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居塔艺术成就:江孜城市与建筑

白居塔艺术成就:江孜城市与建筑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鲁寺扩建后的壁画艺术即是这一交流的结晶,白居寺壁画则是吸收当时西藏各地本土艺术风格并将各种风格完美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江孜白居寺的吉祥多门塔壁画达到了这一风格的最高成就,成为江孜风格绘画的典型代表,并对后来西藏勉唐绘画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启发。

白居塔艺术成就:江孜城市与建筑

藏族绘画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岩画,其主要内容是鹿、牛、羊、马等形象和狩猎场面。到吐蕃时绘画技艺已相当发达,特别是佛教绘画从印度传入藏区以后,经过漫长的发展,由最初的宗教教义图解,演变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绘画艺术。早在松赞干布时期便出现了一些观音、度母、马头金刚等石刻神像,同时期的大昭寺二楼的东侧、北侧的释迦主尊佛像,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的“十二相成道”等都是西藏壁画艺术较早的作品之一。吐蕃时期西藏活跃的绘画流派不仅有印度、尼泊尔的流派,还有中原内地等艺术流派,壁画的创作兼收并蓄,呈现出浓郁的受外来风格影响的痕迹。9世纪初逐渐开始学习内地和研究国外画匠技法。10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再次复兴,带来了壁画艺术的繁荣。日喀则的夏鲁寺、萨迦北寺的早期作品,江孜的乃萨寺、康马的艾旺寺的壁画都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作。11—13世纪为兴盛尼泊尔画风的时期。13—15世纪是西藏壁画在吸收、借鉴域外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时期。萨迦南寺、夏鲁寺、日吾且寺、江孜白居寺及扎什伦布寺的壁画,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从元代开始,西藏地方和元代宫廷艺术家之间大规模频繁的艺术交流,不仅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宫廷藏传佛教艺术流派,而且也为日喀则艺术创作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内地绘画风格和形式开始被采用。夏鲁寺扩建后的壁画艺术即是这一交流的结晶,白居寺壁画则是吸收当时西藏各地本土艺术风格并将各种风格完美融为一体的集大成者。据白居寺壁画题记记载,白居寺壁画全部出自本土画家之手,这些画家分别来自日喀则北部、中部、南部和拉萨地区,他们将各自的地方风格成功地在此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著名的“江孜风格”。江孜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日喀则乃至西藏壁画艺术走向成熟。之后,壁画艺术繁花似锦,各种艺术风格不断涌现,各个艺术流派争奇斗艳,壁画艺术逐步走向鼎盛。

江孜白居寺的吉祥多门塔壁画达到了这一风格的最高成就,成为江孜风格绘画的典型代表,并对后来西藏勉唐绘画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启发。据白居寺壁画题记的记载(表5-1),白居寺雕塑和壁画的作者主要是来自拉孜县、康马县和尼木县的后藏地区艺术家,包括大师级的齐乌岗巴活佛也参与了塔内壁画的绘制工作。画师们留下了名字并创立本民族画风,像是预见了自己的作品将会有万古不朽的历史价值。

唐卡在日喀则绘画中广为流行,也是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刺绣或绘画在丝帛上的一种彩色画卷,因其造型类似于我国内地的卷轴画,因此也有卷轴画之称。一些人认为它的渊源与国画卷轴画有密切关系,也有人认为它是从印度、尼泊尔早期朝圣者随身携带的一种卷轴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唐卡是在壁画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经过数百年,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唐卡画派大致先出现门塘和青孜两个不同派别,后来前、后藏和西康地区各有特点的画派也相继形成。此外,还有专门模仿内地和尼泊尔画风的汉风画派和尼风画派。这些不同风格的画派,促进了唐卡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门塘派成为后来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画风的前身,虽然门塘和青孜两派在画佛像的《度量经》所遵循的原则和大的动态造型上都差不多,但是在具体设色、染色和勾线以及图案、装饰方面,则各有其独到之处。门塘派善于画极身佛,青孜派善于画怒神、天王力士等。(www.xing528.com)

表5-1 江孜白居寺吉祥多门塔部分画师名录

资料来源:杜齐.西藏画卷[M],1949:207.

唐卡、壁画艺术,随着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对外来各种风格以及技巧方面的取精去粗,进而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五世达赖喇嘛至德斯·桑杰加措执政时期,社会处于相应安定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690年德斯·桑杰加措在全西藏范围内大批召集了具有高超技术的工匠和画匠,兴建白宫,扩建了布达拉宫,历时四年,终于完成了这一伟大工程。这一时期是西藏唐卡、壁画历史的鼎盛时期。同一时期建造的日喀则最有名的寺庙扎什伦布寺和江孜白居寺的壁画亦可看到此一时期的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