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

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福建土楼文化的艺术类衍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作品的研究上。这些研究者并未把这些作品作为福建土楼文化的衍生品来研究,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音乐本体上,而对作品的艺术运营以及作品与福建土楼文化这一“母体”的关系等方面未见有涉及。

福建土楼文化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实践

关于福建土楼文化艺术类衍生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个作品的研究上。例如,黄月凤的歌剧《〈土楼〉地域性旋律研究》、田文的《浅析〈土楼回响〉的民族特色》、刘伟的《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评析〈土楼回响〉》等。这些研究者并未把这些作品作为福建土楼文化的衍生品来研究,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音乐本体上,而对作品的艺术运营以及作品与福建土楼文化这一“母体”的关系等方面未见有涉及。其中,对音乐本体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蔡乔中先生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的创作研究(上,下)》,他对作品《土楼回响》的创作技法、曲式和声分析、配器等方面做了悉心的研究。周晨在其发表的文章《交响诗〈土楼回响〉打击乐及色彩性乐器民族化特色初探》中,分别从乐曲的节拍与节奏方面的民族性运用、乐曲的客家调式和和声处理、乐曲旋律等方面对交响音诗《土楼回响》做了分析。

(一)土楼乐章——“客家土楼三部曲”

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该用怎样的演绎方式才能被众人所接受并广泛传播呢?交响音诗《土楼回响》、大型原创歌舞剧《土楼神韵》、歌剧《土楼》被称为“客家土楼三部曲”,作品的成功上演也表明客家人已经充分唤起了本地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是作曲家刘湲应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教授之邀,撰写的一部以描述闽西客家人的奋斗历程为题材的大型交响诗篇。2001年该作品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金奖。《土楼回响》共分为《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和《客家之歌》五个乐章。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客家山歌,以西方交响音乐的形式,将闽西客家人的奋斗历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部反映客家人生存奋斗发展的宏大史诗篇章。创作中分别使用了闽西山歌和树叶独奏等丰富多彩的当地的音乐语言

《土楼回响》第一乐章《劳动号子》表现的是土楼内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由长号奏出的两个音的劳动号子主题,深刻又鲜明的塑造了客家人的顽强拼搏的精神。鼓、号、锣三种乐器齐奏再现了土楼夯筑时的热烈场面;第二乐章《海上之舟》中引用传统客家民歌《过番歌》的曲调,不仅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还包含了对爱情的忠贞与责任;第三乐章《土楼夜语》中悠扬的长笛仿佛是一位母亲对安睡在摇篮中的孩子的思念的诉说;第四乐章《硕斧开天》中粗犷的打击乐衬托出锣鼓喧天的节日场景,流露出中原文化烙印的客家音乐的踪影;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作曲家运用了进行曲刚劲、有力的表现手法,并加入合唱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与友爱。五个乐章共同表现了客家生活的不同方面,使这首交响乐具有深刻的人文主义内涵。

1.《土楼回响》的创作背景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的指挥郑小瑛教授祖籍为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她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但是,由于她从小生活在上海,自己并没有“客家人”这个概念,并不认为自己是客家人。在2000年2月,她与家人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祖籍地永定参观土楼,身上那种深深的客家基因被唤醒,当她听说11月要在龙岩市举行世界家属恳亲大会,她突然萌生了在大会上演出一部“土楼交响乐”的宏伟设想。

龙岩市领导听到这个宏伟的计划,表示非常支持,在得到了香港崇正客属总会理事长经费上的支持后,郑小瑛教授邀请在闽西地区生活过十几年的作曲家刘湲进行创作。由于刘湲少年时在福建学习和生活过,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把对这片土地的情怀全部体现在了这部作品中。在创作过程中,刘湲走遍了永定县知名的土楼,遍访山歌艺人,于乡野阡陌寻找创作灵感。郑小瑛教授率领厦门爱乐乐团全体演奏员夜以继日地排练,这部优秀的作品最终得以和世人见面。

2.《土楼回响》扎根土楼,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22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民居土楼的“振成楼”内,由郑小瑛教授率领的厦门爱乐乐团为来自全球各地的3 000多名客家亲属进行首演。演出结束后,《土楼回响》的曲调萦绕在每个客家人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昔日这里平静样和,如今西方交响乐在这里畅享;昔日客家人在这里辛勤耕耘,如今指挥家在这里潇洒挥舞,土楼的建筑艺术以流动音乐的方式完美地表达出来。古老的土楼在一个充满激情的日子被唤醒,客家人在自己的“开基始祖地”听到了专属于客家人的交响乐。而此时此刻,多少魂牵梦绕的客家儿女,他们的全部情丝梦语都仿佛化成了一串串的音符在自己祖地精美的土楼上空交响回荡着,铸成了客家人精神与灵魂的永恒。

