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蔗糖业
蔗糖业是大新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1987年,全国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的呼声震撼大江南北,在改革大潮汹涌之下,大新县委、县人民政府乘势而为,决定发展甘蔗生产。不过一两个月时间,全县各乡、镇田间地头人头攒动,车来人往,形成了大种特种甘蔗的热潮。是年,全县境内处处是蔗海。种蔗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新的经济来源,种蔗给农民带来了新的希望,给农业生产和致富奔小康送来了曙光。然而,1996年开始,大新县的两个糖厂效益开始下滑,产品利润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亏损。
大新人民意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1996年8月,由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带领由县经委、计委、财政局、企业局等领导组成的考察团,到桂林市兴安县学习企业改革经验。9月,大新县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大新县企业改革的思路和目标要求。10月,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大新县企业改革领导小组。
2005年,大新县抓好甘蔗种植面积的规划落实及“科技兴蔗”工作,制定《大新县2005年甘蔗生产实施意见》的激励优惠政策,规定对新种优良品种的蔗区和落实“六化”项目的蔗地可以享受100元/ 亩的良种补贴及500元/亩的一年期企业贴息贷款扶持。同时,两家制糖企业根据各自蔗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详尽的优惠扶持规定,对实施“六化”示范片的地块给予80元/ 亩的机耕补贴。两家制糖企业共发放甘蔗生产扶持贴息贷款321万元,其中永鑫糖业公司核发贴息贷款额215万元,大新县桂丰制糖公司核发贴息贷款106万元;两家糖企业核发机耕补贴8万多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蔗农、业主参与“六化”项目建设和广优良新品种的积极性。2005年,全县共完成甘蔗种植面积16953.33公顷,比上年增加1.30万亩,占上级下达任务的107.65%,其中宿根蔗面积9746.67公顷,占上级下达任务的109.99%,良种蔗比例达到100%;完成“吨糖田”建设面积3486.67公顷,其中新增面积789公顷;调整水田改种甘蔗面积达3637.47公顷,其中新增面积772.53公顷;机耕种蔗面积5666.67公顷。2005/2006年榨季,两家制糖企业雷平永鑫糖业有限公司和大新县桂丰制糖有限公司分别于2005年11月17日、18日开榨,分别于2006年4月10日、4月15日顺利停榨。全县入厂原料蔗155.05万吨,比2004/2005年榨季实际入厂117.56万吨增加37.49万吨,增长31.89%。甘蔗平均单产由上榨季的4.90吨提高到6.13吨。其中永鑫公司入厂原料蔗115.80万吨,比上个榨季的81.55万吨增加34.25万吨,增长41.99%;大新县桂丰公司入厂原料蔗39.25万吨,比上个榨季的36.40万吨增加2.85万吨,增长7.82%。全县有14个乡镇(含华侨经济管理区)有原料蔗入厂。
在发展蔗糖产业过程中,大新县积极寻找原料蔗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从2007年开始,大新县政府就与越南下琅县政府就发展边贸、口岸建设、农业合作等进行磋商,签下了甘蔗种植合作协议。明确由中方提供新台糖16、新台糖12或其他高产优质蔗种,同时提供化肥、农药、技术支持,利用越南下琅县土地种植700公顷以上甘蔗,其间所种的原料蔗,由永鑫公司全部收购,以壮大发展大新县的蔗糖产业,同时也给下琅县蔗农增加了收入,促进了边贸口岸经济的发展。
大新县硕龙镇口岸(何农林 摄)
把甘蔗种到邻国去,为大新蔗糖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给大新的对外经济合作、跨境生产合作、口岸边贸生意等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开辟了新的思路,让世人看到了大新人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奋进的豪情。
(二)锰矿业
锰矿业既是大新的特色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大新锰业的真正觉醒,是锰矿石被发现20年之后,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下,广西第四地质队对大新锰矿的资源分布储藏情况和分布情况进行了更为详细和全面的勘察。
大新县下雷镇的锰矿区品位高、储藏量大。这个全国锰矿资源重镇,如今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锰加工企业就有12家:中信大锰、新锰集团、下雷俊达锰业、下雷仁爱锰业、龙腾锰业、伯特利锰业、金格锰业……2007年开始,全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锰业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达90%以上。
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之后,确立了民营企业的地位,特别是下雷镇民营矿业的兴起,更是让民营企业家看有目标、学有榜样。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大新锰矿加工业也迎来了重要的机遇,许多锰矿加工企业正是在这个时候起步并大踏步发展壮大的。
