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笔者在布达拉宫采访施工维修时,适逢故宫博物院维修西印经院,其重点是保护和维修壁画。笔者在现场采访了壁画方面的专家,并仔细观看了工作人员如何保护剥落的壁画,又如何给颜色暗沉的壁画或已经掉落的部分用古法重新上色,并查阅相关资料,对壁画的制作过程大致总结如下。
(1)壁画颜色
图5-53 泥塑四大天王(一层楼梯间)
图5-54 坛城(五层71 号佛殿)
图5-55 火焰法器图案(六层73 号佛殿)
壁画、唐卡艺术象征性深奥,装饰性很强,在整个绘画过程中特别讲究颜色的纯度和颜色的排列次序。在壁画和唐卡画中经常出现的纯原色,如黄、红、蓝、绿,习惯上多次重复地运用。纯色(原色)的大面积运用,使画面庄重、典雅,同时也表现了它们相应内含的象征意义,如黄色象征着和平、解脱、涅槃等之意,蓝色象征着威猛勇武之意,红色象征着权势统治世间之意,绿色象征着丰盛、富裕之意。各种颜色的运用综合形成了对宇宙万物的看法,说明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常见的各种图案中也普遍存在类似的象征意思,如《圣僧图》的中间表示智慧的宝剑象征文殊菩萨和赤松德赞,经函表示金刚手菩萨,中间的莲花象征着观世音菩萨和莲花生菩萨,双头黄鸭代表堪布希瓦措,双头鹤代表佛经译师等。还有常见的佛、菩萨造像背光的六灵捧座,由鹏鸟、鍊鱼、童子、大象、湿波罗、龙女组成,依次象征着智慧、禅定、静虑、用功和刻苦及忍耐、清规戒律、施舍等。再如日、月、荷花所构成的莲花宝座,象征着排除各种障碍、清高无上和世俗绝缘、超脱等含义。
日喀则画家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明面由暗面表现,凸处由凹处体现”的浑染原则和色彩运用搭配的理论体系。壁画和唐卡的用色十分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有。浅蓝、红色、黄绿色、金色运用最多,构成壁画色彩中跃动的主旋律。和谐与对比构成了色彩运用和处理的一大特色,即利用色彩不同的冷暖属性和饱和度而产生的和谐与对比,使绘画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从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和审美效果。诸佛、菩萨色彩的运用比较适度,注重色彩的夸张和强烈对比的分寸,通常给人一种宁静肃穆而祥和的色彩感受,表现出佛的五蕴皆空和菩萨的慈悲和悦。而明王、护法色彩的处理和运用则十分夸张,对比也非常强烈,强调对比色彩的使用。通常运用冷色来突出暖色,强调护法神、明王的力度和动势。尤其是背光中的红色,在卷草纹向上卷曲夸张的线描造型衬托下,犹如一簇簇向外喷射的熊熊烈焰,同不动明王圆睁的眼睛、挥动的臂膀和跃动的双脚相映成趣,强化了护法神具有的捍卫佛法、伏诛一切鬼魔应有的粗犷、刚烈和威猛的气度。
(2)颜料来源
各种绘画颜料都是分别配制的。其制作一般都经历颜料采集、粉碎、提纯、研磨到保存等几道工序(图5-56~图5-59)。颜料使用时必须进行调和,即将研好的粉末放入一个耐火的陶碗或玻璃碗内,在碗内倒入少许被水稀释的胶水,再把碗放至火上加热,并用棍子不断搅拌碗里的混合液。虽然名种绘画颜料的制作工艺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原料种类很多,成分也大不相同,有的是不透明的矿物颜料,有的是稍透明的植物颜料,有的含杂色,有的含盐,所以具体到某种颜色、材质的颜料,其制作过程也相应地有不同的要求。
图5-56 矿石打碎后再石臼里湿磨
图5-57 颜色不同,研磨的方法和所加的配料也不同
图5-58 磨制好后用纱布滤净,等待晾干
图5-59 磨制好的颜料
传统绘画颜料之所以具有那么多优点,主要在于颜料原料的选择上。用现代颜料工业的词汇来描述作为颜料原料的矿物、植物的性质,就是必须具有纯正饱和艳丽的色泽、稳定的化学性质,既不易氧化变色,也不易发生光化学反应而褪色。然而在科技不够发达的古代西藏,所选的颜料无一例外都具有这种特性,藏族先民的聪明才智不能不让人佩服。
在日喀则传统颜料的制作工艺中,不同颜色颜料有不同的制作流程。
黄色。主要原材料为石黄与雄黄,属于矿物颜料。它的加工方法是首先将石黄在平滑的石槽内干磨成干粉,然后在石臼内湿磨三至四天左右即可。印度河流域产的自然黄丹是极其难得的矿物颜料。铝质表面寄生的黄丹的加工方法,是在热水中浸泡后用纱布进行过滤而得。黄色颜料对其纯度要求较高,若有咸味的话,颜料将会变黑,所以需用清水反复冲刷,直至消除咸味,才能成为质地优良的颜料(图5-60)。