在世界家属恳亲大会上的首次亮相后,《土楼回响》得到了热烈的反响和一致的好评。在首演后不久,该作品又于2002年11月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进京演出。在这之后,乐团又赴南京、深圳、北京等全国6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

2007年,郑小瑛教授率领厦门爱乐乐团把表现客家人团结奋斗共建家园精神的交响诗《土楼回响》带到欧洲巡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用欧洲传统交响音乐描述中国传统土楼文化,这种强烈的对比与反差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带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巡演过的这些城市都刮起了一股“中国风”。

伴随着交响乐《土楼回响》“走出去”的脚步,福建土楼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为人所知,还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对福建土楼的浓厚兴趣。福建土楼伴着郑小瑛教授手中的指挥棒,走向欧洲,走向世界。

3.《土楼回响》唤醒文化自觉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形式多样。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人有着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客家文化是汉族文化的一个大分支,人类历史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异导致中原汉民大规模的迁徙,从而形成了人类文化的整合与变异。为了生存,中原汉民纷纷离开自己的家园到异地寻求新的生存空间,铸造了历史上中华建筑文化的一大瑰宝——土楼。

如今,在永定这片客家人的归属地,奏响了客家人的诗篇《土楼回响》,无不唤醒每位客家人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土楼回响》的谱写正是与当地居民的大众生活紧密融合到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相结合,多段运用客家山歌,本土音乐与世界音乐语言相结合,传统的音乐表现方式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人声与器乐的完美结合,完美地展现了客家人的奋斗历程和大无畏的精神,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占有了艺术市场。《土楼回响》的全国巡演也唤醒了全世界离开祖籍地到外地工作的每个人的民族自觉性和自信心,一次次的巡演,一次次的超越,使这部经典作品得以进一步升华。

(二)土楼歌舞剧——《土楼神韵》

《土楼神韵》是一部以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为题材,描述其发展历程及民俗风情的本土打造的大型歌舞剧。运用当地的原生态山歌以及客家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法,再现了唐宋时期中原汉民辗转迁徙的艰辛历程,变现了坚忍不拔、和谐共处、平等关爱的客家精神。

1.政府推动下催生的《土楼神韵》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福建省龙岩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一个县(市、区)要选送一台反映当地特色文化的节目。这一决定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文化政策的实施与体现,也是永定县全面落实《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为建设文化大省做出的贡献。

永定县政府抓住了这一机会,四处请人集中创作,从本土群众中找出有能力的编导、导演,走遍当地的山山水水,收集了本地的原生态客家音乐,走访本地的民间歌手进行封闭创作。龙岩市政府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加以支持和资助,催生其发展,为国内艺术市场和当地的文化繁荣起了导向作用。《土楼神韵》的问世正是龙岩市政府、永定县政府和当地艺术团及全体土楼人共同推动的作用下形成的。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各级政府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政府不仅是艺术产品经营许可的授权人,还可以成为投资者。在我国,与政府机构相关的艺术市场主要接受国家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响应国家的政策与扶持,同时受到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大的背景下,《土楼神韵》诞生了。在这个过程中,龙岩市政府主管部门起到了管理者的作用,负责市场的运营活动和市场秩序的监督与管理。永定县的艺术团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艺术审美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土楼神韵》简介

《土楼神韵》以客家人的发展历程为主线,以客家风情为基调,并加入了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的主题音乐,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客家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民俗风情。《土楼神韵》分为《筚路蓝缕》《硕斧开天》《客家灵秀》和《四海流芳》四个篇章,通过歌舞形式再现了中原汉民大规模迁徙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客家先民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永定客家土楼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淳朴的民俗风情。剧中运用的锡壶、斗笠等道具及各类客家服饰400多件都在一个月内由永定县本地人自行设计完成。(www.xing528.com)

3.“草根团队”登上大舞台

《土楼神韵》自诞生后便先后在福州、厦门、台湾、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演出,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2011年8月17日晚,这个“草根团队”还以祝贺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主题,在深圳进行了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2013年3月13日至18日,永定土楼艺术团应台湾地区苗栗县的邀请再次赴台演出,进一步加强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台湾民众对大陆客家历史的了解和熟悉。《土楼神韵》在苗栗县巨蛋体育馆进行了三天的连续演出,受到了台湾各界的热情追捧。演出期间场场爆满、紧邻的几个县、市的客家乡亲都赶来观看。这样的文化交流,弘扬了客家优秀文化,体现了多元的美学思想,丰富了文化交流的内涵,深深的两岸情唤醒了台湾客属乡亲心底的感慨与思念。

