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世遗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的重要一支,加强对土楼世遗地及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结合当今形势,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对于世遗地的保护手段包括了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加强景观营造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明确保护责任。完善保护永定土楼及客家文化的相关法规,制定具体的保护细则,明确保护的基本原则、内容、目标要求。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明确其保护职责,实现文化遗产科学、高效、统一的保护管理。
其次,编制科学的保护规划,严格实施保护方案。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历史的真实性是保护的重点,脱离历史的文化就失去了其本质精神;同时,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包括其内容的完整性,文化遗产的影响及表现涵盖面广,不能单一的保护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涉及建筑、民俗、语言等,只有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保护才能真正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承;文化遗产保护还要注重生活的延续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百姓的日常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景观是对文化的承载和表现的形式,客家文化也只有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实体才能够得以展现,景观的建设除了包括土楼建筑这一重要内容外、还包括山水格局、植被景观、人文活动等几大要素,要突出景观中的文化内涵,还需要进行文化符号的提炼和表达,以及适当的营销和宣传等,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恢复生态,保存土楼聚落格局
1.造林绿化、水土保持
以增加森林资源、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减少水土流失为重点,加速绿化和植树造林工作,发挥周边山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及对景区山坡植被景观的改造,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楼世遗地整体环境和景观效果。对土楼世遗地范围内的绿化要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考虑,充分利用乡土树种突出主题和个性,表现出景景不同、季季不同的景象,道路的绿化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营造风景林带。
加快加强林草建设,增加地面植被,将坡度在25°以上且强度腐蚀的坡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统一安排,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保土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对水土流失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大力建设各类水利水保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在各河道两岸营造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保持河道原有的传统特色和滨水景观。
2.完善设施,保护环境
大力加强旅游区内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消烟除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处置设施,促进污染的集中控制,增加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的能力。实行垃圾集中收集转运,污水处理后排放等环保措施,完善世遗地内的厕所等卫生设施,严格禁止建设易造成水污染的工业企业。在对土楼世遗地进行开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在环境敏感区的建设活动,应使服务设施建设相对集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影响,通过采用更高的设计标准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和环境相协调,同时通过各种宣传管道,提倡和鼓励游客进行“负责任的旅游”和“讲究生态的旅游”。
(二)修旧如旧,恢复土楼建筑原貌
在永定土楼世遗地核心区内先应加强对上楼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综合考虑土楼群落的建筑质量和风貌状况,可将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分为保护、整治、拆除和保留四种类型。对以保护为主的土楼建筑要保持其原有的空间形式和建筑格局,对门头、墙界石、树木以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的庭院、街头广场等特色空间给予保留。对于需要维修和整治的土楼,在维修整治过程中要维持土黄等传统土楼色彩,建筑装饰及建筑形式应采用传统土楼的坡顶黑瓦房,外墙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他细部必须坚持使用土楼传统民居的做法,通过对相应土楼建筑年代特征进行仔细的研究,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