红色。大红,日喀则地区出产一种颜色相对较深的大红叫“藏釆”,其加工方法为把该种矿石磨为粉,然后在石臼内湿磨五天左右即可。朱砂红,是一种用硫黄与水银反应而得到的大红色颜料。胭脂色,原料产于察隅地区的一种黄色树皮内,其加工方法是把树皮砸碎与许康草一起用纱布包裹,在罐中加水煎熬,把脂色熬出来,再把胭脂水一点一点慢慢倒入瓷碗内,用微火使水分蒸发,最后成为黏状时捏成丸粒保存。
紫红色。原料来自于树枝上的球状昆虫所产生的一种紫红色树脂(类似松香)。把采集来的树脂破碎成麦粒大小的颗粒,然后和香椹树叶放在一起煮沸。在制取紫红颜料的工艺中,香椹树叶和光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紫红颜料的紫红得之于香椹树叶,假如没有香椹叶,树脂就如同清水一般,而且光照不能太强,否则制取的颜料光泽不好。
蓝色。藏青、石绿色产于尼木县和甲绒地区,这两种颜色源于一种矿物质,经过加工后才分离成两种颜色。其制作方法是首先将矿石砸碎后用石磨磨成粉,然后放进陶罐中滴一滴植物油并加上适量的水熬煎,而后浮在上面的是松耳石绿色,沉在底下的是藏青颜料,小心分开两种颜料留存。在石臼内湿磨五至六天后,在水中自然沉淀出的最上面的一层为淡青,二层为三青,三层为二青,最底层为头青。绿色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但沉淀后一层为三绿,二层为二绿,底层为头绿。这类颜料永不变色。花青色产于察隅地区,由一种叫“欧然”的草加工而成,把此草采集下来在阴凉处晾干保存,当需要时,用适量水浸泡后即可使用(图5-61)。
白色。日喀则地区仁布县有一种“仁布白粉”,加工方法同样是把白色矿石磨成粉,然后在臼内湿磨七天左右就可以使用了。
图5-60 产自康区的石黄或雄黄
图5-61 产自尼木或甲绒的藏青
黑色。制作墨黑的原料是采集的油灯渣子或活青油松的皮。其制作程序是在火炉上垒封五六个无底陶罐,然后在炉内燃烧油松皮。除了最底层的陶罐外,将上面几个陶罐内的烟尘刮在铁罐内加清胶水,放在火上加温后适力细磨,当发出渣渣声时即达到标准。
冷金色。冷金黄色的制作方法是把精炼的黄金碾成纸一样薄的金片,然后切成像丝一样细的金丝,再把一些碾好的石粉、玻璃粉与切好的金丝混合,用圆石研磨这种混合物,并向其中一点一点地加水,直到玻璃、石粉与金粉的混合物均匀地调和成如同稀泥样的稠液时为止。最后用水把混合液中的石粉和琉璃粉冲刷出来,只剩下含有金粉的溶液。这些被流水冲掉了杂物的金粉就是“冷金粉”,用它来作金色颜料。
辅助材料——硬漆。漆一般刷在绘好的壁画表面,起保护和增亮作用。硬漆有两种,一种是用胡麻粹制成,另一种用七寸子(一种植物根)制成。制第一种硬漆时,先把胡麻籽用水揉成一团,然后晾干,磨成细粉,把细粉放入圆形木盘里掺上温水揉一遍,挤压木盘内胡麻粉团把油挤出来,倒入一个铜制或铁制的容器内置于微火上加热三天。加热第一天后放入一点白芸香、一种芳香的树脂和一点黄丹,胡麻硬漆的调配过程就完成了。调配胡麻硬漆时,也可用紫芸香、白盐(白硼灰)和田台石(一种粉红石头)来代替白芸香和黄丹。七寸子硬漆的调配与胡麻硬漆的调配方法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七寸子硬漆调配时先把七寸子块根捣碎,然后用热水揉,再用调配胡麻硬漆的调配方法榨油。
辅助材料——胶。胶用于颜料的调制,使颜料具有黏着力。其中用于调色的胶叫“神胶”,一般粘贴用的胶叫“嘴胶”。制“神胶”用的皮革一定要彻底清理干净,上面不留油污、尘土和残毛。而木匠用的粗胶用任何皮革都可以熬制,也没有必要把皮革弄得那么干净。制作“神胶”和“嘴胶”的做法是,把皮革投入容器内用火熬至黏稠状然后冷却。冷却后切割成大的胶块贮放于阴凉干燥处,要用时再加水重新熬开。皮革熬制的胶不能作敷料抹在画画用的纸张或画布上,否则容易滋生真菌或招致虫害。作画布底敷料的胶是从药用植物中提炼的,藏语称之为“旺保拉巴”,制取方法与上述基本相同。
(3)壁面处理
墙体砌好后,用阿嘎土抹平;待干后,用黄土和粗砂加少量麦草(防裂缝)和少量细木炭(防虫蛀和变质)拌泥抹墙;待全干后,再用较细的阿嘎土和砂子拌泥抹墙;用石英石打磨到墙面发出亮光为止。(www.xing528.com)
(4)绘画过程
