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墙体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热量大,具有全年平均温度偏低、日温差大的特点。位于西藏西南部的江孜地区属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达3 189.8小时,年均降水量仅为292 毫米,冬季干冷,干湿分明。在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下,藏族人民创造出了一种“墙厚窗小,实多虚少”的外围护体系,并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西藏民居建筑的外围墙体不仅仅用来增加内部木构架的刚性,抵御水平荷载,同时还要承受屋面垂直荷载。横向的梁边跨端处直接伸入纵向墙内,纵向的椽则在边跨端处直接伸入横向墙内。建筑的承重墙体都很坚实厚重,尤其是建筑的外墙,为了承受垂直荷载和抵御水平荷载,底部厚度通常都在1米左右。在民居建筑的墙内常有中空的洞,或有低矮、窄小的出入口,或封闭。中空的墙体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一方面可以形成中空隔绝冷热的固体传递,从而达到更好的隔热保暖效果,还可以形成新的空间,用做储藏等功能。
江孜民居建筑的外墙都有明显的收分,土坯墙的外墙收分较小;建筑内墙面垂直砌筑,无收分。这不仅可以递减墙体的厚度,减小墙体对地基的承载力,降低自重,节约建材,而且还可避免墙体的外倾,增强墙体自身的稳定性,同时增加建筑物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江孜民居建筑的承重墙主要有两种砌筑方式:石块砌筑和夯土砌筑。民居的主体建筑多用石块砌筑,也有底层用石块砌筑,上层用夯土砌筑的。其他附属房屋多用夯土砌筑,也有用石块砌筑的,根据经济实力和地方上的建造工艺而定(图2-14)。
江孜民居石块砌筑技术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都堪称一绝。它是藏族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较为成熟的利用天然片(块)石、天然黏土砌筑石墙体、基础的技术。其精妙之处就在于将天然的成千上万块大大小小的块(片)石,以天然的黏土作填充垫层,用最简单的工具,凭借工匠们灵巧的双手和对石块、黏土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力学原理的充分应用,建起石砌建筑物——一种代表了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和创造性的杰作。工匠们的砌反手墙技术是石块砌筑技术中颇为突出的一项。在整个砌筑过程中,不搭设外脚手架,脚手架均搭设于内墙,从内向外反手砌筑。砌出的墙体外墙面十分平整、美观,有“酷似砖墙”之感,这不仅是民居建筑的外墙特色,也是藏式传统建筑的外墙特色。
图2-14 石砌墙体
图2-15 夯土墙体
夯土砌筑技术在江孜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也比较普遍(图2-15)。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夯土所用的土质应有较好的黏性,其中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小石子等骨料,以增强墙体的强度;加入的水分必须适度,以利于增强黏土的黏合性;同时,在墙体中适时加以横向和纵向的木筋,来增强墙体的整体性能,避免墙体开裂等。这种建筑外墙的外表为土坯墙,常抹泥浆打底找平,再用稀泥浆抹面,然后即用五指在一定的宽度内画弯拱形或半圆形,形成被称为手抓弧形纹的纹路。墙体外观干后既便于流水,又具有一定的视觉美观和装饰效果。
(2)木构架
