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给予广大知识分子技术职称评定,协同有关部门做好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等工作,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科研活动。
1980年,大新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开展技术考核、评定技术职称工作,1985年底全县有工程师6人,农艺师2人,助理研究员1人,主治(主管)医师8人,助理工程师37人,助理农艺师26人,助理畜牧兽医师6人,助理会计师3人,医师85人,工业技术员156人,农业水利技术员97人。全县初步形成了从县到乡(镇)、村的科学技术工作体系。1988年,大新县开展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引进科技人才,开展了“第一生产力”的伟大征程。
大新县的科技普及工作,由县科委领导,具体工作则由科研专门机构县科学技术协会、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科站等单位开展。县科技局于1959年成立后,在农村和各厂、矿、场组建18个基层单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进行群众性的科研活动。1972年,大新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农科所)由繁殖场改建而成,有干部、技术人员、职工26人,有科研基地122亩,进行育种、繁殖等科研项目,每年繁育良种三四万斤。县农机研究所于1974年建立,1984年县政府拨给科研经费10500元。县林科所于1976年由中军苗圃改建而成,原址在原太平公社中军大队赞成屯,1982年改为中军种苗站。1966年,县、区、社、队都有农科机构,其中大队一级农科站113个,生产队科研组1127人,参加农科活动7439人。1975年,参加农科活动人数增到万人之多。县科委创办《大新科技》期刊,每年4期,1981年后改为每年出2期,每期印发3500份;还编写《科技资料》,每年5期,每期印发3500份。1979年,编纂《科技情报》,共办了7期,总印发1500份。1983年,编写《实用养猪技术》,印发5000份。这些刊物对交流推广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搞好科技研究工作,县科委和科协于1984年订阅51种科技报刊,与28个省、市的570个单位建立科研资料交流协作。当年,有5455人次到县科委办的科技交流站阅读科技资料,有201人借阅各种科技书245册。1980年以来,共举办有1500多人参加的23期各种科普短训班,其中12人参加了科学养鸡和煤油灯孵鸡崽学习班,30人参加了龙眼嫁接学习班,13人参加了木耳袋栽法学习班等。共有854人分别参加了县农业局举办的玉米杂交育种学习班、林业局举办的林业育苗学习班、农机局举办的拖拉机手训练班和畜牧部门举办的养猪、养鱼学习班。1975至1983年,先后邀请自治区、南宁地区有关专家、学者来县传授各种科技知识,推动科普活动。1985年,举办袋栽毛木耳、龙眼良种栽培技术、英语等10期培训班,培训了404人;深入调查研究,为桃城饮料厂引进桂圆软糖工艺和设备,为县酒厂提供桂圆和香槟工艺等5项技术信息;组织鉴定苦丁茶扦插繁殖、磷肥湿法生产新工艺、覃俊鹏人工饲养蛤蚧等6项科研项目;拨出1.25万元经费进行人工养蛇试验、龙眼深加工、龙眼菟丝子(无根藤)防治等。
1980年,大新县以桃城镇新光屯为试点,开展沼气的生产和使用的实验,当年全县就建了150座沼气池,至今仍继续使用、推广。
在科普活动中,大新县各单位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1980年,县龙眼育种场从外地引进龙眼良种,当年培育3万株,1982年又培育13.5万株,1983—1984年嫁接1.6万株,对劣种龙眼进行改造,培植良种。1981年,县水泥厂开始研制斗式自动配料秤,次年成功投产。1984年,县糖厂引进微型电脑应用于锅炉、榨蔗,每月节约用煤300多吨;县综合食品厂从区内引进人才和技术,利用本地资源生产龙眼罐头等新产品,获得成功;县化肥厂改进磷肥生产方法,用浓酸湿法代替干法生产,节约了大量的煤和电,年产量由过去3万吨提高到5万吨;县农业局从外地引进玉米桂顶一号和三号,全县制种面积1650亩,收获杂交种49.94万斤,为下年度提供了8万多亩玉米良种。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并根据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资源与环境条件,推进各行各业科研、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在全县130个村委会选择具有一技之长和较高科技意识的农民,经农村专业技术培训组成农民技术队伍,培育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生力量。1991年,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各乡镇成立科委,县、乡、村配备了科技副县长、科技副乡(镇)长和科技副村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科技管理体系,在提供科技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4年,县政府在桃城镇实施科技乡(镇)试点示范,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集约型农业转化。
