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孜城市建筑:佛教文化下的公共空间

江孜城市建筑:佛教文化下的公共空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孜城内存在的城市广场空间多是在藏传佛教文化的主导下形成的。而对于西藏的古城而言,广场空间却并不是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如城市中设有广场,则广场也不一定是城市的中心。这种特征与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教堂广场、市政厅广场等颇为类似,与古罗马时代的城市广场,以及其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又多有不同。

江孜城市建筑:佛教文化下的公共空间

江孜城内存在的城市广场空间多是在藏传佛教文化的主导下形成的。这种广场空间规模不大,数量也不多,但却为宗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其主要集中在寺庙建筑和官署建筑周围,例如宗山脚下的广场以及白居寺南门的入口广场(图1-5)。这些广场常兼具多种功能,在宗教活动举行的间隙期间,广场可以作为拉萨居民日常礼佛、贸易交流的场所。

从使用功能的角度考察,可以发现江孜的城市广场空间与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广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相似的特征,均可以作为宗教集会和居民从事各种活动的场所。但是,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广场主要为教堂广场,也有市政厅广场和市场广场,它们通常都是城市的中心,是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而对于西藏的古城而言,广场空间却并不是城市的必然组成部分,如城市中设有广场,则广场也不一定是城市的中心。广场虽然也是为江孜居民提供活动的场所,但更像是寺庙内的宗教活动空间在城市中的延伸拓展。

图1-5 江孜城区广场分布

通过对建筑单体及建筑群的考察可知,江孜城内的建筑多以天井、院落围合成内向的生活空间,面向内院的建筑立面较为开敞,面向城市街道的外观则比较闭塞,可以说建筑的布局原则基本上是内向的。这与中原古城中建筑群的布局原则相同。然而与中原古城中鲜有城市广场空间存在的特点不同,拉萨城内出现了广场空间。中国古典建筑群的平面构成方式是由一系列的院落串联或者并联而成,实际上这些或大或小的院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广场空间的作用,因而在城市平面构图上,似乎没有再重复采用的必要。对于江孜古城而言,如果仅从生活空间的角度考察,广场空间的出现似乎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意义,但若从宗教活动的角度出发,广场空间的出现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广场空间既可以为宗教活动提供举行的场地,又可以拉开与世俗百姓的距离,为信众的信仰提供事实上的距离感,进而升华为膜拜感,迎合了其为宗教服务的目的。同时广场也为城市营造出了较为开阔的空间,使江孜城内过于封闭的街道空间有了“喘息”的机会。

江孜城内的广场平面不规则,广场空间具有内向性的特征。它们多被广场周边的建筑单体所围合,常与道路体系相连,道路从广场的一侧或中间穿越,成为狭窄的道路体系中放大的节点,又多依托寺庙、官署等建筑的出入口,形成宽敞的缓冲空间。这种特征与中世纪西欧城市中的教堂广场、市政厅广场等颇为类似,与古罗马时代的城市广场,以及其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又多有不同。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广场多位于教堂或市政厅之前,“均采取封闭构图,广场平面不规则,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17],而且与江孜城内的广场空间一样,都没有经过专门的规划设计。古罗马时代的广场多因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授意而建,其意为纪念或者彰显其武功,经过设计的广场空间常用轴线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内向式围合的特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也多经过规划设计,同样由建筑单体或长廊进行围合,但已开始逐渐由封闭趋向开敞,且常有对称式的广场平面构图出现。

江孜城内的广场空间又有着自己独具的宗教特色。与欧洲广场中常立有方尖碑、喷泉、雕塑等元素不同,江孜的广场空间内常设有与宗教文化或宗教活动相关的实体,如佛塔、塔钦(意为“幡柱”)、焚香炉、高台等,也有在重要建筑前立有石碑的,广场常用石质铺地(图1-6)。从广场空间的特征来看,这些实体常成为广场的视觉中心。从广场空间围合的角度而言,又常常隐性地限制出广场的范围,也即这些实体多位于广场的边角处,而非广场的中心。从其实用的角度观察,这些实体与信众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佛塔是膜拜转经的宗教建筑实体,焚香炉是焚香祭拜的器具,高台是高僧的法台,铺地是辩经的场所等,均满足了修行的需求。

图1-6 白居寺前广场

【注释】

[1]苏毗:6世纪时,为青藏高原较大的奴隶制部落联盟政权之一。其地理范围大约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以北,南与雅砻部落联盟隔江相对,东北与青海玉树相接,西接今西藏阿里地区南部,其统治中心在拉萨和日喀则一带。

[2]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西藏通史简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

[3]朗达玛,吐蕃末代赞普,841年即位后,吐蕃境内连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他听信建议,认为这些天灾是信奉佛法、触犯天神的后果,遂下令在吐蕃全境禁绝佛法。846年,朗达玛遇刺。

[4]巴俄·祖拉陈瓦.贤者喜宴[M].黄颢,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32.(www.xing528.com)

[5]朗钦:西藏官名,相当于内务大臣。

[6]《甘珠尔》:意译为《教敕译典》,为西藏所编有关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包括经藏与律藏两大部门。

[7]阿旺·洛桑嘉措.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8.

[8]官署名,藏语音译。即西藏原地方政府,设有噶伦四人,三俗一僧,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

[9]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67.

[10]徐宗威,刘虹.西藏城市规划古今谈[J].城乡规划,2003(11).

[11]噶玛降村.藏族万年大事记[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

[12]朗钦:西藏官名,相当于内务大臣。

[13]熊文彬.中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白居寺壁画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17.

[14]陈庆英,丹珠昂奔,喜绕尼玛,等.西藏史话[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4:237-238.

[15]西藏旧分康、卫、藏、阿里四部,卫藏即指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前后藏区。

[16]《西藏研究》编辑部.西招图略 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7]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