开”来形容当年三岔河口及海河两岸漕运、商贸的繁华盛景,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大沽炮台是清朝中期(1817年)建造,一南一北两座。1841年又增建三座,在1859年大沽口保卫战中重创英法美联合舰队,大沽炮台成了天津人民保卫祖国抗击侵略的民族尊严的象征。把它算作天津卫三宗宝也是应该则份的,但它决不是“三宗宝”原指的炮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