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同的景观要素进行分类整治时应注意到,福建土楼村落保护要素主要包括:乡土建筑景观、绿化环境景观、人文环境景观的保护设计。
(一)乡土建筑景观保护设计思路
在土楼古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中,根据保护范围内所有建筑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及其保存现状,采用分类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保护类别包括:修缮保护、维修改善、功能调整、拆除重建,如表6-1。
表6-1 乡土建筑景观保护设计方式
福建土楼村落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中,有一部分建筑需要拆除重建。在拆除建筑时要尊重历史与文脉的传承,拆除与村落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并采用合理的手段恢复历史文化建筑的原始风貌,改造与原始风貌不协调的部分,使之与村落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
对于拆除后建筑的重建,应当延续当地的历史文化、体现乡土建筑的特色,并要着重考虑以下内容。
1.继承传统的空间布局
传统的土楼村落空间布局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风水”的建筑规划设计学说。土楼村落大多是依山就势、沿溪分布建筑。因此,我们在建筑重建的过程中要保持村落整体的空间格局。在建筑单体的重建中,要根据土楼建筑的特点,保留和恢复传统土楼建筑的空间格局,并在不改变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适当加以改造,以适应时代的功能需求。
2.乡土建筑材料的使用
土楼建筑使用的材料包括生土、卵石、木材都是就地取材,因此在土楼建筑的重建过程中也要注重乡土材料的使用,同时保持建筑原有风格。在非土楼建筑的改造过程中,也尽量采用乡土建筑材料,使之与村落中的老建筑风貌相统一。在新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使之融入传统的建筑中。
3.建筑风貌特色的保持
土楼建筑群的风貌特色表现在粗糙斑驳的墙体、古朴黝黑的屋顶、平直宽大的出檐、简洁有序的开窗,向心有力的内部空间。因此,在缓冲区内为了保持村落建筑风貌的和谐统一,对新建的非土楼建筑,采用黄色墙体、青瓦屋顶、坡屋面。在材料、质感、造型、色彩布局等方面保持古朴淳厚、协调统一、纯正大方、对称稳重的福建上楼建筑风格。
(二)绿化环境景观保护设计思路
“远山近水土圆楼,隔壁残垣且伴留,耕读传家犹传世,诗情画境何悠悠。”这是国家文化委员会郑孝燮副主任考察衍香楼时,对土楼及其环境景观的生动描述。
土楼村落体现了当地传统的聚居形式和村落风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在绿化景观的保护设计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和乡土化的原则,保护土楼村落的地形地貌、山水景观环境格局,延续地域的绿化特色,保持古村落的整体风貌和田园风光。
1.延续自然推进绿化景观建设
(1)建筑周边环境绿化
土楼建筑周边绿化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同土楼建筑的风格和特色相协调,而且要通过绿化景观的建设加强土楼周边的环境绿化和美化,使土楼融于山野溪涧之间,与周边的山水田园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在绿化设计上要区别于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形式,要继承当地村落的原始风貌特色,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自然式布局,群落式配置,烘托出土楼建筑淳朴敦厚的气氛,营造出充满野趣的乡土气息。
在土楼建筑之间的巷道、广场等地方适当地点缀一些桃树、茶花、杜鹃等乡土树种,形成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开阔地如土楼的前广场适当地种植樟树、小叶榕等植物,不仅能衬托土楼建筑,还给人们提供了纳凉休息的好去处。
(2)村落河流水体绿化
土楼村落地处山区,民居建筑大多依山傍水,溪涧蜿蜒贯穿于土楼群落之中,掩映在绿林翠竹之中的土楼,潺潺的溪水声烘托出村落静谧优美的意境。对土楼村落的溪流水体的绿化应该保持溪流原有的生态面貌,并应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地对溪流两岸的景观进行改造,通过村落滨水景观走廊的营建,把村落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在进行河流水体的绿化设计时,以乡土植物为主要树种,乔木:榕树、樟树、柳树、桃树;地被:结缕草、狗牙根等;灌木:三角梅、迎春等。在植物种植上要充分地结合地形地貌,绿化配置要自然、富有乡土气息、田园野趣,为人们营造休闲、游憩、戏水的空间。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土楼村落的河流水体的植物配置形式,根据水体驳岸类型的不同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一:垂直驳岸类型。对于部分河岸驳岸的坡度较大,而且河岸紧临道路的可采用垂直驳岸,通过条石或块石修葺垂直驳岸。在河岸绿化景观的设计中,采用“乔木—藤本—河道”的绿化模式,乔木作为行道树,在岸边设置花坛种植藤本植物,通过下垂的藤本植物柔化美化驳岸。