在西藏民居建筑中,木构架以柱、梁、椽为主,它具有其他构架无法完全替代的地位。首先,藏族民居建筑内部结构主要以梁柱承重,梁柱是承重结构的核心区。其次,装饰或雕刻花纹时也都在木构架上做文章。另外,由于任何一个损坏的木构件在建筑维修中都可以随时更换,因而建筑物的寿命又相对延长,使得石木结构的藏式传统建筑可以保持上千年的历史。
木构架因参与承重体系,故而柱子显得粗大,梁显得厚重。其中又以底层的柱子尤为粗大,不施加工。上层的柱子会相对变细,装饰也愈加隆重华丽。民居建筑的木柱截面以方形和圆形为主。方形的包括四方抹角,圆形的也包括未经加工的自然形状。这与寺庙建筑复杂多变的柱截面不同,民居建筑的柱仍以实用为主。民居建筑中比较重要的房间的柱子多有明显的收分(图2-16、图2-17)。
柱头之上施以弓形替木,以凹凸之暗榫相连。替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略厚于上层。替木的设置是为了加强柱节点强度,减小木梁净跨,使木梁所受荷载均匀传至木柱,故与梁一样厚重。替木飞出的两端常凿出曲线,以去掉两端多余的木质部分,使厚重的替木显得轻灵柔和,给人一种美感。弓形在替木之上,承托木梁。木梁沿横向即面阔方向架设,只有在少数民居建筑中设置有经堂天窗的底部才沿四周置梁,出现纵向(沿进深方向)架设的梁。因此,整个木构的纵向联系只能靠垂直于梁,沿纵向架设的木椽起作用。梁与梁之间对接于替木与柱头之中轴线上。木构架的联结不依靠铁件,仅靠简单的榫卯和相互之间的联结作用。
图2-16柱子
图2-17柱、梁、檐椽
(3)楼层与屋顶
江孜民居的楼层和屋顶并不是简单的木作,它与泥作是相结合的。建筑内部梁柱安装完毕之后,即于梁上安置木椽,木椽皆用圆木,常不作榫,交叉安放即可,但安放的间距比较密,一般为30~40 厘米。木椽之上又有数层垫层。首层铺垫物是事先劈好的木柴,沿与木椽垂直的方向密集地铺设;其上又横铺一道树杈枝或者灌木枝;最后才开始铺垫黏土,常用的是阿嘎土,经过数次夯实基本完成。民居建筑中,也有在土质楼层上面铺设木地板的,但并不是普遍的现象。
江孜民居都是典型的藏式平屋顶,屋顶的做法与楼层的做法相比存在着不同点,不仅表现在铺垫的阿嘎土的厚度和密实度上,还表现在前者施工时需找出一定坡度和预留排水孔,以便排水。同时,在屋顶的四周一般都加砌女儿墙。女儿墙上先铺一排短木,于其上横铺长木条,上面再铺一层藏语称为“檐巴”的薄石片,最后捶打一层阿嘎土以保护墙体(图2-18)。
图2-18 江孜民居屋面
边玛墙是西藏传统建筑中特有的女儿墙样式,通常用于寺庙和宫殿建筑中。在一些比较有身份和地位的贵族或者是活佛喇嘛的民居中,也被允许使用边玛墙,并依据等级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型,主要体现在边玛墙砌筑层数上。从建筑角度讲,做边玛墙还可减轻建筑物顶部的自重,并达到装饰的效果。(www.xing528.com)
民居建筑屋顶的四周还搭建有高约1米左右的墙垛,藏语称“苏觉”或“勒序”,主要用以插挂经幡,这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造型之一(图2-19)。五色经幡为厚重质朴的民居建筑带来的灵动色彩,蓝、白、红、绿、黄五色代表构成大自然的五种物质。
虽然藏式传统建筑“屋皆平顶”的特点已为人所共识,但究其实,“平顶”只是相对而言。从民居建筑来看,它的楼层和屋顶常因室内净高的影响而多有高差起伏;通常主要房间的室内净高会比其他房间的高出一些,最突出的是在设有经堂的民居建筑中,为采光需要,常常设置天窗;又因有直通屋顶的楼梯,常于其上修建高出屋顶约1.5米左右的建筑顶棚;更有在厨房设置较小的天窗以利通风。这些都使得屋顶显得高低起伏,多有变化(图2-20)。
(4)门窗
民居建筑的门窗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即使在同一栋建筑中,因房间功能的不同也有很大差别,通过门窗形式设置的不同还可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等级。
图2-19 “苏觉”
图2-20 变化的屋面
