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措钦大殿:白居寺最早的建筑,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教寺庙

措钦大殿:白居寺最早的建筑,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教寺庙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层的措钦大殿是白居寺最早的建筑。措钦大殿是寺庙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佛殿内供奉寺庙的主供佛,大经堂则供全寺僧众集会、诵经、举行重大法事活动之用。大殿一层措钦大殿的一层平面是复式十字折角形,即《汉藏史集》中记载的“外面突出的有十二道大棱”[7]。措钦大殿主要由集会大殿、回廊、东配殿法王殿、西配殿金刚界殿组成。图4-18青面獠牙的阎罗王·集会大殿白居寺一层大殿和回廊建筑始建于1418年,在1420年又进行了扩建。

措钦大殿:白居寺最早的建筑,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教寺庙

三层的措钦大殿是白居寺最早的建筑。措钦大殿是寺庙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佛殿内供奉寺庙的主供佛,大经堂则供全寺僧众集会、诵经、举行重大法事活动之用(图4-6~图4-13)。

(1)大殿一层

措钦大殿的一层平面是复式十字折角形,即《汉藏史集》中记载的“外面突出的有十二道大棱”[7]。大棱,即折角(阳角),类似于坛城平面。措钦大殿主要由集会大殿、回廊、东配殿法王殿、西配殿金刚界殿组成。

图4-6 白居寺措钦大殿及玛尼殿一层平面(2007年10月测绘)

图4-7 白居寺措钦大殿二层平面

图4-8 白居寺措钦大殿三层平面

图4-9 白居寺措钦大殿屋顶平面

图4-10 白居寺措钦大殿南北剖面(2007年10月测绘)

图4-11 白居寺措钦大殿、玛尼殿立面(2007年10月测绘)

图4-12 措钦大殿立面

图4-13 措钦大殿门廊

·门廊

入口门廊2 排柱,第一排4柱,第二排2柱,面宽15.4米。门廊左右两侧塑四大天王像[8](图4-14),一边各两尊,由本莫且加布塑造,现为新塑,但也是根据原作塑造的,正中为走道。进入第一道大门,左手楼梯,上二楼,护法神殿在主殿外部西侧。

·护法神殿[9]

图4-14 入口门廊的四大天王像

图4-15 护法神殿面具

图4-16 护法神殿壁画

图4-17 护法神殿武器

在入口前室左侧,有内、外两间,殿内有2柱,层高6米多。内门仅高1.4米,人们需弯腰进入,这可能与护法神殿独特的密宗仪轨有关,信徒需要卑躬屈膝地表达对佛的忠贞不贰。殿内主尊是萨迦派的六臂护法神。室内墙壁绘满壁画,时代较早,内容恐怖、狰狞,与藏传佛教密宗的仪轨有关(图4-15~图4-17),其中青面獠牙的阎罗王(图4-18)显得比较传神。

护法神殿对面是长寿殿,沿三面墙布置佛龛,壁画颜色鲜艳,似为新绘。

图4-18 青面獠牙的阎罗王

·集会大殿

白居寺一层大殿和回廊建筑始建于1418年,在1420年又进行了扩建。集会大殿是供僧侣诵经与举行佛事活动的殿堂,中间是经堂(图4-19~图4-24),阿嘎土地面,面阔9间、深7间,48柱,即《汉藏史集》记录的“围廊有48 根柱子的面积”,约600多平方米。中间升起天棚的高度为7米,开高窗,整个经堂的光线都靠二层的气窗获得。

图4-19 集会大殿进深第4跨,2 层柱高

图4-20 集会大殿室内

图4-21 集会大殿内坛城图

图4-22 集会大殿内转经道

图4-23 集会大殿鼓及鼓架

图4-24 集会大殿壁画

集会大殿四壁皆绘有壁画,题材为释迦牟尼、燃灯佛、弥勒佛、释迦牟尼八大弟子等。佛像一般作跏趺坐或半佛坐,八大弟子多为立像,皆身披袈裟,风格庄重,与江孜宗山上折拉康大殿内的壁画风格较为一致。现保存的壁画色彩已比较暗淡,剥落的也很多,应是早期的作品。

·佛殿(主佛殿)