类型二:缓坡卵石岸类型。对于河岸坡度较缓,而且卵石分布丰富的河段,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卵石进行河岸的修缮,采用“乔木—卵石(嵌植灌木)—河道”的绿化模式。
类型三:缓坡草坪类型。对于河岸两侧地势较为平坦且面积较大的区域,可以采用“乔木—缓坡草坪—河道”的绿化模式,在绿化河道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休息集会的空间。
(3)村落田园风光的保护
掩映在翠林竹海中的土楼村落,村落建筑或屹立在田野上,或建于山坡上,或隐与山谷中,或临水而建,或藏与山林中,与周围的山川、水系、田野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因此,对土楼村落景观的保护应关注土楼村落的生态环境,保持土楼村落的田园风光。在土楼村落旅游开发中,可以利用村落这一独特的优势,开展田园风光文化之旅,让游客体验土楼文化生活、品味农耕的乐趣。
(4)山林保育与山体绿化
山林是土楼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土楼村落景观的基底。在土楼村落景观的保护中,要加强植树造林,林相改造,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群落,为土楼村落创造优美的背景景观。同时,封山育林,提倡种植乡土阔叶树种、彩叶树种丰富土楼的背景景观和多种种植模式相结合,形成乔灌草、针阔叶混交林、彩叶林等。
2.土楼古村落绿化树种选择
土楼村落的绿化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化树种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绿化布局采用自然式、群落式等组合,体现村落的乡土气息。在树种选择上,基调树种:福建青冈、柳树、桦木、香梅、杜英、无患子、泡桐;彩化树种:木棉、黄花槐;经济树种:柿树、桃树、香蕉、龙眼、柚子;其他树种:棕榈、杜鹃、茶、三角梅。
(三)人文环境景观保护设计思路
1.保持与维护当地民俗民风
保护当地的民俗民风,建立土楼展览馆和民俗文化展示馆,积极地宣传土楼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加强对土楼村落民俗文化、客家传统文化以及方言、民间艺术的保护,保持与维护当地的民俗民风,使其不被同化,通过鼓励、旅游开发等方式保持当地的民俗民风使之成为土楼村落的文化特色之一。自觉地保持和维护民俗民风有利于村落文化的延续。
2.继承与弘扬地域文化特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其中指出:“当存在建筑技术和建筑形式的日益普遍化可能造成整个世界的环境单一化的危险时,保护历史地区能对维护和发展每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价值做出突出贡献。这也有助于从建筑上丰富世界文化遗产。”这就呼吁我们要注重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弘扬。古村落景观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在土楼村落文化保护中要深入挖掘土楼村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村落是人们聚集的一种形式,村落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强烈的群体形式,是村落人共同的文化财富。村落文化特色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生活、成长过程中建立起的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形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村落的文化特色源自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条件、地域人文精神。福建土楼村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土楼村落的形成同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民族迁徙相联系,土楼村落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历史变革中南迁的中原民族与福建当地居民的融合体。土楼文化保存了中原儒家文化的传统,创造性地融入了当地的民俗和特征,形成了土楼村落特有的宗族观念与生活、居住方式等。“聚族而居”是村落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福建土楼的聚居方式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特大家族居住在一个巨型的土楼之内,各家各户无论辈分长幼都均等享有土楼的资源,形成了同居异财的生活模式。
3.重塑与营造乡村文化特色