大型民居宅院的大门多由门框、门楣、斗栱组成(图2-21)。门主要为板门,这些门的构造大同小异,一般在预留的门洞里立门框、上槛木和下槛木。门的过梁与上槛之间出挑方椽头,简单的只在两端各挑一个,有的出挑一排,椽头做成弧形,还有彩绘装饰。有些民居主体建筑或者是院墙的大门出檐较大,有“二盖二椽”,也有的为“三盖三椽”,这在藏语中统被称为“巴卡”。同时,为了加大檐部的出挑,门洞两边上部有拱木向外伸出,承接斗、栱和梁枋。其上放置装饰椽头,再铺石片做门檐。
通常,民居建筑的底层开窗较小,窗洞口往往随着层数越向上开洞越大。因为建筑底层多作为仓库和牛马圈,主要使用空间在上层,需要较好的采光,这种做法亦可使墙体重量上轻下重,结构更稳定(图2-22)。底层小窗门洞宽度在0.5~0.8米左右,窗槛框上用木条组成菱花窗格,或做成直棂窗。
人们对门窗的大小、朝向等也总结出有益的经验:起居室、主要卧室等主要使用空间设置较大的窗户,且主要朝向南、西面,以方便吸纳更多阳光;次要房间的窗户大都很小,甚至没有直接对外的洞口,留下一面简洁与完整的白墙,减少热量的损失。在江孜民居中,主体建筑转角处也设有落地转角大窗。落地大窗是较高级的做法,不仅可突出建筑立面的虚实对比,加强阴影变化,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图2-21 民居的大门
图2-22 民居的外立面
窗子的做法与门大致相同,窗过梁上一般都做成两层称为“千母子”的椽头,上铺石片,打制阿嘎土。但椽下没有斗栱,上层两端斜放的装饰椽头略长些,逐步摆成45 度,形成转角。所有门窗的周边有0.3~0.5米宽的黑色梯形边框,藏语称为“那孜”。上窄下宽的窗框不仅加大了门窗的尺度,还与建筑墙身的收分相呼应,显得自然得体(图2-23)。
(5)装饰色彩
在江孜历史文化街区,民居建筑表现出一种以白色为主的基调,局部则用红色、黑色作为点缀装饰。藏族传统中,这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信仰崇拜。
藏族的白色崇拜是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皑皑雪山、纯白的奶汁、白色的羊群形成了“藏族先民对纯洁、皎洁、无瑕的本能崇拜”和尚白的初步观念。西藏的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更加体现了对白色的情感,它包含了对白色自然现象、自然物的敬畏,视白色为圣洁、光明。久之白色也成为神的形象,如珠穆朗玛峰女神全身白色,骑白狮;白色的冈底斯山是人们心中的“神山”,白色石头也被人们认成“灵石”放置在屋顶。之后,便有了白色的哈达、白色的帐篷与建筑的白墙。白色建筑在藏语中意为“点点繁星”,这是藏人对白色的喜爱之情的体现。
在大面积的白墙之上,点缀有不宽的红色装饰带,这与苯教杀牲血祭这一原始仪式有关。黑色的门窗边饰则来源于古代的“牦牛”图腾崇拜,黑色是牦牛的颜色,上小下大的边框则象征牦牛威猛的犄角,以此祈求吉祥。这种做法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也赋予了建筑稳重、庄严的性格。
高原独特的地质构成也为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来源,就地取材成为其特点之一。建筑中常用的三种颜色材料——白土、红土、黑土,即产于西藏本地,可以说西藏民居建筑呈现的装饰色彩与此不无关系。传统藏式建筑的装饰色彩追求强烈的对比效果,不仅表现在起用高纯度夸张的色彩,还表现在大胆地使用补色和黑色上,使建筑显得粗犷豪放又不失沉稳厚重,与汉族的色彩审美取向截然不同。此外,建筑装饰还采用其他诸如金属、棉毛丝织品、植物等作为装饰材料,并发展成为专门的工艺技术:镏金、镶嵌、编织等。这些特殊材料的巧妙运用,使建筑更具表现力,同时也由于装饰题材含有的多种意义的渲染,加强了建筑的文化气息。
图2-23 窗立面
不同类型的藏式传统建筑在装饰色彩的使用上有着不同的特点,遵循一定的等级规律。通常情况下,建筑等级越高,装饰越华丽考究,色彩使用越丰富多变;建筑等级越低,装饰色彩使用越简单质朴。民居建筑的等级虽比宫殿、寺院建筑低,但装饰色彩丰富多样,建筑的外墙内壁、檐部屋顶、梁柱斗栱、门窗等装饰色彩各异,十分鲜明,极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