大新县政府在2003年作出《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为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6—2005年,全县开展科技研究项目165个,其中获地区级以上奖励32个,获县级科技进步奖133个。科研成果陆续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工业方面,推广桂圆酒、桂圆蛤蚧口服液、广南春酒、金银花可乐、龙眼可乐、桂园糕等32项生产新技术,其中有8项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企业新增产值2530多万元,创利税506万元。全县粮食生产实现良种化,加之水稻抛种栽培技术应用等84个农业科技项目的推广,大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
2000年,大新县建成广西科技信息网——大新站,实现了自治区、地区、县三级科技信息联网。通过网络发布动态科技信息,提供工农业产品和价格信息,为经济服务。2004年,堪圩、下雷、龙门、雷平等乡(镇)建立科技信息网点。2005年,全县各乡(镇)政府建立政府信息网,实现了大新站与乡(镇)信息网点联网;创建大新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通大新县三农服务热线,进一步普及到乡村,群众性应用技术、医疗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多项技术应用取得良好成效。2000年起大新县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4年通过三级达标验收,2005年大新县被国家科委授予“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
(二)教育工作
1979年,大新县调整了小学网点布局,实施《小学生守则》,实行定校、定编、定酬。1980年下半年起,全县各乡镇成立学区,学区设完全小学,配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其余改为村小。全县小学调整为818所,在校学生45751人。1981年、1982年又进行调整,把大队小学附设的初中班、高中班撤掉(只保留3个附设初中班)。同时,进行各种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1985年,全县有小学733所,在校学生5115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1%,巩固率95.8%,及格率80.3%,有7个乡115个村已普及小学教育。当年有毕业生15810人,比1978年增加6965人。
1978年,全县中学调整为18所,1980年调整为20所,1982年调整为21所,1985年实有中学15所,包括县办5所和桃城中学、桃城镇中(1985年5月,桃城中学与桃城镇中升格为县办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和全茗、五山、昌明、福隆、那岭、恩城、宝圩、硕龙等乡的乡办中学以及荣圩联中、雷平镇民办初中,还有土湖附中、榄圩附中、下雷小学附中、三湖小学附中。在校生共7979人,其中高中1097人,初中6882人。通过调整,高初中学制复为3年,课程恢复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生理卫生、图画、音乐等。学校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充实,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体素普遍提高。1985年,有高中24个班,学生1097人。考上大专院校(包括预科班)38人,考上中专76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注意在教师中发展党员,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责任感、荣誉感。仅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前后就吸收151名优秀教师入党,教师中的党员增到536人,占全县教职工总数的17%。同时,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家属的农转非问题,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对教育进行了整顿、调整和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两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贯彻教育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速培养好各种人才的方针。