至2005年,大新县锰矿加工主要企业有35家,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15家,超500万元的有2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是年,大新县年生产能力可产锰矿50万吨、锰粉30万吨、电解金属锰6吨、电解二氧化锰5万吨、锰合金30万吨。产品市场广阔,畅销首钢、邯钢、宝钢、武钢等国内著名钢厂,产品还出口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外市场,其中有7家企业获得企业自营出口权。2005年,以锰矿冶炼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生产铁合金产量8吨,同比增长15.55%;成品矿产量达23.74万吨,同比增长19.5%;完成锰业总产值约12.4亿元,同比增长20.14%;实现税金1.10亿元,同比增长37.5%,占全县财政总收人的43.88%。全县有新振锰品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出口锰产品,共实现外贸出口4590万美元,同期增长40.04%。
(三)旅游业
大新县地处南疆边陲,山青水绿,风景秀丽。旅游业是大新县的一大特色产业。被称为亚洲第一大瀑布的大新德天跨国瀑布,就坐落在大新县边境线上,著名的明仕田园风光也是国家湿地公园的黑水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花千骨》等著名古装电视剧曾以这里为基地进行拍摄。县境内优美的景区景点,还有安平仙河风光、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岭龙宫洞、硕龙沙屯叠瀑、全茗乔苗平湖、宝圩碧云洞革命遗址等43个,美丽的景点遍布大新各个角落,风景名胜资源面积占辖区面积的10.8%,远远高于全国的1%、广西的5.3%的平均水平。近年来,县域旅游中的大新瀑布景区,先后荣获“广西十佳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的六大瀑布”“中国最受欢迎的景区景点”“中国西南最受公共喜爱的旅游景区”等称号,誉满全国乃至全世界。
德天瀑布(何农林 摄)
1999年夏天,南宁地区(今崇左市)在首府南宁市召开龙眼交易会,大新县是全国六大龙眼基地之一,出席会议的大新县党政领导在会上发出邀请,邀请各位嘉宾、客商会后到大新参观考察。经过一个月的交流、洽谈,广东客商与大新县政府签订了合作经营德天瀑布景区的协议。开发建设德天瀑布景区后的第二年,即2000年,大新县的旅游热便迎来了开门红,仅德天瀑布一个景区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600多万元。尝到了旅游开发甜头的大新县,此后便把“旅游旺县”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把“旅游强县”列入建设“五个大新”的构想中,“生态旅游大新”便是其中之一。
为建设“旅游强县”,实现“旅游旺县”,大新县从规划着手,开展了发展大新旅游业的讨论,邀请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对德天、明仕、黑水河流域等景区(点)做了详细规划设计,对基础设施包括环保、绿化等方面都做了规划,2004年还请世界有名的英国特金斯公司对硕龙—隘江—德天—下雷4个点线作了详细规划,2005年又请海南雅克设计机构对硕龙镇的旅游做了城镇规划,进行了环境评估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有这些,都为大新县的旅游大开发、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多年来,为了保护母亲河,让黑水河流域旅游产业有良好的、可持续的发展,大新县除了对黑水河两岸的景区沿线进行封山育林、保护植被外,还大搞植树造林,完成9万多亩生态林种植。
自1999年德天瀑布合作开发以来,大新县通过争取国债投入、上级旅游专项补贴、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金等多条渠道,不断加大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德天瀑布景区的开发、发展,是大新县旅游开发、发展壮大的典型代表和缩影,大新的旅游业发展群像中,明仕田园景点、黑水河流域中的安平仙河景区、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恩城山水景区、老木棉景区、那岭龙宫洞景区、硕龙叠瀑景点、乔苗平湖景区等,以及尚待开发的其他30多个景区(点),也各以特色示人,让游客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大新县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肯定,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大新县、崇左市分别荣获国际旅游营销协会授予的“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等称号;著名的德天跨国大瀑布荣获“广西十佳旅游景区”称号,还被《中国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瀑布”,同时荣获“广西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最具原生态景区”等称号。(www.xing528.com)
(四)口岸经济
大新县目前有国家口岸1个,即硕龙口岸,有边民互市点3个,即德天、硕龙、岩应。
大新的边境线长43千米。2009年,大新县政府把德天、硕龙、岩应边民互市点基础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改造、建设。2010年底,岩应边民互市点正式开通,当天的贸易量达到300多吨。2011年的1月至12月中旬,大新县边境贸易量有9万多吨,贸易额5亿多元。3个边民互市点的建设和投入使用,标志着大新县边境口岸贸易经济开始兴盛,为边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2008年7月5日,大新县兴边富民行动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开始。大会战要求在距离边境线3公里范围内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兴边富民大会战顺利进行,给口岸经济建设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边民的边贸活动底气更足,不少人利用边境旅游,从事边贸生意。