我们应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延续地方文脉,重塑与营造乡村文化特色,将已经消失的传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如图片展示、表演、文字记录等,再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同时还要通过文字描写、故事的讲述唤起人们对古老文化的思考和追寻。
案例: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2006年5月20日,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建筑的模式及材料不断更新,但土楼古老的夯筑技术却濒临失传。夯土技艺有着极大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所以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造墙技术时不我待。“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历史记载的代表性人物是第六代传承人张阿曼。
一、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概况
土楼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巧妙地运用了山区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节约环保、坚固耐用、防御性强,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福建土楼是在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建筑形式杰出代表。
建一座神秘而庞大的土楼,一般要经过选址定位、开地基、打石脚、行墙、献架、出水、内外装修等7道工序。
(一)选址定位
建造土楼之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址定位。南靖土楼分布的地区多是重峦叠嶂的山区。如何选择理想的居住环境至关重要,因此土楼所在地区风水术极其盛行。它注重有效利用自然环境,使村落、居住与环境相协调。
选址之后就要具体定位。以圆楼为例,风水先生首先要定的是正门的平面位置,也就是门槛的中点。随后用罗盘定出楼的中轴线,即门槛中点与大厅后墙中点的连线,并在轴线的端头立“杨公先师”木桩,即定位的木桩,这样土楼的位置就确定了下来。
(二)开地基
若建造圆楼,人们需根据基地大小和财力物力的可能、人口发展状况所需房间的多少,确定圆楼的规模、层数、间数和半径,再从门槛出发,沿中轴线找到圆心。用绳子绕圆心画圆并划分开间,这样圆楼内墙外墙的轴线均可确定。接下来人们需依据基础的宽度画好基槽的灰线,也就是“放线”。
放线之后选择一个良辰吉日动工挖槽,称“开地基”。土楼的基槽根据土质情况,一般挖至老土(硬土),深约0.6~2米。楼基宽度与墙脚基本相同,有的略为放宽一些。(www.xing528.com)
(三)打石脚
基槽开挖之后垫墙基、砌墙脚,称为“打石脚”。墙基用大块卵石垒砌,卵石大面朝下,同时用小卵石填塞缝隙。墙基砌至室外地平线后,开始砌墙脚。墙脚用河卵石或块石干砌,内外两面用三合土勾缝。明代早期的土楼通常不砌石墙脚,台基面以上即为夯土墙,以后才出现土墙外皮贴一层小卵石的墙脚,起防雨水泼、防野兽拱的作用。清代以后土楼的石墙脚,通常高0.6~1米。易发洪水地区石墙脚要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避免洪水浸泡土墙导致土楼坍塌。
(四)行墙
砌好墙脚支模板夯筑土墙,俗称“行墙”。夯土墙的模板可称为“墙枋”,又可称为“墙筛”。模板高约40厘米,长1.5~2米,用5~7厘米厚的杉木板制成,一副模板筑成的一段土墙俗称一“版”。模板端头的挡板下一般要开两个小缺口,使竹片墙筋(俗称“长筋”)能伸出来,使每一“版”土墙之间有很好的拉结。挡板上挂一铅垂,用以检查模板放置的垂直度。为防水患,除房屋周边要设有水沟外,人们一般要建50厘米以上的石基,使楼层高于四层,底层墙体厚度约1米左右,自下往上再逐次收缩尺寸。土楼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慢慢拔地而起的。
行墙的同时要做泥,即在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中按一定比例掺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至均匀后加水,再用锄头反复翻整使其发酵。这道工序对于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发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夯土的工具主要是“舂杵”,其用质地坚硬的红、白柯木(俗称“硬肚”)加工而成,长约1.6米,两头为长方锥形,下端部装铁套,中段收缩成圆棍,便于双手握住夯筑。另外,硬木制成的“拍板”也是重要工具之一,用以拍实夯好的土墙侧面,提高土墙表面耐水性。木制“补板”是填补墙面小孔洞及修整墙面的工具,而“墙铲”(带长柄的小铁铲)用来削去土墙侧面鼓出的不平整部分。
关于土楼外墙上的木门窗,人们在夯筑时都要预埋窗排,完工时只先挖小洞供通风采光,待墙体干透后再挖至要求的尺寸,并安装窗框。一些不马上使用的房间,暂时不挖洞。由于黄土有收缩性,行墙过程中也难免有些许偏差,故每枋墙夯完后,人们都要在毛墙尚未风干之前及时修正、补正。
(五)献架
每夯好一层楼高的土墙,人们就要在墙顶上挖好搁置楼层木龙骨的凹槽,然后由木工竖木柱架木梁,称为“献架”。
(六)出水