具体办了几件实事:一是撤销大队附中。原大队附中126个,除宝圩、桃城、土湖3个乡(镇)保留改为农中外,其余于1980年全部撤销。教师安排到小学任教,学生并入各乡镇中学。二是调整高中。县办的龙门、榄圩、雷平、下雷等中学,1980年停止办高中,把原来的高中教师集中到大新中学,有部分调整充实到各个中学。三是改善办学条件。从1983年起以“三个一点”(上级补一点、地方财政筹一点、群众筹一点)办法筹集资金,使全县16个乡镇中心小学和桃城一中、桃城二中、职业中学、下雷中学、雷平中学、宝圩中学、教师进修校等先后建起了教学大楼。四是改革教学实验。1980年以来各中学均建有实验仪器和实验室,中心小学有仪器室,大新中学还建有微机室。五是重视小学教育。1983年全县仅有福隆、桃城公社的两个村普及小学教育,1984年增加到34个村,1985又增到115个村,占总村数的81.88%。当年小学入学率99.3%,中学入学率44.5%,升学率21%。(www.xing528.com)
(三)文化艺术工作
从1979年起,各公社先后成立文化站,各站设民办公助管理员1—2人。从1984年起,16个文化站的经费各由500元增至1500元,硕龙、下雷、土湖、宝圩、雷平、那岭、桃城、龙门、榄圩等9个文化站各有1名管理人员通过考核后录取为国家干部。
文艺创作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到1985年底,全县有业余作者160多人,1979年至1985年,被地、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出版社采用出版或展出(评上奖)的作品285件(其中中央级21件、省级133件、地市级131件)。如1977年发表于《青山网》的故事《大嫂担架队》,1978年自治区展出的美术作品《赶集》、1980年于尼伯尔展出的照片《那岸水电站》,1981年发表于《龙虎子孙集》的报告文学《扫坟轶事》、获中央电视台二等奖的书法作品《壮家花蕾》、发表于《人民画报》的照片《珍奇的白猿》,1982年发表于《农民之友》的散文《德天瀑布美如画》,1983年荣获自治区和中央奖励的戏剧《边关鸿雁》,1985年发表于《体育报》的小说《山乡“奥运会”》,等等。
长期以来,大新县积极组织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组织创作辅导人员深入乡(镇)、社区、村屯开展农村文艺辅导,创作文艺作品,并选送优秀文艺作品参加自治区、崇左市等各级各类比赛及会演活动。
改革开放初期,继续坚持开展全县文艺会演:第七次文艺会演于1981年元旦在县城举行,有雷平、宝圩、榄圩、桃城、全茗、恩城6个公社172人参加,各公社、文化站还派出观摩人员观摩。主要演出节目有《金刚女》《刘胡兰》《永春的转变》等17个,其中有4个队、4个节目、12名演员获奖。第八次文艺会演于1982年在榄圩公社举行,由榄圩公社各大队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全县各公社派代表观摩,主要演出节目有《卖猪记》《铜钱舞》等。第九次文艺会演于1985年国庆节在榄圩乡举行,由榄圩、福隆、龙门、新振乡和桃城镇的14个业余文艺代表队参加,演出节目有粤剧、彩调剧、舞蹈、歌曲演唱等30多个,会演后对优秀节目和演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医疗卫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完善。如1979至1985年,县医院治愈好转率90.6%,比上年提高3.53%;死亡率1.7%,比上年下降1.01%;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2%。同时,县医院还能开展各种复杂的外科手术,如剖腹探查、剖腹产、胆囊摘除、肝脏修补、开颅探查、高位截肢等。特别是成功地进行颅脑外伤手术,为本县颅脑外科闯出一条新路。该院还曾派护士到宁明县学习,回来后能施行颈静脉、股静脉穿刺新技术。县医院努力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1983年进行全县护理技术考核,全县有77名护理人员(占80%)参加考核,及格率占95%,其中有16名护理人员获奖。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全县有197名医务人员参与救护工作(其中25名乡村医生随部队到战地救护),共救护108名伤病员,受到上级表扬,其中有6人荣立三等功,有30人被评为支前先进医务工作者。1984年10月机构改革时,按“四化”要求,选拔43名中青年知识分子担任各卫生单位的领导;同时,办理知识分子家属“农转非”。1985年,全县16个乡镇均设有卫生院(其中雷平、昌明、下雷为中心卫生院),145个村设有卫生所和医疗点。全县有医务人员358人、病床323张,医务人员和病床分别比1949年增加27倍、34倍;全县有村医生187名和卫生员156名(均经过考核,发给工作证)。至此,全县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防治网。1985年,全县门诊共诊治病人420936人次,比上年增加2%,收治留医病人9149人,上年增加19%。