在兴边富民大会战开展的同时,德天瀑布互市点各方面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在德天瀑布互市点,德天村充分利用德天瀑布旅游景区带来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村民们盖宾馆、开饭店,成立竹排队、电瓶车队,还根据自身的优势或特长,开设照相点、摆卖土特产和旅游小物品等。
(五)龙眼种植
龙眼是大新县的优势产业,也是传统产业。
大新县素有“龙眼之乡”的美称,其种植龙眼历史悠久,由于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适合龙眼生产,故山脚、河畔、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等任何地方皆可种龙眼。1980年,大新县引进石硖、大乌圆等优良品种,大种特种龙眼,曾达10万亩之多,故成为“全国六大龙眼基地”之一。据1979年出版的《大新县志》载,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县有龙眼果树36万多棵,主要分布在雷平、振兴、恩城等地。1980年3月,大新第一次从外地引进40棵大乌圆龙眼嫁接苗。1987年,为顺应大新县龙眼果树更新换代的趋势,大新县成立了水果办公室,并很快制订落实水果发展规划,规划到1990年种植良种3000亩12万株,加上原有果树,要达到70万株;到2000年,龙眼鲜果要达到30万担,产值达到3000万元。为了大办果场,县里采取层层培训农民技术骨干的办法,1996年先后举办36期培训,参加人员5600多人次,发放资料15000多份;1997年举办24期培训,培训人员3530人次,发放资料5300多份。
1997年以后,全县继续对低产果园进行改造,嫁接良种龙眼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初见成效后,大新县决定大面积推广龙眼种植和低产改造,建设全国龙眼基地县。经过几年奋斗,大新县终于成为全国第一批“六大龙眼基地县”之一,保住了“龙眼之乡”的牌子。在推广优良品种和创建无公害龙眼基地建设中,无数果农敢闯敢干,大胆投入,大胆探索,涌现了一批典型。
2004年,大新县又创建了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到2006年,实施基地面积有11000公顷。到2006年底,大新种植无公害龙眼11.5万亩,产量达2万多吨,产值达8000多万元。
2005年起,龙眼果园面积常年保持在10.50万亩左右,龙眼产量为1.34万吨。对龙眼种植品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主要是增加石硖和储良品种的种植比例,减少大乌圆、福眼品种的种植比例。
大新在推广优良品种,打造龙眼品牌方面,是下足了苦功的,经过20多年的奋斗,“龙眼之乡”生机依然盎然,果香飘得更远。“大新龙眼”依然名声在外,沁人心田。
(六)苦丁茶种植
苦丁茶是大新的传统特产。“苦丁茶王”产自大新县龙门乡苦丁村下皋屯,至今已有300年历史,每年春、夏两季可收茶叶两次,每次只收得嫩芽(两片叶)100多斤。
2003年9月,大新的苦丁茶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当年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上荣获绿茶系列金奖,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颁发的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并获准参加2005年10月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从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产品畅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精品绿茶供不应求。
2003年仲夏,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专家在对大新苦丁茶进行现场考察后,认为大新县苦丁茶种植历史悠久,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政府重视程度高,且极具市场竞争力,一致同意授予大新县“中国苦丁茶之乡”称号。2004年,龙门乡建成圣源、万福两个苦丁茶加工厂和崇左市唯一的苦丁茶交易批发市场,同时建立了一支苦丁茶营销队伍,负责把苦丁茶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
2005年,全县苦丁茶种植面积达到2080公顷,年产茶青4360吨。大新圣源苦丁茶公司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加工厂,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苦丁茶加工企业,年产苦丁茶达1000吨。为了实现苦丁茶生产的科学发展,大新县及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工商、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退耕还林政策待遇。这一措施,大大激励、推动了若丁茶产业的发展。有了庞大的茶叶生产面积,有了生鲜茶叶的丰收,加上县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顺理成章地催生了制作茶叶的企业。
大新苦丁茶,如今不仅畅销上海、北京、山东、海南、香港、澳门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还远渡重洋,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全县从事苦丁茶种植、加工、流通及服务的人员已达10万人以上。2015年,全县种植苦丁茶2080公顷,年产苦丁茶生茶4360吨,年产苦丁茶干茶产量达1357吨。龙门、昌明、福隆3个乡的苦丁茶连片种植基地已经形成。以龙门乡为中心的农户靠种植苦丁茶、加工茶叶出售、推销茶叶等,不少已经发家致富,盖起了茶楼,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别墅,过上了苦尽甘来的幸福美好生活。“绿色黄金”造福了大新百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