大型土楼通常一年只建一层,三四层的土楼通常要建三四年。楼层高度一般以墙枋为计算单位(每枋35~45厘米高),底层夯9枋、顶层夯7.5枋、中间楼层为7枋。一枋土墙要分数次上土夯筑,一般底层一枋墙要“六覆六夯”,顶层墙至少必须“四覆四夯”,第一枋墙开工要择定吉日良辰,接着墙枋才能架在石基上,同时开始夯墙前用三牲祭墙枋,祈求夯墙顺利。祭毕,鸣炮开工。顶层夯土墙完工要放鞭炮,同一天把中梁上好,即为“完工”。
夯好顶层墙体后开始盖瓦顶,称为“出水”。
(七)内外装修
土楼封顶之后,内外装修工作大致又要用一年时间。内装修包括铺楼板、装门窗隔离、安走廊栏杆、架楼梯、装饰祖堂等。外装修包括开窗洞、粉刷窗边框、安木窗和大门、装饰入口、制楼匾和门联、修台基和石阶等。通常建一座大土楼要花四五年时间,规模更大的甚至十几年。
二、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一)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羡尧
张羡尧,1941年出生于塔下村和兴楼,是土生土长的土楼人。1964年下半年开始当学徒,初期练习刨、劈、凿、锯、锤等基本功,经过两年熟练掌握后才学下料、画线等工作,直到能够独立作业。从1967年开始,张羡尧就带徒弟在本地区、船场、南坎、山城等地独自承揽木工、油漆工程,主要从事搭建桥木架、土楼木架、上楼装修等大木作及像凉亭、祖庙神轿之类的细木作和油漆工作。1970年,张羡尧参与了盛楼营造项目之后分别参与了裕德楼、南山楼、积兴楼、俊信楼、耀兴楼等土楼建筑工程。除此之外,张羡尧还负责了塔下大坝水口的“荣汀亭”、永定高头中学的“江新亭”、奥杳村尾的“长寿亭”、大溪村内的“功德亭”和德远堂的修复工作,最终成为了四乡八里远近闻名的土楼建造师傅。
80年代末,他开始为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讲解土楼建造知识。随后,很多院校建筑系师生慕名求教,而他都会耐心解说,至今已有近千人受益。例如,泉州华侨大学建筑系方翊玬老师带领的团队学生、广州中山大学建筑系陈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和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都前来考察土楼,而张羡尧则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土楼建造技术和知识。
2008年福建土楼被列入世遗名录之前,张羡尧经常为国内外专家讲解土楼的建造过程和要点,为建筑界专家学者了解研究土楼提供了帮助,让土楼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宣传,并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近年来,不管是前来土楼写生的学生,还是来土楼旅游的美国、日本、印尼、港澳台等国内外游客,只要是想了解土楼建筑的,张羡尧都一一为他们讲解。
张羡尧以口授为主并结合实践指导的教学方式,亲传徒弟十数个。徒弟们从基本功开始学习实践,直到掌握全盘技术并能独立作业就算出师了。其中比较杰出的有6个。随着年龄增大,张羡尧从2000年后就开始安闲在家,总结了30多年摸索的实践经验,进而于2008年撰写《土楼旧事》一书。历时五年,该书在2013年5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出版发行。书中详细记录了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建筑程序以及图纸数据,对于后人传承和培训土楼营造技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014年5月,张羡尧因《土楼旧事》被南靖县人民政府授予“文艺精品创作奖”;2015年6月,《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苑》双月刊增刊把《土楼旧事》里的土楼建造流程转载在第58~65页中;2016年,《土楼旧事》中土楼建筑有关内容,为书洋中心小学编写教材《走进土楼》提供了参考。
(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民泰
张民泰出生在土楼,长在土楼,从小耳闻目睹土楼营建大师建造土楼的全过程,十多岁就跟着建造土楼师傅当学徒。他手脚勤快,技术进步也很快。通过十多年的实践与锻炼,从土楼建造设计到施工,张民泰开始样样在行。他根据地理条件设计土楼建造模式,如圆楼、方楼、五凤楼等。取山之势,顺山而建,道路自然,水源丰富。采光合理,方向正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就地取材,科学利用。例如,利用生土加以搅拌混合,就能夯筑土楼高大的围墙;利用杉木做土楼梁柱,利用松木做土楼木地板;利用竹条做土楼墙的“钢筋”;利用石头做土楼的墙基等。利用中国传统的力学原理,他把土楼建成了安全可靠、抗震性能好、经济成本低的平安居住区。他将土楼营造技艺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建筑技艺,使其具有了民族的风格。