①在绘制壁画之前,首先要把作画的墙面准备好;在墙上刷一层淡红色的胶水,即在先熬好较稀的牛胶中掺入少许藏语称为“江笛”的红色颜料,将这种偏红色的胶水用鬃刷刷到要作画的墙面上;之后再将一种叫“萨昂巴”的颜料兑入熬好的牛胶内,拌和成糊状,刷到墙面上;最后,根据刷好墙壁的高低宽窄按比例留出作画的位置,画好壁画的四面边框。
②加布热,即构草图。用炭条或铅笔先勾出主要人物,依次勾出与主要人物相联系的陪衬人物以及云雾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在勾画人物时,要严格依据造像量度经的要求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比例。这道工序大都由经验丰富的老画师完成。作画之前,先根据墙壁的高低宽窄按比例留出作画的位置,画好壁画的四面边框。
③介,就是勾墨线。用毛笔在草图上根据已确定的炭笔或铅笔线条来勒墨线。这些墨线,为壁画的定稿。
④存,就是在线描的基础上敷颜色。敷色的顺序是第一步染天空,多用蓝色,由浅及深,下浅上深。第二步染地,多用绿色。第三步染云雾,主佛像的头上为云,脚下为雾。云雾多在白色以上用浅蓝或粉绿色沿着云雾纹线由深及浅地晕染开去。第四步染主佛像头和背后的佛光。头光圈即华光,藏语叫“乌宇”,其色彩内圈多用石青或橘红色,外圏多用金粉铺,有的还用立体的沥粉线做出花纹。第五步染人物衣服的深色部分和其他景物的深色部分。第六步染人体的肉色和其他浅色部分。着色有干湿两种画法,干画法色彩浑厚沉着,湿画法清新明快,各具其妙,要视画面和造型需要而定。
⑤当,是对画面的色彩团块进一步渲染加工的意思。如对天、地、华光、花瓣等较深的相近色,用水分进行点垛、皴擦、晕染处理,对人体袒露的部分,则用橘黄调以少许曙红色晕染出肌肉、骨骼的结构和明暗变化。这样处理,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加强了艺术效果。
⑥介,这一次的“介”,是用彩色线条勾勒轮廓线和衣纹。经过“存”“当”两步后,原勾墨线轮廓、衣纹等有些部分已被颜色罩压,要用深红或深蓝色沿着原墨线重提一道。凡属敷暖色的地方,用深红色勾复线;敷冷色的地方,则用深蓝色勾复线,以达到线描与色块和谐统一。
⑦赛热,意思是上金。金银粉的运用,是西藏壁画特别是西藏晚期壁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某些部位经金银粉一提,整铺壁画便显得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描金的部位多为佛像的头饰、璎珞、衣纹、服装上的花样、背光的光华、供物法器、建筑金顶及山石脉络、圣树装饰和叶筋勾勒等等。
越是重要的殿堂和越是讲究的壁画,用的金银也就越多。有的壁画还要用沥粉堆金的立体线条。方法是将调胶的石膏糊装入带细嘴的皮囊,借着原勾好的墨线轻轻挤出石膏糊,即成为浑圆的立体线条,待干后染上金粉或银粉(图5-62)。
⑧坚契,即开眉眼的意思。这是绘制壁画的重要步骤,因为人物传神主要靠面部特别是眉眼的刻画,画好了就能生动感人,否则会平板乏味。五官的画法因人而异,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佛与菩萨:总的要求要画得端庄慈祥,眉的画法是平和舒缓,先用蓝色勾底,再用墨线勾成新月形。眼睛的画法是上眼边画成弓形,下眼边微上成弧形,藏语称为“虚”,眼神稍向下视。上眼边用墨线勾,下眼边用曙红色勾。眼白铺白粉色,两眼角染红色。眼球中心填蓝色,边缘用墨线勾,瞳孔点墨团。鼻子的画法较为平常。嘴巴微闭,嘴角上翘,嘴唇漆红,唇缝用曙红色勾线。
度母:眼睛的画法呈鱼状,这种眼形藏语称为“乃坚”。眉毛、鼻子、嘴 巴画法及着色方法,均与佛像画法相同。
护法神:各类护法神的表情起伏大,有的横眉立目,有的粗野凶狠,有的杀气腾腾,给人一种恶煞恐怖的感觉,故五官的画法有较大的夸张变化。眉毛短粗而上翘,多在青蓝色、紫红色面孔上以橘黄色来勾画,有若熊熊燃烧的火焰。眼睛的上眼边呈弓形,用墨线勾,下眼边呈椭圆形,用曙红色勾线。整个眼睛为卵形,大而膛出。眼白着白粉色,眼角先用肉色染,再用曙红色略加橘黄色来晕染。眼球用土黄色填,眼球边缘以墨线勾出,瞳孔点墨团。内眉际紧锁,外眼角旁还用红色勾二三条线,以烘托瞪圆的双目。鼻子画成上耸的“朝天鼻”,鼻孔暴露。以曙红调橘黄色晕染,再用曙红线勾出鼻子轮廓与鼻孔。鼻子颜色随护法神的脸色不同而变化。嘴的画法有三种:一为紧闭,牙咬下唇,呈怒状;二为微张,呈恐吓状;三为大张,虎牙逞威,舌尖弯卷,口若血盆,呈激愤难扼状。
图5-62 匠人正在给壁画赛热
以上几种画法是最基本的,各绘画流派之间在处理手法上亦有一些差别。
