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生长在西方,受过西方教育的清朝宗室格格——德龄,当她遭遇紫禁城时,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暮气沉沉的城池泛起了一丝涟漪。但仅此而已,德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紫禁城的零余者,是有着异域视角的宫女何荣儿。她不可能改变紫禁城,当然紫禁城也不能够改变她。两者擦肩而过,成为晚清骊歌中的一首插曲。
德龄是清末外交官裕庚的女儿,满州正白旗人,母亲是法国人。1886年出生于武昌。德龄九岁那年,父亲裕庚出任日本国大臣,三年后回国,第二年出任驻法大臣。不离父亲左右的德龄在她的青春期遭遇了东西方文化的启蒙。1903年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时,紫禁城在辛丑条约后已经经历了沧桑巨变。各国使节和他们的夫人成了紫禁城的常客,德龄因为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而同妹妹裕容龄一起被慈禧召进了皇宫之中,职责便是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
当然对紫禁城来说,德龄的入住让当时的美国公使康格夫人、西班牙公使德卡赛夫人、日本公使内田夫人等外国驻华使节夫人入宫拜见慈禧太后,互相沟通中西方的国情乃至于民情成为一种现实。因为德龄是一个传译(翻译),另外受她的影响,慈禧对于西方的衣着和化妆品也开始逐渐接受。虽然这是无关政体改良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德龄自己来说,因为慈禧对西服的喜爱,她入宫后被特别恩准可以穿西服,这在紫禁城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西风东渐的消息在一个小小女官身上得以体现,这大约算得上是紫禁城的一种改变吧。
其实德龄所做的真正重大的改变是为光绪皇帝讲授英文,她还经常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译读国外的报纸,这在世纪之交称得上为紫禁城打开了一扇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甚至德龄进宫后还主打感情牌,爱上了以维新闻名的光绪皇帝,她想做光绪的“二珍妃”,光绪也喜欢上了这个文采飞扬、能歌善舞的英文老师。两人据说差点“私订终身”。但是在1904年的某个场合,裕德龄听到了慈禧太后与荣禄的谈话,在他们的谈话之中她听到慈禧太后要将自己嫁给荣禄的儿子巴龙的消息,便向光绪求救。光绪就用计将裕德龄派往天津,从而一场慈禧点婚、光绪帮助德龄逃婚的曲折故事就此展开。这是一个女官泛起的紫禁城涟漪,有情感、有政治,也有欧风美雨的一点点浸润,但终究雨打风吹去,紫禁城未能让德龄再留下来,一扇曾经打开的窗口终于关闭了。
1905年3月,裕庚因病到上海就医,电召德龄赴沪照料。德龄就此离开生活了两年的紫禁城。德龄出宫不久父亲裕庚不幸去世,后来她结识了美国驻沪领事馆的副领事撤迪厄斯·怀特,两人随后结婚。不过婚后的德龄还是以一种别样的方式与紫禁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随夫赴美,开始用英文撰写反映清宫旧事的作品,署名“德龄公主”,成为当时美国著名的华人女作家。(www.xing528.com)
《清宫二年记》是德龄公主的第一部作品,写于1911年,是一部英文著作。1911年是时移世易的年头,辛亥革命功成,清廷退位,紫禁城的主人对中国失去了统治权。德龄在这个时候写此书,无疑为这座城池奏响了挽歌。《清宫二年记》描写了德龄眼中光绪帝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描写了光绪的软弱性格和壮志未酬的遗憾,也描写了皇后的温文尔雅,以及宫廷节日的庆祝仪式等等。《清宫二年记》的出版,在上海引起了时任开浚黄浦局总办之职的辜鸿铭的密切关注。他撰文《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投寄给上海的英文报纸《国际评论》,后予以发表。辜鸿铭赞“这部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的著作,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他任何一部名著”。此后,德龄又先后用英文写了回忆录体作品《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总字数达七八十万字。德龄的这些作品后被顾秋心、秦瘦鸥等人译成中文,流传到国内,并在《申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上连载,影响非常大。
当然从人与城的关系来说,德龄是唱亡者,为紫禁城这座城池最后的没落唱挽歌,同时她也是那个时代的弃儿。中年后的德龄因爱子萨都斯早夭选择与丈夫离异。1944年,德龄在加拿大遇车祸丧生,终年58岁。
人与城的命运,最终都堪为怜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