张民泰亲自参加了河坑土楼群的建设。他跟着师傅们在家乡把一座座土楼建造起来,使其依山傍水,顺应地理变化,奇妙地建筑了土楼奇观——七星拱月。后来,他又跟师傅们一起建造了初溪土楼群等。他传承了师傅教给他的土楼营建技艺,包括选地址、中国传统风水学、土楼夯筑技艺等。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他做了许多土楼建设笔记,整理了一些难得的土楼建造资料。他主导建成的山庄田园式楼房,在夯土、掺土、做土方面都特别有讲究,很有科学性,久经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是建筑学的典范。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张民泰培训了许多年轻一代学徒,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学的土楼营建知识教给了他们,只为使土楼营造技艺这一传统、古老的建筑奇葩得以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
(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简如林
简如林,男,1939年2月出生于南靖县梅林镇官洋村。自1955年小学毕业以后,简如林开始认真学习土楼建筑技术,跟随当地民间木匠师父学习普通民房木构架的设计与制作,同时还自己制作木工工具和土楼夯筑所需的夹板、大拍板、小拍板等土楼夯筑整套工具。与此同时,他主持修建了多座土楼,积累了丰富的建筑经验。
1978年10月至2008年7月,简如林在梅林镇官洋村当村干部,在做好村委会工作的同时,他还为土楼申报“世遗”做了大量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详尽介绍了土楼营造技术。他积极参加公益性活动,常年免费向游客宣传土楼营造技艺的有关知识,自制土楼营建工具,现场为大家讲解。简如林十分重视土楼夯墙传承工作,把自己掌握的土楼营造技艺有关知识全部传承给了学徒。他先后培养出夯土匠师9人,为土楼夯筑技术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是指以木结构营造为核心的技艺体系,即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主要结合方式,以模数制为设计方法和以传统手工工具进行加工安装的建筑技术体系。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成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相关传承和保护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营造”一词中的“营”相近于建筑规划与设计,其中包括了选址相地、规划布局、功能设置、体量尺度等等。比如,古村落的选址、规划(涉及时空观、宇宙观、自然观诸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村落中的广场、水口、廊桥等场所(包括其中所举行的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布局,构成了典型的文化空间;建筑的庭院、天井、形态、形式、色彩装饰样式的选择与优化等也都是“营”的重要内容。“造”指建造,包括选材加工、制作安装等,是具有技术内涵的系统工程。传统营造行业以木作和瓦作为主,集多工种于一体。在营建过程中,人们一般以木作作头为主,控制整个工程的进度和各工种间的配合。各个工种的工匠各司其职,在协调中保证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背景
20世纪以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演变和西方现代建筑方式的传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受到了现代建筑(材料、结构、营造方式)的冲击,相关从业人员急剧减少,甚至一些传统技艺开始失传或濒危。然而,传统木结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与景观建筑类型依然有特定的社会需要和生存空间,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至今也仍应用于古建筑维修和庙宇、宫殿等仿古建筑的营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的存续受到猛烈冲击,包括营造技艺在内的一些依靠言传身教进行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失,而且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随着社会变迁,传统建筑的范围和种类慢慢减少,进而使得相应的营造技艺逐渐衰落或消失。随着城市化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加之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一些地区的居民抛弃了传统木构民居,而选择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房屋,明显导致传统木构民居工匠减少,营造技艺萎缩。在后继乏人情况下,老艺人的离世就造成了某些技艺的失传。营造技艺传统传承机制较为脆弱,一个师傅收徒人数有限,而且其通常需多年授艺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承人。
(二)传承与保护的路径
1、抢救性保护(记录和研究)
(1)文字:记录营造技艺及相关自然、社会、文化环境。
(2)照片和图纸:包括建筑测绘图、历史照片、实地摄影等,记录建筑的外观、结构、材料、工具、营造过程等。
(3)录像:真实连续地记录施工阶段和工艺做法。
(4)三维动画:在传承人或匠师的参与指导下,搭建三维动画模型,演示建筑结构及构件的组合关系、拆解及搭接,介绍各工种工艺流程及施工方法。