⑨赛觉,是用一种特制的笔将画面上用金和银的部位抹平打光。藏语“赛”是琥珀之意。用琉做笔头,形状大小如一颗子弹头,用白铜皮或银皮固定在骨制的笔杆上,这种笔藏语叫“帕巴拉赛宝”。用这种珍贵的硬笔将用金用银处抹平打光后,标志着整个绘画工序的完成。
⑩为保护壁画,最后还要在完成的壁画上刷胶和清漆。先用牛胶熬成较稀的胶水,用软毛刷轻轻刷到壁画上,待干,然后再刷一层清漆,整个制作过程就结束了。
【注释】
[1]参考:索南才让.论西藏佛塔的起源及结构和类型[J].西藏研究,2003(02):82-88.
[2]擦擦:是梵文译音,即小型佛像或佛塔。有关“擦擦”的记载最早见于《元史·释老传》:“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浮屠”即佛塔。也就是说泥塑微型小佛塔,其数量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擦擦”大者盈尺,小者不足方寸。题材大多为佛、菩萨、度母、金刚、高僧像及佛塔等。其形象刻画入微,毫发不爽。
[3]布顿大师(1290—1364):居夏鲁寺,创立夏鲁派。西藏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西藏佛学各个方面几乎都有著述,学识十分渊博。他不仅编纂了大藏经《丹珠尔》目录,而且对西藏13—14世纪以前所传的密宗典籍进行了分析、整理和注释。他被评价为西藏佛教史上“第一个把密法系统化的人”。
[4]桑结嘉措(1653—1705):拉萨人,出身于大贵族仲麦巴家。康熙十八年(1679)起,管理西藏政务,成为达赖的代理人,主持西藏政治40 余年。
[5]根秋登子,次勒降泽.藏式佛塔[M].成都:民族出版社,2007:43.
[6]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215.
[7]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43.
[8]八吉祥:藏语称“扎西达杰”,象征吉祥,即吉祥节、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金幢、宝瓶、金鱼。常以石雕、木雕和铜雕、彩绘等形式装饰在寺院、建筑、帐篷、器皿、绘画中。
[9]贡嘎宁波(1092—1158):萨迦派教义的主要创建者。此人显密兼通,学识渊博,不仅学到了道果法口诀,还学到了修习方法,将卓弥译师所传的道果法系统化,确立为萨迦派的主要教法。他不仅享有萨迦大师的称号,而且还被追认为萨迦五祖中的鼻祖。
[10]金维诺.藏传寺院壁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32-134.
[11]金维诺.藏传寺院壁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91-102.
[12]金维诺.藏传寺院壁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103-112.
[13]参考:熊文彬.江孜壁画风格的渊源与形成[J].中国藏学,1995(01):44-58.
[14]犍陀罗: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1世纪,大月氏入主犍陀罗、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及印度的秣菟罗等国,建立贵霜王国。国王迦腻色提倡佛教,犍陀罗的艺术家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犍陀罗艺术。
[15]大梵天:四个头,坐在莲花上。
[16]湿婆:三眼、青劲、四臂,颈上缠蛇。
[17]徐平,路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孜[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317.
[18]参考: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146-163.度母:藏传佛教中指佛母,也指女性佛或菩萨,共为二十一相,以颜色区分,有白度母、绿度母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