在两岸文化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后,2011年2月20日,永定土楼艺术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国家大剧院为目前国内顶级的舞台,艺术水平之高,只有优秀的作品才可以在此演出。作为县级艺术团,把打动无数人的作品搬上了国家一级的演出剧院,永定区政府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历史上也挥洒了富有福建地方风格的一笔。

(三)乡土教材——《走进土楼》

福建土楼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外造型是圆土楼,墙体有1.5米的厚度,内圆八角,也叫八卦楼,福建这边大大小小有23 000个土楼,方形土楼占的比例较大,圆形土楼占整个土楼的比例不到15%。圆形土楼大致上是分布在永定区、南靖县一带。

当地的居民说,这个地方早在1 900多年前,也就是唐末时期,因为中原地区的战乱频繁,导致成批客家人只能拖儿带女下乡南迁。他们跋山涉水,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山区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福建,后来他们为了抵御强盗的偷袭野兽的威胁,当地居民就用生土、沙石、竹木等将房子筑成一体,房子的外部壁垒森严、十分结实,而且外面不容易进入。就是这样的一座庞大建筑,它还具有安全防卫、采光和透风、以及抗震防火、防潮防湿的作用,土楼内部环境也是冬暖夏凉。当地的居民还在屋内开凿水井,这样就防止了被外部包围数月出现粮水短缺的问题。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的特点。土楼一般高三层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人至700人。

据说在造土楼的时候,工程十分庞大,土楼一年大概可以建一层,一座土楼要建三、四层才可以封顶,建成之后土楼的内部也要装修,装修大约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建造的时候为了公平起见,楼层内以一竖栏为一户。这些土楼的选址也十分有讲究,大多都建在依山傍水的坡地,或者是小溪的旁边,或者是选在山、水、田、楼相和谐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使他们可以代代相传。

最有代表性的是永定地区的土楼,振成楼,初溪村土楼,承启楼等。走进振成土楼,也叫王子楼,因为这个土楼比较年轻。最富丽堂皇的。叫王子土楼,王子土楼里面可以举办婚庆。婚丧嫁娶都可以在土楼里面举办,是客家人的家风。振成楼是1912年建造的,整个施工期五年。造价是9万光洋(市场价),一个光洋是130元,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一千多万。

土楼里面都是拱门,与整个土楼的原型一样,因为都是八卦。振成土楼有5 000多平方米。

走进村庄,村里一部分是老人和孩子,还有一部分是妇女,男子大部分都出门去打工,所以这里少了一些景区的商业气息,多了几分淳朴的味道。

随便走进一栋土楼,大门都是开着的,里面的居民都很热情,和大多数福建人一样邀请你喝茶,虽然也会推销他们自制的茶叶,但是买不买都随意。

土楼里的日常生活依旧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中国大部分的农村相似,四周都种满了各种蔬菜,等同于自家的菜园,而土楼里养殖的鸡鸭完全不害怕陌生人,随时都会从你的脚底下走过。

当地人也会出售一些自家的土特产,如鸡蛋、土鸡、竹笋、野菜、糯米酒等,价格略低于外面市场的销售价,到了夜晚,天黑以后便关灯睡觉,几乎没有夜生活

早上在晨光照耀下,漫步在河坑土楼群,穿过古朴的石头桥,溪水涓涓,几只鸭子在溪里戏水,一阵风吹过,溪边的树叶沙沙作响。三月的梨花盛开,一阵阵芬芳引得蜜蜂嗡嗡而来。

免费踏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站在土楼二楼四处打量,布满灰尘的屋檐,斑驳的门窗,甚至在路道上随意摆放的物件,都仿佛在讲述土楼曾经的故事。

河坑土楼的宁静、慢生活,当地居民的慢节奏,你也会渐渐慢下来,不用看人山人海,只要在这具有浓郁风情特色的土楼里待上片刻,仿佛也让自己进入了一幅油画,成为其中的点缀一般。

(四)其他福建土楼文化的衍生品

让文化舞动土楼,永定跨界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加大创意文化开发力度。永定开发了《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大鱼·海棠》等20余部以土楼为题材或场景影视作品。今年还引入AR技术,开发AR永定土楼家训馆以及大量的文学著作“小说”和“诗歌”等文创衍生品,让大众打破时空限制,全面了解土楼历史文化。

让文化舞动土楼,产业交融释放“乘数效应”。目前,客家博览园建成开园,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福建土楼永定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有序推进……一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永定之路”日渐清晰。

立足保护下推进开发,如今的土楼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楼”,景区居民人均年增收达4 000元上。永定还将继续推动从观光游向深度游、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政府做旅游向社会办旅游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