(5)虚拟现实:增强互动体验,感受建筑的内外部空间,通过自动生成程序和点击生成方式虚拟参与营造过程。
(6)网络:建立营造技艺数据库主题网站,使得研究和工作成果能够为更多人服务。
2、传承性保护(传承人保护)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关注和保护建筑工匠群体对营造技艺存续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有计划地走访传承人,对他们相关信息、传承情况进行记录、拍摄和录像,寻找资深传承人,建立传承人档案。
我们需要对集体传承方式的技艺项目进行研究和探讨,如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作为明清北方官式建筑做法的代表性传承单位,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组织了拜师仪式,并对工匠进行了级别评定,予以了相应待遇。
3、生产性保护
适度合理的开发利用也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的重要方式,所以文旅部近年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在这方面,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相关保护单位应积极探索适用途径。
相对一般性手工技艺,营造技艺有其特殊的内容和保护途径。有别于古代大量的营造技艺实践,当今营造技艺已经局限在小量特殊项目,即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建项目,也难保传统技艺的原真性。
传统建筑的修缮量大面广,并且具有持续性特点,如果我们把握住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以对营造技艺进行保护,将会有效地将营造技艺传承好。
为了进一步加强土楼的保护与活态利用,以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献礼,2021年4月南靖县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土木建筑设计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了“献礼世界遗产大会”福建土楼(南靖)保护与活化利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活动,面向建筑师个人及团队、建筑设计机构、设计类高等院校师生等征集作品,要求以南靖裕片楼、桂芳楼、凹楼、燕山楼组楼、浚源楼、德兴楼、镜楼、公楼、春山保障楼、龙德楼等10座土楼中任意一栋作为改造主体,根据每幢楼特定的不同业态功能定位进行设计。上述10座土楼是经过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既总结了青普土楼文化行馆、读旅民宿、田中赋等一批优秀项目的土楼本底,又将进一步拓展土楼活化利用和文化传承的思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开创南靖土楼保护与活化利用新局面。
同时,参赛设计者需注意土楼改造必须符合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要求,按照改造功能的需求,保护优先,尽可能保留及修复改造土楼现有主体结构,尊重土楼历史残留的生活印痕及审美价值。土楼改造应充分考虑周边建筑、环境的协调性、气候特点、水文地质、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
【注释】
[1]“阿耕式”导游:林日耕,男,1951年4月,初中学历,就职于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土楼王子”振成楼楼主之一。从事讲解员工作26年。阿耕接待过十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及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专家,有“牛”导游之称。2010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获龙岩市政府颁发的“龙岩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佳导游员(讲解员)”荣誉称号;2013年当选福建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2016年3月获得龙岩市永定区“十佳旅游个人”称号;2017年3月获得龙岩市永定区委、区政府颁发“十佳旅游人”证书。1912年,阿耕的祖父历时5年建成了振成楼。1985年,振成楼与北京天坛的建筑模型一起送往美国洛杉矶参加国际建筑模型展览,引起轰动。改革开放后,他又住进了振成楼,拥有四分之一的产权。2008年土楼“申遗”成功后,阿耕便成了这里的大忙人,每天要讲好多场。阿耕在引领客人参观、考察、回答客人提问的同时,还向专家、学者和游客学习,不断挖掘土楼的文化内涵,导游功力与日俱增。随着土楼旅游的发展,阿耕导游也闻名遐迩。虽文化不高,但他的楼主身份,他的“客家风味”普通话,他的机智和诙谐,让来土楼的游客更觉得“原汁原味”。现在,他每天接待游客少则四五批,多则十多批,没有预约便无法安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