传统土楼建筑功能尽可能保持以居住为主,对非遗产或文物保护的土楼建筑可适当选择部分改建为民居展示馆或民居旅馆,改建设计中可丰富土楼的平面功能,增加其内部环境的舒适性。对传统土楼建筑风貌及群落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的现代建筑,以及那些无传统特色和保留价值的危房应予以拆除。对于受保护的土楼主体建筑周边具有历史价值的附属建、构筑物和具有特色的农田水塘等环境应予以保留。
在世遗地缓冲区内根据相应保护规划在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严格控制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筑形式应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高度控制因地制宜,色彩上应以土黄、青灰为主色调,建筑高度控制在2层以下,檐口高度不得超过6米。建筑功能应以居住和公共建筑为主,以保持缓冲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三)与时俱进,改善土楼基础设施
为保证世遗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和满足居民在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生活水平提升的要求,对土楼内部及土楼世遗地所在社区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将吸引更多原住民的回归,让更多的居民共同参与土楼世遗地的保护中。
首先,强化土楼楼内设施改善,对楼内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整治。长期以来土楼内没有专门的卫生间,在不破坏土楼内现有格局的前提下,对条件允许的土楼进行卫生间、浴室改造,铺设排污水管,改善土楼内卫生环境。为满足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求,引入电气线路及自来水管道,但尽可能隐蔽接入或采用与土楼内部环境相协调的管线安装。对土楼内的厨房灶台进行统一改造,让居民用电或液化气取代原始的柴草生火做饭的方式,切实提高居民们生活质量。
其次,社区基层设施的改善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为主的社区服务公共设施。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相关基础教育设施,应根据当地居民情况及相应服务半径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居民的文化活动、医疗卫生、商业金融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最后,公共环卫设施应作为基础设施改造的重点,随着旅游人数的大幅增加,相对原始的垃圾及污水排放处理模式已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环卫设施建设需统筹考虑。对世遗地景区垃圾收运应实现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禁止在景区及周边区域焚烧垃圾。在景点、游步道、街道等处设置果皮箱一类垃圾容器,实现生活垃圾袋装化,并在世遗地景区隐蔽处设置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应按人流量及居民、游客使用的频繁程度来布置,公共厕所数量不宜少于每平方5个公里。厕所100%采用水冲或使用生态厕所,部分偏远处的厕所采用单独的生态处理设施,处理后粪便作农林基肥,禁止直接排入水体。
(四)深入挖掘,营造客家文化氛围
在土楼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土楼的普查,在普查中要详尽地将其历史、文化、产权等情况摸清摸透。通过合理的模式设计,让群众参与到土楼旅游开发与保护中,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对土楼的保护。针对不同组团、不同村落、不同土楼进行市场细分,将相关商业活动(娱乐休闲设施、大型节庆活动、旅游商品购物场所等)集中在非土楼(至少是非核心土楼区),土楼核心区则更多地保留原有文化信息、文化脉络,从而形成鲜明的形象识别,使游客进行有秩序的分流。通过合理调配农民利益,更多地让当地居民转换成为土楼旅游服务的产业工人,但不改变其生活、饮食、起居习惯,将之作为一个原生态环境保留下来,传承下去。此外,适当树立典型,发展土楼农家乐、生态观光园、旅游手工业、旅游农业等,使居民直接受益,从而自觉地保护土楼,保护永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在保护核心区外进行旅游延伸服务、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并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使旅游活动更多在非核心区进行,从而减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应注重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融入景区,体验接地气的民俗民风。客家文化是永定土楼世遗地旅游的特色所在,是景区要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以土楼作为主要载体,深入挖掘客家民俗资源,并加以全面整合,提升景区内涵。结合动态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多元性旅游综合开发,进入特定民俗文化范围,如:节庆民俗、婚嫁民俗、饮食文化民俗、民间文艺,对这些民俗进行整合,将其逼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并加强对客家精神文化的挖掘,修缮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力求展现原真至纯的客家风貌,让游客在质朴的村落内做一回客家人。
(五)提炼符号,树立品牌景观形象
当代景观设计师认为景观是可以阅读、理解的文本,景观符号是这个文本的组成要素。当代的景观设计通过对景观符号的选择、编码和结构的重新组织并结合暗示、联想、记忆等方法,使这些明显或者含混的象征和隐喻与历史、社会紧密相连,并将文化信息置于其中,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领会设计作品中看不见的东西,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从符号与结构的生成角度看,传统景观符号的提炼有以下两种类型:通用型、重组型。
