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建筑者对土楼的选址非常考究,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告诉人们四季更替、万物生长是有客观规律的,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因此,身处山区面对复杂地理环境的客家人,注重建筑、人和环境协调和合的“风水术”,希望土楼的聚落空间与天地自然的有机融合能造就杰出的人才,保佑家族的安宁与发达。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应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至今,在建造楼房时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坐北朝南”“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定为最“贵”之地。“知者”和“仁者”都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能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知者”和“仁者”典出《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那么,土楼与周边群山、江河、大地等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无论动静、色彩,都完美和谐地彼此交融着、依存着,体现出孔子所追求的乐山乐水最高境界。
华安土楼,人称土楼之王的“二宜楼”,宜山宜水,宜居宜人就是突出的一例。据说,历史上的华安,是隐士、名士的居地。不过,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还是以二宜楼为中心的仙都镇“大地土楼群”。“二宜楼”择扯极为考究,造楼之处与远近几座山脉同处一条经度线,极度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二宜楼”坐东南朝西北,是座双环圆形土楼,占地9 300平方米,外环高4层,内环单层,外径73.4米,整座楼分成16个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楼前视野开阔,近有龟山作案,远有九峰作屏,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四周一片良田,在一片空旷的环境中十分“抢眼”,楼背依蜈蚣山,山体逶迤成峦,树木葱茏,与环境有机融合,构成了理想的生态格局,如图3-1所示。
图3-1 华安二宜楼(简喜梅摄)
被人们戏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和一座椭圆形楼组成。在南区的观景台俯瞰,土楼群在群山的环抱中就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着大地,五座土楼展现出一种质朴的自然美,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层层土墙与层层梯田遥相呼应,这样层层呼应,层层接纳,借自然之景,自然之势,使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相互渗透,不仅在外观上奇异秀丽,还在气势上以势应天地山川,给人以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感觉。
设计贯穿天地人“三才”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讲究人工融合自然气息,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的原动力是追求完整的地域价值,更多的是考虑整个区域的环境,根据环境、生活方式而进行设计,而非刻意保持一种风格,应把舒适感、亲近感融入和体现在土楼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这才是土楼先民所追求的。
永定振成楼可以说是对天地人“三才”合一观念的绝妙解说和物化。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融接,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福建土楼历史悠久,它的聚落空间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注重山水、阳光、空气、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指出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对天地万物的存在采取自然无为的态度与方式,也就是道法自然,按照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与现代生态观点是有共同语言的。楼内外优雅清静,生土墙的“可呼吸”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山坡的穿堂风使没有空调的卧室自然通风,自然光进入房间采光,青砖瓦隔热遮阳,推开窗户,苍翠欲滴的林木逐一入目,所有这些融为土楼的一部分,如图3-2所示。另一特色是天井的设计。天井坐地朝天,承日光雨露,纳气通风,体现了对“通天接地”“天地合气”的意念的追求,可见,“气”的流通对人的居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内、外、上、下的“气”循环不息,使得天、地、人融于一宅。这种通天达地的思维,是土楼先民注重与环境协调的有力证物。
图3-2 振成楼内景(简喜梅摄)(www.xing528.com)
集庆楼依山而造,也是按照八卦和九宫进行设计,集环境、方位、美学、伦理学为一体,融入“天人合一”思想。楼的顶端布有9个瞭望塔,实则是用来登高望远,防御外敌。按八卦将楼分为8个单元,每个单元对应1个卦位,8个单元之间建有防火墙。此外,排水系统发达,楼内外设有专门的排水沟,主排水道不以直线外泄。同时,根据地形和水流方向,在水流流出的村口建水口。水口是土楼群的咽喉要地,三向环山仅留一个出水口,由风水林或百年大树守护,起着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3-3 《集庆楼》(简喜梅摄)
在众多的土楼形状中,圆土楼是最为神奇和最有魅力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一郎说:“圆形土楼是母性,很像包容一切的子宫。”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以“和”为贵,“合”为尊,注重天人关系,“崇尚”和“顺应”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人类生存智慧的显著特点。由于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极深,因此在土楼建筑文化传统中,“圆”的意识尤为强烈,认为圆楼无角可以逼走“煞气”,给人带来万事和合、子孙团圆,表达了客家人和睦同心的心愿和意识,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观和自然观。
千百年来,土楼的子子孙孙繁衍昌盛,土楼以吉祥的命名,再现着“天、地、人”三方完美结合的文化缩影。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寓意旭日从东方升起,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五十楼”和“松竹楼”分别取“五风十雨皆呈瑞”“竹苍松茂”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承启楼”楼门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或寄意寓居在此兴旺发达,如“庆福楼”“福裕楼”“福侨楼”“五福楼”“振成楼”“庆成楼”“环兴楼”和“群兴楼”等,总不离“福”“成”“兴”三字,意为福宅、福地。
(三)选材与工艺体现生态平衡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土地崇拜情结。“土”,在客家人的语境中是天然、本色、原生态的意思。“土”是大地,是养育人类生命,让人类栖息的母亲。土楼,俗称“生土楼”,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就地取材,采用当地黏性较好的生土夯筑,夯筑过程中掺上细沙、石灰、木条、竹片等,再掺入红糖水、糯米饭,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为增强土墙的稳固性和坚硬性,墙脚用鹅卵石砌成,楼顶瓦盖由挖土制坯烧制而成。客家民间有:“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年松”的说法。松木和杉木历经很长年岁而不腐不烂,确保土楼的安然无恙。客家先民历来有着住宅不择耕地的习俗,因而土楼大多坐高向低,靠近山坡,有效地保护了耕地资源,提高了居住用地的利用效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永定的“集庆楼”和南靖的“和贵楼”“怀远楼”。
集庆楼建于明永乐十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永定现存圆楼中结构特殊又年代久远的一座。该楼全部由杉木材料构建,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巍然不动。其生土墙厚达2米,楼梯、房间、隔墙之间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
“和贵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共5层,高21.5米,为南靖最高土楼,每层有28个房间,共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西南北四方各有楼梯上下。据说当初选址建楼时,并未发现这是块沼泽地,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泥地里,建楼的简姓族人就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把地基打牢再从头开始夯墙,建起一座五层高的方楼。现在,该楼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建于1905—1909年的“怀远楼”外墙表面至今光滑无剥落,被誉为最精美的土楼。楼基用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3米多高,土墙的基础厚度达3米。如果站在楼外墙边把脸贴着墙向上看,可见楼基下围小,中间大,上层又逐渐缩小,呈橄榄状,据说此结构符合力学,可抗风,使楼更结实,这足可见土楼夯土配方的独特与夯筑技艺的高超。其建造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用最平常的材料筑成了高大的楼堡。这些天然材料透气性好,其土木结构较之石质来得暖和而平易,不刺激人的感官,对人类不会产生危害,不污染环境,可再回到大自然的循环当中,具有防风抗震、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环保功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来说,其原生态的用土秘方将为建造新一代绿色建筑提供宝贵启示。就地取材,土木结合,循环利用体现生态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