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塔发展至13世纪前后,形成了度量制度,有关论著相继产生,其中以布顿大师和桑结嘉措的度量制度最为著名。布顿大师[3]于1352年著《大菩提塔样尺寸》(藏文),并在夏鲁山沟里(日普寺)为纪念母亲修造了“尊胜十万见闻解脱”的大塔和塔群。这个塔群主塔周边围绕着大神变塔,收藏印度、尼泊尔、汉地、西藏佛教文物。现已无存,仅能通过残垣断壁以及依据具乐殿的壁画想象当时的规模,1980年在佛塔废墟上新建了一座大型佛塔(图5-5)。在他的书中,塔刹由月亮、日轮尖端组成,可见只有藏式日月刹在此之前已经出现,布顿大师才能总结经验。布顿大师对西藏佛塔的形制、规模、度量、层级、功能、用途、作用及其概念、意义和内涵等作了具体的界定,并予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符合逻辑的诠释,为西藏佛塔按佛教理论予以规范化定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该制度堪称西藏佛塔的“营造法式”(笔者咨询了夏鲁寺的喇嘛,他们说此书以前见过,现已不再出版,寺中也不知是否保存原版;又问及萨迦的僧人,他亦听说过但从未见过)。
塔的度量除有布顿大师总结外,桑结嘉措[4]以布顿塔度量为依据,参照《时轮经》里的佛塔建造标准,提出修正方法,形成黄教派的量度标准。1697年,他修造了内供五世达赖法身包金的大灵塔,待尊灵塔造成之后,写下了《盖世无双供塔与塔殿的目录——趋入解脱彼岸之舟加被泉源》。该书详细记载了盖世无双塔的所有情况,该塔所使用的度量尺寸就是今天在全西藏赫赫有名、使用广泛的“第司式度量尺寸”。他还写成了著名的《净垢》。
以下是依据《净垢》中大菩提塔度量尺寸说明写成的偈文:“欲修大小之佛塔,须具两条之中线,自顶直至落地处,分为十六为大分,大分四分为小分,塔宽应设十大分。之后自上如下分,落地基座三小分,宽为左右各二十,台座高度三小分,左右宽度下至上十七、十六及十五。狮座高度六小分,左右各十三小分,通梁以及墙小檐,高度各为一小分,宽为十四与十五。墙之小檐三小分,左右各十六小分。十善高度一小分,宽为左右各十四。四层台阶之高度平均分为二小分,宽为十三、十二与十一以及十小分。瓶垫高有一小分,宽度具有九小分,瓶高十三小分与一小分之三分一,瓶底小而瓶身大,瓶底左右宽度有同样均为八小分。往上数到十小分,左右有十一小分,之上三加半小分,形状类同于倒瓶。顶基高度半小分,宽度左右三小分,顶座高度一小分,宽度左右二小分,圆顶高度半小分,宽度二加半小分,顶杆高度二小分,宽度类同于顶基。宝莲光髻半小分,宽度类同于顶杆。十三法轮之第一,宽度皆为三小分,之上余十四小分,是为十三法轮与大悲总持之高度,高度悉皆平均同,大悲总持上微宽。第十三轮之宽度,一加半小分之边,延伸印出一线条,伸至第一轮之边,线内增半小小分,尺寸平均分布已,往上渐细甚美丽。十三法轮每一轮,三分之二为父轮,三分之一为母轮,之上华盖遮雨高,一一加半小小分,盖宽类同八父轮,遮雨宽同第六轮(此有华盖与遮雨为一体之说),顶檐高为三小分,左右宽三小小分,学士云其庄严美。仰月高为一小分,两头间宽同遮雨,日轮高为二小分,半径宽为一小分,顶珠高宽一小分,如此造就菩提塔。”[5](www.xing528.com)
图5-5 在布顿大师修建佛塔遗址上重建的佛塔(日普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