集会大殿后部是佛殿,与集会大殿同期建造,即建于1418—1420年间。佛殿平面为矩形,面阔5间,进深3间、8柱,有高窗采光,佛殿面积160多平方米,墙厚1.8米。柱有明显收分,柱头为莲瓣样式。如《汉藏史集》所述“佛堂有八根穿眼的形式特别的大柱子,有三解脱门”。佛殿至平棊天花大约高9.8米,南侧4.9米高位置接二层觉夏勒佛殿,8.3米处有一室内挑台。佛殿上为第三层的夏耶拉康。从室内的装饰、天花和斗栱形制(图4-25~图4-29)来看,受到了汉地寺庙的影响,这一点与夏鲁寺相似。反映了元末明初西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这种室内装饰形式与风格在后来的 西藏寺院建筑中已很难见到。

图4-25 佛殿室内

图4-26 佛殿顶的平棊及斗栱

图4-27 佛殿天花下斗拱

图4-28 佛殿柱头替木

图4-29 佛殿大门雕刻

大门左、右两侧墙上分别绘有白伞盖佛母和观音菩萨的壁画。殿内主尊为近8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史料记载建造时用去2.8万斤黄铜。其左、右两侧分别为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像。周围墙上供有16 尊菩萨立像,即八大随佛子像和八大随佛女像(图4-30~图4-34)。殿内雕梁画栋,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个梁柱上绘有两只体态各异的孔雀(图4-35)(笔者在萨迦寺时,发现相轮两旁的也是孔雀而非后来格鲁派寺院的神鹿,这说明了白居寺的兴建与萨迦有很深的渊源)。

图4-30 释迦牟尼铜像

图4-31 佛座蹲狮

图4-32 佛座雕刻

图4-33 随佛女像

图4-34 佛像前酥油花

图4-35 释迦牟尼像及横梁上的孔雀

图4-36 法王殿入口

图4-37 法王殿灵塔

图4-38 法王殿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像

有关释迦牟尼佛像,《汉藏史集》记录较详细:“佛堂中央有与摩揭陀金刚座的大佛像尺寸相等的大菩提佛像,用诸宝制成,它是阳铁鼠年(庚子,1420)六月八日由化身的工匠本莫且加布建造的。……于阴铁牛年(辛丑,1421)三月八日吉时建成。”[10]

·法王殿(东佛殿)

第一层东面佛殿,完成于1422年。6柱,平面呈“凸”形,约115 平方米,门上开设高窗采光。堂正中供奉强巴佛,后壁正中塑十一面观音。从左到右供有如下佛像:阿底峡[11]、噶玛拉希、莲花生[12]、寂护、三怙主像、克什米尔班智达释迦释利以及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吐蕃三大藏王像(图4-36~图4-40)。

图4-39 法王殿强巴佛像

图4-40 法王殿观音像

佛殿南面的一间矩形小屋,4柱。里面供奉一座大的佛塔,周围有存放大藏经《甘珠尔》经文的藏书架(图4-41)。四壁皆有壁画,壁画多为红底黑线,绘制水平一般,其中北壁的十一面观音像比较精美。壁画的色泽较新,估计为后期所绘(图4-42)。

·金刚界殿(西佛殿)

经堂的西面佛堂,为金刚界殿,完成于1423年,与东佛堂对称布置,共6柱。殿内供有数尊制作精美的彩釉陶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工艺精湛,堪称一流佳品(图4-43)。神台右侧珍藏有一部上下用木质夹板保护着的大部头经书,这是一部用金汁缮写在黑纸上的名为《八千颂》的佛经(图4-44)。

图4-41 整墙的《甘珠尔》经书

图4-42 大殿法王殿壁画

图4-43 金刚界殿彩釉陶塑像

(2)大殿二层

二层中间是一层集会大殿高出屋面部分的共享空间以及三面回廊围合的中央庭院(图4-45~图4-49),透过天井南面的窗户,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面集会大殿内僧侣集会诵经的情景。二层的转经道位置和一层相同。二层东、西佛殿的位置上设三层的木质阶梯。二层的佛殿于1424—1425年间竣工。从围廊壁画看,属于早期作品,题材是佛经故事和佛本生的传说。壁画的风格与白居塔壁画明显不同,具有浓郁的汉地艺术色彩,构图疏朗,画面生活气息浓重。壁画中的楼阁、花卉、树木、山岩、流水、人物衣着,皆如汉地绘画风格,每一片段画面都有藏文说明[13],可以看到敦煌璧画的影响(图4-50~图4-70)。

图4-44 金刚界殿经书(www.xing528.com)

