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孜宗山上的宗教建筑及其构成、作用和地位

江孜宗山上的宗教建筑及其构成、作用和地位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江孜宗山上的经堂、法王殿、神女塔以及日喀则宗山上的经堂、佛堂等都属于宗山上的宗教建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宗山宗教建筑的构成、作用以及地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三层主体部分有五个房间,房间之间通过几个小门呈环行连接,空间关系错落复杂。图3-12经堂一层平面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江孜宗与宫殿、寺庙没有多少关系,唯一的解释就是在神女塔上加上了佛教寺庙的色彩。

西藏是佛教圣地,佛教影响很大。达赖居住的布达拉宫宗教气氛极为浓厚,而地方政府机构宗山上的宗教色彩也非常强烈。江孜宗山上的经堂、法王殿、神女塔以及日喀则宗山上的经堂、佛堂等都属于宗山上的宗教建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对宗山宗教建筑的构成、作用以及地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江孜宗山经堂位于僧宗本东边,是僧宗本平时诵经拜佛的场所,共三层。第一层为地垄层,主要起到结构支撑作用(图3-12)。从大门进去,直接就进入了第二层(图3-13)。二层有很多厚重的墙体,墙体厚在0.9~1.2米之间。经堂二层被这些墙体分隔成了很多狭长的空间,只能作为储藏之用。二层基本上是墙体承重,在少数稍大的空间中央,有木柱支撑,加强了基础的稳定性。二层门口有一个石质楼梯,通往经堂的三层平面,现在已经全部损坏。三层主体部分有五个房间,房间之间通过几个小门呈环行连接,空间关系错落复杂。每个房间中间都有木柱,柱子断面呈正方形,尺寸约为320 毫米×320毫米。和东宗一样,经堂的窗户断面呈梯形,外窄内宽,也有着防御上的意义。

图3-12 经堂一层平面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塔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印度,塔是为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而营造的建筑物。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创建了具有坟冢之意的塔。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但是中国塔的功能变得比印度塔更复杂了。除了有保存高僧尸骨、舍利的塔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埠之巅建造的具有纪念、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江孜宗上的神女塔就是为了纪念神女所建造的。

神女塔(图3-14、图3-15)位于江孜宗制高点,共三层,层层往上缩进。一、二层平面四面十二角,三层为正方形。神女塔每一层的檐口部位均有边玛墙。边玛墙由边玛草砌筑,在西藏只有宫殿、寺庙有关的建筑才能用边玛墙砌筑。江孜宗与宫殿、寺庙没有多少关系,唯一的解释就是在神女塔上加上了佛教寺庙的色彩。

图3-13 经堂二层平面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图3-14 神女塔外观

图3-15 神女塔剖面

建于1390年的法王殿,最能体现江孜宗山的宗教氛围。法王殿建造在斜坡上,共三层,地下一层,地上两层(图3-16)。地下层是地垄层,在建筑外墙和山体之间,只有一个狭长的空间,大部分为山石地基和石质墙体,很好地起到了基础支撑作用。建筑一层中,西半部分是佛堂,为建筑的主体部分(图3-17)。佛堂由一个大空间和包容在里面的小殿形成,粗大的木柱支撑着建筑的结构(图3-18),使得宽敞的大厅里有了采光。

图3-16 法王殿室内

图3-17 法王殿一层平面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www.xing528.com)

图3-18 法王殿横剖面

资料来源:西藏自治区文物局

法王殿的大门和柱子上,都雕满精美的雕刻,虽然已经年久失修,但仍旧可以看出当年是如何的美轮美奂(图3-19、图3-20)。大殿堂的正中心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塑像,两旁无量光佛像和八大宝塔佛像等都是当时专门为超度朗钦帕巴贝桑布、贡嘎帕而塑造的(图3-21)。大殿堂的三面墙上的壁画是释迦百行图,构图别致,画风独特,据说都是元代的遗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图3-22)。壁 画上明显的枪眼,则记录着100年前英国侵略者的暴行。

图3-19 法王殿柱头1

图3-20 法王殿柱头2

图3-21 佛殿内佛像

图3-22 法王殿壁画

东半部分为法王殿的附属用房,多以小空间组成,空间结构较为复杂,人入其中犹如进入迷宫一般。大殿堂顶层有一房间名为孜拉康(顶层殿),也就是坛城殿(图3-23)。其中金刚杵坛城、时轮金刚坛城、金刚大威德坛城、金刚喜坛城等是西藏壁画艺术中历史较早的坛城画杰作(图3-24、图3-25)。

图3-23 孜拉康外观

图3-24 孜拉康坛城壁画

图3-25 孜拉康坛城壁画细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