通用型的景观符号常常来源于人们的共同认知,通常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形象和意义,具有公用性和广泛性。在土楼世遗地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一些土楼的建筑符号、历史元素或地域符号的提取和应用隐喻和展现客家的历史和文化。
重组型的景观符号是通过对传统景观符号进行材料上、格局上或结构上的重新排列组合而形成的新的象征结构体。它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传统产生若即若离的效果,因此可以产生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象征和隐喻。
通过景观符号的提炼,加上有规划的商业开发以及有计划地组织国际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名人、政商名人等予以宣传,从而树立起土楼世遗地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促进土楼世遗地的保护和客家文化的传承。
(六)拓展渠道,完善解说宣传系统
加强永定土楼世遗地的宣传及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渠道拓展。在景区内部,可通过在游客服务中心、客家文化博物馆等处设置专门展馆介绍土楼的总体概况和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等,通过建立展示和研究场所,培养文化继承人,让更多的人关注客家文化、了解客家文化,让客家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同时,可在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内设置客家箴言、客家典故等题材的小品或标牌,利用解说系统让客家文化充斥整个景区。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文化交流和碰撞愈发频繁,占领好文化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加强土楼世遗地及客家文化包括建筑、风俗、表演等相关文化知识的宣传,扩大土楼世遗地及客家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设立专门的土楼世遗地官方网站,提供有关土楼及客家文化的实时信息,方便文化的迅速传播。此外,还可积极寻求各种有效渠道进行土楼及客家文化的宣传。
(七)互动开发,增加文化交流途径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单纯依靠系统的讲解并不能使客家土楼的精髓和客家文化的内涵传达到每一个人心中。通过切身体验,充分发挥五官感受,才能真正理解客家文化的精辟与深邃。在世遗地景观的开发过程中,应考虑交互式项目的开发,让人们不仅能够看到土楼的实体,还能够见到甚至参与到土楼夯筑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对土楼夯土技艺的宣传,另一方面也使这一精湛的技艺得以流传。例如,可在永定土楼中选取典型土楼或重新开辟新地块新建土楼,展示土楼从垒石做基、夯土筑墙到木构建设的每一道工序,人们可以参与其中,与夯土师傅们相互交流,了解夯土技艺的流程,甚至可以把自己夯筑的一小块土墙作为纪念品带走,让土楼被更多人了解。
案例:福建土楼世遗地景观保护研究
一、客家文化及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保护内容
根据客家文化的不同展现方式,按不同的存在形态将客家文化保护内容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
物质内容是指客家文化赖以生存的,能够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的具体、直观的以某一特定的外在形态存在的依附物。具体来说它既包括了影响客家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景观,又包括了伴随着客家文化发展的人工景观,具体包括聚落环境的构建、建筑物、文物等。
非物质内容则是客家文化精神展示的依附物,它包括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语言及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它还包括定期举行相关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该文化表现形式的空间场所,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
二、客家文化及永定土楼世遗地景观保护现状(www.xing528.com)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成功无疑是对我国壮阔河山和历史文化代表的认可,它对遗产所在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市场地位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由此带来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当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正是这种立竿见影的效益驱使,使得近几年来在国内出现了世界遗产申报的热潮,但是在这股热潮的背后却存在着对世界遗产严重的认识偏差。世界遗产是一项以保护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与人类祖先赐予的宝贵遗产,但是在全国各地不惜血本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申遗之后,却对遗产景观大量的基础维护工作重视不足,对维护的投入远不及申遗时的投入。