图4-45 大殿二层回廊

图4-46 大殿二层回廊柱头

图4-47 大殿二层楼梯

图4-48 大殿二层门扇

图4-49 大殿二层屋面

图4-50 盝顶建筑

图4-51 盔顶建筑

图4-52 攒尖顶建筑

图4-53 释迦牟尼说法

图4-54 讲经

图4-55 供佛

图4-56 高僧会面

图4-57 高僧修行

图4-58 庆典

图4-59 表演

图4-60 演奏

图4-61 绘佛

图4-62 飞天

图4-63 出行

图4-64 巡行

图4-65 乘船

图4-66 送别

图4-67 师徒取经

图4-68 射鹿

图4-69 大象

图4-70 农耕

·罗汉殿(东佛殿)

二层东面罗汉殿,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落成。比二层庭院平面高出1.3米,平面和一层法王殿一样,也是“凸”形,6柱。罗汉殿内供奉的十六尊罗汉像工艺精湛,十分精美,各具特点,动态神情、服饰衣着各不相同,为明代艺术珍品。

十六罗汉像,是一组艺术价值较高的西藏古代佛教雕塑艺术作品,约建于明宣德年间。罗汉是梵文阿罗汉音译的略称,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说释迦牟尼曾令十六大阿罗汉管住人世,济度众生,他们是:宾度罗跋罗惰阁、迦诺迦伐磋、迎诺迦跋厘惰、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哩迦、罗弗多罗、戌博迦、并托迦、罗喉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期、阿氏多、汪荼半托迦。内地常称十八罗汉,因为宋代有人在十六罗汉之后又加了宾头卢与庆友。西藏流行的十六罗汉为西藏各佛教教派所供奉。

白居寺十六罗汉的造型各有特点,不论是动态神情还是服饰衣着,都不雷同。古代的佛教造像艺人们,既着意描绘罗汉的心理活动,又重视刻画人物外形,因而使塑像生动而不媚俗。这组塑像的人物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有的忧郁,有的微笑,有的惊讶,有的烦恼,有的口唇微动欲诉,有的手势欲动又止,有的抚膝而坐安详自如,姿态和表情都塑造得简练而精致。古代雕塑工匠对塑像衣饰的质感也很重视,塑像衣纹的来龙去脉、质地的刚柔相济,都恰到好处。它们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今人借鉴的艺术佳品。

元朝忽必烈封萨迦教派法王八思巴为国师,以萨迦为中心的佛教盛行于西藏。由于佛教同印度、尼泊尔的宗教关系密切,往来的佛教文化活动也是必然的。此时期从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原地区,不断有雕塑家和雕塑工匠来藏,为西藏佛教雕塑艺术贡献技艺。譬如1260年尼婆罗(今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应聘到西藏铸造金像便是一例。阿尼哥的雕塑品具有犍陀罗雕塑的风格。远在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古印度犍陀罗国时,希腊文化艺术就影响了这一地区,公元前3世纪摩掲陀国的阿育王遣僧人来此传播佛教,渐渐形成犍陀罗佛教艺术,1—6世纪犍陀罗雕刻作为古代佛教艺术流派盛行于犍陀罗。犍陀罗艺术风格对东方雕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阿尼哥把犍陀罗艺术风格带到西藏,使西藏雕塑艺术也吸收了古代希腊末期的雕刻手法。

元、明的雕塑工匠都崇尚写实,由于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塑像时必然把自己的世俗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外来艺术的影响同本民族艺术的交融,便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藏佛教艺术的一个流派——“江孜派艺术”。江孜派的特点是造型写实,内容情节富有生活气息。白居寺十六罗汉塑像,不论是写实的技巧还是概括洗练的手法,都充分显示出江孜派艺术的特点。它展示了西藏民间雕塑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标志着西藏佛教雕塑艺术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发展。

·说话度母殿

此佛殿紧邻罗汉殿南面,2柱。佛龛围绕墙壁布置,神台上备受人们崇奉的神像是中央的一座小度母像,传说中曾开口说过两次话而远近闻名(图4-71、图4-72)。

图4-71 说话度母殿入口

图4-72 说话度母殿神像

·罗汉堂(南面)

二楼南面还有一座十六罗汉堂,比东面罗汉殿规模小,陈设简单得多。墙上的16个洞里分别供奉一尊罗汉坐像,约塑于明宣德年间,用一种非常像木头的特殊的泥塑造成,是一组艺术价值较高的西藏古代佛教雕塑艺术作品。十六罗汉的造型各有特点,形象生动逼真,相貌或慈祥、或威武、或嗔怒,表情塑造得简练而精致,衣纹质感刚柔相济,恰到好处。它们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今人借鉴的艺术佳品。

·道果殿(西佛殿)

