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在永定、南靖和华安三地,其中永定现有土楼两万多座,南靖现有土楼一万五千余座,而华安的土楼仅有百余座。土楼旅游是福建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也是福建文化的综合载体。在乡村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土楼申遗成功的基础上,地方经济依靠土楼旅游资源开发而高速发展。更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土楼居民在政策红利的带动下主动参与到土楼旅游开发的浪潮中。笔者通过对三地的实地调研,对福建土楼旅游开发的现状有了一定了解。
(一)经济效益高速发展
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旅游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越来越重。2008年福建土楼集中地(永定、南靖、华安)地区生产总值为198.74亿元,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亿元,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7%。到了2015年,三地地区生产总值为499.58亿元,全年接待旅游人数3 2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1.21亿元,旅游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0.28%(表4-1)。原本土楼所在地大多经济落后,但随着土楼旅游开发的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土楼居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表4-1 福建土楼所在地旅游经济发展情况
(二)福建土楼旅游开发基础好
南靖是福建土楼群之中特色最明显的一地,汇集了福建土楼中现存最高的土楼——和贵楼(高21.5米)、最大的土楼——顺裕楼(外廊直径86米,共368间)、最小的土楼——翠林楼(内壁直径9米多),以及建筑工艺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土楼——怀远楼,此外还有被人们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总体上来说,南靖土楼堪称一座福建土楼的“博物馆”。除了作为核心景观的土楼之外,南靖土楼还有云水谣古镇和塔下村等景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仅看土楼的单调,具备了立体开发的良好基础。
永定土楼与南靖土楼同为国家5A级风景区,其位于南靖土楼的西侧,与南靖土楼相距不远,是福建土楼中客家文化最鲜明的地方。由于最早开始进行商业开发,永定土楼在商业性方面比南靖土楼更强,住宿和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游客体验也更好,在结合闽西地方文化进行综合开发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
(三)土楼节庆文化的影响深远
1.福建土楼文化节
福建土楼文化节创办于2008年,前三届在位于漳州市的南靖县举办,第四届在龙岩市的永定县举办。永定区既是革命老区、著名侨区也是新兴旅游区,是福建土楼的核心分布区和发源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六群四楼”,永定客家土楼占了“三群两楼”。福建土楼景区先后获得“福建十大旅游品牌”“福建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福建十大名片”“国际王牌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而福建土楼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般山区民居建筑”,其蕴含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马拉松赛事
南靖土楼国际马拉松赛选址世界遗产地福建省南靖土楼景区,旨在搭建中外高端交流平台。自2014年首届赛事以来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的外籍跑者、港澳台跑团以及国内知名选手的踊跃参与,并得到众多国内外媒体的关注。
南靖土楼国际马拉松赛与“长城国际马拉松”属于兄弟赛事,设有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8公里体验跑3个项目。
3.梅林土楼妈祖文化节(www.xing528.com)
南靖县梅林是著名的福建土楼之乡,也是漳州市著名的侨乡。梅林所在地的魏氏开基祖四一郎公于元朝末年从宁化石壁迁此定居。魏氏子孙为生计不断有人漂洋过海,先后到印尼、泰国、缅甸、新加坡等地谋生。祖地父老乡亲为了祈求神明保佑在外游子的平安,便从莆田湄洲岛“割香”请回救难济世、普度众生的圣母妈祖到山里祭拜,同时寄托对海外亲人的思念之情。梅林的先民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建造了一座精美的天后宫供奉妈祖。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村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朝拜活动,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其中,以妈祖过海仪式最为壮观。
梅林土楼妈祖过海仪式源于妈祖踏浪救助众生的传说。该仪式先由村民从天后宫恭请妈祖上轿巡航,在巡游各村各户后由十几位青壮年抬着轿子向村头的河里奔去,而河中央早有二十几个村民装扮成虾兵蟹将、水怪的模样在前头拦路,并且不断地用水泼轿子。抬轿的青壮年则冲破重重障碍直奔天后宫,整个仪式演绎着妈祖不畏风大浪高、救难济世的传奇故事。整个过海仪式要“三进三出”,能够吸引数以千计的乡亲和游客观看。
独具特色的妈祖“巡村”活动,在龙舞、狮舞、大鼓凉伞等传统民间节目的伴随下热热闹闹地展开,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鼓乐齐鸣。为庆祝这一节日,全镇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供品到天后宫烧香朝拜,同时举行精彩的“妈祖过海”仪式,场面十分壮观,气氛异常热烈。
4.华安土楼“三月三”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福建省华安县仙都镇大地土楼群居民都会举行“三月三”民俗文化活动。
村民自发组织游香队伍,按照既定路线,游行走完其路程。村民会抬行着精雕细琢的“辇轿神像”,擎起民间刺绣“蜈蚣旗”,少男少女敲锣打鼓,传统的大旗队、八音队、锣鼓队、少数民族表演队等组成的游香队伍,大鼓凉伞分插其中,组成一条土楼民俗文化长龙,巡社游香,穿行全村,以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巡社完之后,所有村民到土楼汇合,摆上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供品,还会做大地村特色美食,如“鼠曲粿”供奉玄天上帝。简单的仪式礼毕后,在土楼外的广场上、土楼内都会上演不同的民俗表演。舞动的大鼓凉伞,双龙戏珠、广场舞、千手观音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轮番上演,应和着由村民抬起的“辇轿神像”环绕四周,祈佑土楼家家户户、老老少少平平安安。
活动最后,村民们会在玄天阁、蒋氏宗祠举行供奉活动,并在热闹的炮声中结束。
土楼“三月三”活动,按照“三年一大火,二年一小火”举行,旅居台湾、南洋等地的蒋姓族人也纷纷返乡谒祖团聚,场面相当热闹。土楼“三月三”已成为大地蒋氏宗亲及土楼人完整保留的、最为古朴的民俗节庆。
(四)福建土楼国际化之路
自2008年福建土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后,其逐渐进入世界的视野。地方政府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不断地推进福建土楼国际化,刺激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以及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带动了福建土楼的发展,既能向前来游玩的外国游客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中文文化的影响力,又能让当地群众吸收外来的经验,深刻体会“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包容内涵。因此,福建土楼的国际化之路不仅提升了群众的物质水平,还提高了群众的眼界,培养了国际视野。
(五)土楼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强烈
土楼所处的地区大多经济落后,鲜有就业机会,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传统农业耕作。旅游开发给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由于高经济收益的刺激,许多居民主动参与到土楼旅游开发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景区内出现了由自家民居改造的家庭式旅馆、餐馆,这些旅馆和餐馆物美价廉、深受旅客欢迎。因此,越来越多的土楼居民愿意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共享旅游开发红利。
总之,福建土楼旅游在近几年已经发展成为继武夷山和厦门鼓浪屿之后另一处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并且相较于前两者,它的发展空间显然要更大一些,也更符合现代都市人群逃避喧嚣的休闲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