1985年西医技术人员中有医师76人,药师1人,检验师1人,护师4人,医士108人,护士73人,助产士17人,药剂士9人,护理员17人,药剂员9人,检验员2人,其他初级技工26人,行政管理员25人,工勤人员87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中医政策逐步落实。大新县成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拟出发掘本县中草药资源和以中草药对常见的疑难病症进行攻关的项目。1979年7月,对78名中医药人员进行初考,并将16名成绩较好的中医药人员推荐到地区统考,以便进行深造。1984年,县民族医院成立,共有11人,其中医务人员8人。医疗方法有推拿、刮痧、夹痧、挑痧、针灸、艾灸、吊药、银烫、拔毒等数种。1982年11月17日,县卫生局召开全县中草药工作座谈会,有长期从事中草药研究的医生、热爱中草药且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民间医生等36人参加。会上,选举成立中华医学会大新县分会民族医领导小组,拟出对常见的疑难病症攻关的8个项目:乙型肝炎、肝硬化、咽癌、食道癌、淋巴结核、精神病、溃疡病、骨折。医生们在会上共介绍验方74条,介绍治疗病种47种。
卫生防疫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续进行灭疟工作,每年都拨给灭疟经费1万—2万元。县、社、队三级灭疟网的队伍发展到456人,对“四热病人”(感冒发热、可疑病人发热、现症病人发热、不明原因发热)进行血检工作,其中1982年血检38657人,占总人口的12.4%,1983年又血检总人口的15.08%,全县疟疾的发病率下降到万分之零点八(20世纪50年代初是万分之二百零三),达到了基本消灭,成为全国灭疟试点县之一。1977年以来,还进行了牛痘苗、鼠疫活菌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霍乱菌苗、伤寒菌苗、小儿麻痹症丸等多种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接种率在80%以上。长期以来,大新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措施,各年无重大疫情发生。
传染病的防治。1983年以后着重抓霍乱、脊髓灰质炎、狂犬病、流脑等几种主要传染病防治工作,以及开展麻疹抗体测定、锡古氏试验、鼠疫监测等工作。由于采取了有效措施,当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比1979年下降30.29%。
妇幼保健工作。1979年前,保健所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城乡妇幼保健的宣传技术指导。1980年5月开始,在所内增设门诊部,分工有妇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3个组和门诊部,并经常下乡搞调查研究。1985年,全县有妇幼保健人员45名,做到每个乡、镇都配有妇幼保健人员1—2人,还有乡村女医生105名、接生员1034名也协助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全县基本形成三级妇幼保健网。乡村医生对妇幼保健工作实行承包责任制,还分批培训卫生员(1984年培训217人次)。去接生率逐年提高,1985年全县新生儿5741人,采用新法接生的占93.22%。对农村和机关、工人多次开展常见病、妇科病的普查,并及时进行治疗。1984年,在县保育园等几个单位搞试点,在每学期开学前和六一儿童节,对7岁以下儿童全面进行健康检查,农闲期间则对城镇散居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共检查711人,发现有535人患蛔虫症和疥疮、佝偻病、支气管炎、营养不良等病症,及时进行了治疗。
(五)体育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新县群众体育运动有新的发展,体育活动项目有足球、羽毛球、射击、登山、自行车、举重、棋类等,参加活动的有干部、职工、师生、农民、城镇居民等。1978—1985年,先后举办大型的县城或公社级的体育比赛活动6次,参加运动员2500多人次。1985年,县里举行的篮球运动会有男子篮球队231队、女子篮球队104队共3932名运动员参加,其中农村男篮193队、女篮82队,运动员共3164名。
1983年春节,桃城镇举办抢花炮活动,会期数天,由桃城五条街推举数人负责筹备抢花炮事宜。会期那天,各抢炮队(男青壮年自由结队,每队二三十人)和观看的群众达数千人。1984年1月至10月,全县举行了县城群众运动会、老人乒乓球、篮球运动会,有123名运动员参加环城赛跑,有353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象棋运动会,有400名运动员参加全县男、女篮球锦标赛。参加比赛的除成年人外,还有儿童。1985年5月1日至12日,县体委与团县委、汽车修配厂联合举办第一届“桃城杯”篮球比赛,有22队男篮、16队女篮共400多名运动员参加。同年国庆节,县体委与县糖业公司联合举办“国庆杯”篮球比赛,有14队男篮、8队女篮共220名运动员参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