申遗的成功,带来的是遗产地旅游的快速升温,但是遗产旅游过分的市场化炒作、过度的商业经营和开发严重影响了遗产景观的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破坏了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进而可能会让世界遗产失去其本身价值。重申报,轻维护。重开发,轻保护,这是近几年我国世遗地数量快速增长背后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国曾有多处世界遗产因为各种破坏性开发而被黄牌警告,这些案例时时提醒着我们——对待世界遗产,保护才是永恒的主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及现代化的工艺和生活方式也对福建土楼世遗地景观及客家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使得对其的保护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周边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现状
1.自然环境
山是福建土楼世遗地所依托的典型地貌特征,可以说没有山就没有福建土楼世遗地的诞生。就目前而言,土楼世遗地聚落周边的山地总体保护较好,但是由于耕地的稀缺,为了解决因人口增长而产生的农田不足问题,人们开始垦山造田,尤其是坡度相对较缓的山地上梯田范围逐渐扩大,加上部分山地进行的矿藏开掘,都对原有的山地环境产生了破坏。一方面由此造成的局部山体的植被稀疏影响到山地的水土保持,易产生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此产生的当地局部气候环境变化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可小觑。对此应加强周边山地的林木养育和水土保持,尽可能减少对山体的破坏。
水是影响福建土楼世遗地周边景观的又一重要因素,水质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溪水的景观特色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长期以来,福建世遗地的人畜生活污水及垃圾大多直接或间接排放至溪水中,虽然近几年来通过环境整治一定程度改善了这一问题,但由于旅游观光人数的大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步伐,加上土楼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
2.人工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量之前被战火摧毁的土楼聚落开始重建,当时仍普遍采用传统的土楼建筑模式来建造土楼.到20世纪70年代,无论是单位还是普通百姓建房仍普遍采用生土夯墙的土木结构模式,即便是采用砖混也仍遵循着传统夯土建筑的做法和尺度。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发生在改变,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开始取代传统土木沙石成为福建各城乡建造楼房的主要材料。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倾向于单门独户居住,生土建筑逐渐为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新建的建筑无论是尺度、色彩还是质感、风格都与传统土楼建筑及周边的自然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方便生活,这些新建筑往往建于溪边、路边,因而对整个土楼世遗地古朴自然的景观效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政府对此也进行了整治,对部分严重影响景观效果的现代建筑进行拆除,其余则通过外立面色彩及形式的美化改善了人工环境,使之与土楼世遗地整体景观相协调,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还会有新的建筑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二)土楼建筑的现状及保护现状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的时代背景下,山上有限的条件满足不了人们自我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土楼外出打工,传统大家族式的聚居方式也受到新时期观念的强烈冲击。由于居住人口的减少和居民重视程度不足而导致部分土楼年久失修,不住或较少人居住的土楼建筑,其老朽和损毁程度远大于仍有较多住户的土楼,维护不到位加上各种灾害的发生都导致了土楼建筑出现残损。
2018年12月27日,永定高东五角土楼,也是“最别致土楼”的顺源楼突发火灾,整栋楼被烧毁。时隔仅一个多月,2019年1月11日,永定湖坑镇奥杳村德昌楼又毁于大火。4月20日凌晨,永定洪坑土楼民俗文化村景区内的庆源楼垮塌。虽然倒塌前的庆源楼已经人去楼空,年久失修,但是这样的土楼劫难屡发不止,令人担忧。
1.年久失修
世遗地范围内的土楼均有着一定的历史,由于土楼是夯土加木构的结合建筑,其对修护的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墙体开裂、梁架腐烂、屋面渗漏及瓦片残失等问题。另外,土著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修缮土楼的过程中容易采用较为便捷的现代工艺来取代原始工艺,如将原有的石板地面改为水泥地面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土楼的原始面貌。
目前,福建土楼存在的主要建筑破损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地面:土楼部分卵石地面受到破坏,部分地面大面积用水泥平铺。
②墙体:墙体的残破现状主要有开裂、倾斜、风化、酥碱及后期增开门窗等。
③梁架:主要表现为局部损毁、倾斜、糟朽、虫蛀等。
④屋面:土楼的大敌是雨水,部分土楼瓦面破损、铺瓦不够密实等都会导致屋面漏水。
⑤装修:土楼公共部分的装修缺乏维护,而私人部分往往被随意改变,造成楼内设施的局部损毁和整体风貌的不协调。
2.灾害威胁
尽管土楼建造时考虑了抗震防风,防火防潮,但历经多年风雨,再加上维护不及时,灾害隐患依旧威胁着土楼的生存。