第二层西佛堂为道果殿,是萨迦派殿堂(图4-73),于1424—1425年完成。在一层金刚界殿上,平面相同,6柱(图4-74、图4-75)。这座佛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克珠杰亲自建造的一座巨大的立体金质胜乐金刚坛城(图4-76、图4-77),直径约3米,供奉在佛殿中央,它代表属于胜乐金刚密宗传承的62座胜乐金刚坛城,这一密宗传承的始祖为印度成道者鲁意巴。与楼下的佛像和东面的十六罗汉一样,每一尊塑像都制作精湛。

图4-73 道果殿入口

图4-74 室内

图4-75 室内梁架替木

图4-76 立体金制胜乐金刚坛城

图4-77 立体金制胜乐金刚坛城细部

道果殿四壁皆有壁画。从人物面相及衣饰看,皆为印度风格。但与白居塔壁画又有较大区别,画面色彩艳丽,技巧精美,在西藏其他地方极为少见。东北部壁画为萨迦派始祖像,场面很大,人物也绘得很密集。壁画的中间,描绘了八思巴朝见元朝皇帝忽必烈的情景。

图4-78 觉夏勒拉康室内

·觉夏勒拉康、强巴夏勒拉康

第二层后列两个拉康,右者现为小经堂,左者为觉夏勒拉康(图4-78),4柱,北侧仅用栏杆相隔,可以看到一层佛殿内所奉弥勒大像头部。殿内的壁画非常精美,大约是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绘制的。

·拉基会议

二层南面为拉基大殿和库房所在。拉基大殿是召开全寺最高会议的地方。库房多藏文物,其中来自内地者,以绀青纸地泥金描绘之救度佛母像最为重要。该像附书《御制救母赞》,赞后记:“大明永乐十四年四月十七日施”[14]

(3)大殿三层

·夏耶拉康(无量宫)

“夏耶拉康”(图4-79)是三楼唯一的佛殿,位于建筑的后部,意为“神宫之顶”,一般用来称呼寺院里的密宗佛殿,8柱,1425年竣工。这座佛殿又称坛城殿,因殿的四壁绘有51个小坛城而得名,沿殿内三面墙供奉数座直径为2.4米的萨迦派密宗护法神坛城。“四壁满绘坛城,计大型十四幅、中型一幅、小型三十四幅,共四十九幅。”“堂内柱上承龟背格平棊,平闇每格绘一莲座,莲瓣上书六字真言。”[15]

图4-79 夏耶拉康

图4-80 转经道

图4-81 北转经道度母壁画

坛城的外形为圆形,外面有四层,分别为护法火焰墙、金刚杵墙、八大尸林、莲花墙。和圆形相连接的是方形建筑,一般有六层,用白、蓝、黑、黄、红、绿六色表现护城河与建筑的装饰结构。再往里又是圆形,在金刚杵墙包围中居住着本尊和他的眷属,其他空处布满花草、法器、吉祥物。夏耶拉康的51座坛城壁画,制作精美,形态各异,与白居塔五层的坛城壁画风格一致,相传出自同一个藏族画匠之手。《汉藏史集》描写白居寺开光仪式中提到“无量宫的墙壁上充满了珍奇的壁画”,即指此。

·转经道

转经道建筑在西藏的寺院中非常重要,是佛教徒进行右旋绕佛仪式的重要场所。14世纪,夏鲁寺围绕一、二层各层佛殿背面修建了两层结构的封闭式转经道,这是西藏其他寺院建筑中极为少见的建筑形式。白居寺受到影响,建造了围绕其主要佛殿的室内转经道(图4-80)。转经道的平均宽度为1.6米,空间高度为4.4米,只有东、西侧墙上开一小高窗采光。“第一、二、三层后佛堂转经道的内外壁面满绘壁画。第一层绘有释迦、五方佛及其千佛、金刚持、度母(图4-81)等。第二层绘富有内地画风之佛传故事。第三层绘千佛。”[16]

图4-82 玛尼拉康

传说大殿建成开光那天“五百持金刚经丘在大殿中忙碌,内外百余座坛城及各佛像的开光自然完成。由于大法王对此诸佛子所在的赡部洲一庄严之大菩提佛像十分敬信之法力,有各色花雨不断降下。在大佛殿及其上面的无量宫、走廊、上中下三层转经堂、上面的围廊、东西上下的墙外护墙和房间、护法殿等处满是雕像和塑像,无量宫的墙壁上充满了珍奇的壁画。在各个主要佛像前,供有金灯、银灯、银钵及大曼遮。在各个佛殿里酥油灯常明,供养不断”。可见白居寺当时建筑之宏伟,场面之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