①火灾:冬季气候干燥时,土楼内居民用火仍为生活所必须,火险隐患较大。旧时土楼发生火灾的可能性非常小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居民防火意识强;二是人口密集,取水方便;三是土楼内尚未有电气设备。随着土楼内居住人口的减少和电气设备的使用,土楼的火灾隐患也大大增加。为防止土楼建筑发生火灾,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在重点土楼地区增添了防火、灭火消防设备,建立健全了各项消防制度。
②台风:福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956—1999年,年均受到4次热带风暴的影响,山区虽每年受到多次台风袭击,但其遭受的台风的危害程度远不如沿海。尽管如此,台风还是会对土楼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受破坏严重的往往是土楼的屋面。屋面损坏后雨水会沿着墙体孔洞渗透,对土墙内部造成破坏。
③地震:11世纪以来,土楼区共发生7次5级以上地震,个别土楼曾出现裂缝等损坏印象,但由于土楼的结构稳固,建筑技艺精湛,迄今尚无土楼因地震而倒塌的报告。但应注意的是,部分土楼由于年久失修,墙体倾斜,一旦发生地震,容易造成墙体坍塌,人员伤亡。如高北五云楼,正立面墙体已严重倾斜,现在靠内部架设钢架支撑,存在安全隐患。
④洪水:临水而建的土楼还面临洪水的威胁,如振福楼、衍香楼。通过疏通河道和排水系统,可以有效地防治洪涝对土楼的损害。
3.人为活动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普及,土楼里的老旧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电线、自来水管道及其他现代化的设施进入土楼,极大地改善了土楼内人们的生活条件,然而未经合理安排的人为建设却也破坏了土楼景观,改变了土楼原有的质朴的味道。
(三)世遗地范围内的商业开发现状
随着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的成功,当地游客人数已由原先的20万人次上涨了十倍,达到了200万人次以上。游客的大幅增加却产生管理不到位、保护措施不力等问题,在旅游高峰期常常出现某一景点过度饱和的状况,虽有部分土楼开始对游览人数进行限制,但监管不到位仍造成游客拥挤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整个景观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商业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诱惑,掠夺性开发和过度商业化使景区资源遭到破坏,如在部分土楼及其周边建筑悬挂大幅广告牌,商业街、餐厅、宾馆无处不有,甚至土楼内部都成为人们销售各种商品的商业场地,商业开发后的景区环境与原来的土楼情况形成强烈反差。与此同时,对土楼作为世遗地所蕴含的科学、美学和相应历史及客家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尤其是对独特而内容多样的客家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继承,使珍贵的客家特色文化受到商业化的严重冲击,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但使景区的自然美学价值大打折扣,而且使土楼景观资源的内在精神文化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此外,景点与景点之间缺乏合理组织旅游线路,造成各景点开发程度不一致,难以形成合理有效的整体规划发展。
1.客家文化保存现状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无疑迁动着物质和非物质的发展和变动,传统的建筑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在新时期的居住要求,当新型建筑材料能更便于人们搭盖楼房时,传统建筑必将为历史所淘汰。在福建土楼世遗地,砖混建筑如今已成为人们新建住宅的首选,伴随而来的是土楼的建造技艺逐渐遗失。以洪坑景区的朝阳楼为例,原本具有“解构意义”的半圆形土楼能够使人们从土楼外部了解土楼的内部构造,是当地土楼中的一个特例。然而,如今的朝阳楼正在被混砖结构填补着那半空白,人们不仅看不到半圆形土楼的独特造型了,甚至在修建过程都无法领略那曾经创造出“土楼神话”的夯土技艺,土楼也便不“土”了。面对这精湛夯土技艺文化随着时代逐渐流失的现实,虽然我们已通过研究和收集资料将其以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但如何让这一宝贵文化不仅仅是通过文字传给后人,仍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此外,客家方言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传统文化在代际与本族群之间传递和传承的重要工具。全球化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土楼人走出山区与外界沟通交流,旅游开发也带来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客家方言的局限性自然无法满足对外的沟通交流,这就使客家人必须掌握包括普通话在内的大众交流语言,久而久之,客家方言的学习被逐渐弱化,客家山歌、客家民俗等建立在客家语言基础上的相关传统文化也随之逐渐遗失,这无疑会影响客家文化的传承,这一问题在海外客家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保护客家方言,迫在眉睫。
2.世遗地宣传及解说系统营建现状
世遗地的成功申报意味着福建土楼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因而需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而目前就福建客家土楼而言,景区内的标识系统、解说系统的设置存在着数量少、不全面、损毁严重等问题。尤其是高北景区,现存的土楼内部没有对土楼结构或者是客家文化的解说,人们对其的了解仅能通过导游的介绍,这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在2008年申遗成功后,福建土楼世遗地内曾开展过次较大规模的村容整治工作,修建了村道,规范了村民商业活动区域,整治了一众山上“青山挂白”的现象,增设了垃圾回收站等。核心区内的土楼建筑周边景观也进行了重建和修复,村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