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10月29日,中国再次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2000年5月23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苏州共同举办了首次中国世界遗产地工作会议。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跃居世界第二,基本奠定了世界遗产大国的地位。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1982—1990年)

1.中国正式成为世界遗产大家庭成员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出邀请,期望中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并成为缔约国。1985年,北京大学侯仁之、中国科学院阳含熙、建设部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罗哲文4位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联名提交第663号提案,建议中国政府尽早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5年11月22日,经国务院提请审议,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批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为中国开展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奠定了国际法适用基础。

2.申报世界遗产实现历史性突破

1987年12月11日,第十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法国巴黎)将中国第一批6项遗产即长城明清皇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开启了中国世界遗产的申报之旅。泰山最初是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重新考察评估并于1988年被列为全球第一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可以说,中国刚刚踏上申报世界遗产的全新征途,就贡献了一个魅力非凡的东方遗产。1990年,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初步夯实遗产申报的技术基础

申报初期,中国政府确立了28项世界遗产申报预备名单。中国泰山世界遗产申报文本被评为发展中国家最出色的申报文本,黄山世界遗产申报文本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初步构建对外遗产交流合作的窗口

1988年,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签订了保护莫高窟国际合作项目,拉开了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帷幕。1990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建设部委托泰山风景名胜管理委员会在泰安联合举办了中国泰山壁画保护研讨班。

(二)发展期(1991—2000年)

1.世界遗产数量快速增长

这十年是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事业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共计20项申报项目和2项扩展项目。截至2000年,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27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0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3项,排在较早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欧洲遗产大国西班牙(36项)、意大利(34项)、法国(28项)之后。中国初步成为世界遗产大国,奠定了其在世界遗产领域的地位,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古国的遗产资源宝库和保护管理实力。1996年,庐山作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景观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实现世界遗产类型的全覆盖。

2.中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崭露头角,发挥积极作用

1991年,中国在第八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首次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1992年、1993年,中国文化遗产委员在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连续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10月29日,中国再次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

3.遗产旅游效应初步显现

除之前的旅游胜地外,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因各类媒体的高度关注、集中宣传以及投资者的蜂拥进入,很快成为新兴的国内外知名旅游地,游客接待量直线上升,形成遗产申报的示范效应。1994年,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申遗成功,游客人数增长15%。1997年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其游客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分别从5万人次、125万元增加到2000年的16.3万人次、780万元。2000年,丽江古城接待海内外游客25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3.44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丽江GDP的比重高达50%。遗产旅游效益推动遗产申报成为“申报运动”,地方政府申遗积极性高涨,开始由中央政府安排申报转向地方政府竞争性申报。

4.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得到重视

1998年5月25日,世界遗产证书、中国世界遗产标牌颁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199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研究机构——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成立。2000年5月23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苏州共同举办了首次中国世界遗产地工作会议。2000年7月5~7日,国家文物局、建设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机遇与挑战”国际会议,达成《北京共识》。2000年10月,中国第一部文物古迹保护行业规范——《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河北承德通过。

5.遗产保护人才联合培养

中国国家文物局与世界遗产中心于1992年、1994年、1995年、1997年连续举办了中国石窟遗址管理、古建筑理论、木结构保护技术和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培训班,逐步引进和推广世界遗产保护理念、手段和技术。

6.地方立法先行探索(www.xing528.com)

地方性法规有1996年的《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和《苏州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1997年的《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1998年的《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1999年的《洛阳市龙门石窟保护管理条例》和《清东陵保护管理办法》,2000年的《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地方政府规章有1990年的《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9年的《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1998年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和《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

(三)提升期(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在世界遗产申报名额限制、申报条件和保护要求日益严格的新形势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调整策略,由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并重,遗产类型不断丰富,保护理念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各项工作全面推进。

1.申遗项目连获成功

2001—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的增长数字为22项申报项目和7项扩展项目。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跃居世界第二,基本奠定了世界遗产大国的地位。2004—2017年,中国连续14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涉及文化景观、历史城区、乡土建筑、考古遗址、历史建筑群等多种类型,分布21个省(自治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5个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申遗成功实现了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促进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在类型和地域上的代表性和平衡性。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注重以国际化语言诠释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价值观审美观,使“天地之中”、西湖十景、农耕文化、土司文化等东方色彩强烈的文化元素,在长期以西方文化语境为主流的国际组织中,赢得了理解和尊重。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文化线路遗产项目。

2.法律制度不断健全

2002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中国第一部世界文化遗产单项行政法规《长城保护条例》和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部门规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实施;国家文物局颁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管理办法》。2010年,国家文物局印发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审核管理规定》。2013年,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作修订了一系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或办法。2002年,中国保护世界遗产的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和第一个单行条例《新宾满族自治县清永陵保护管理条例》颁布。2003年,《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实施,“一法管三遗产”,节约了立法成本。2011年,中国保护文化景观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内首部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规范性文件《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规则》发布。2012年,部门规章《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施行。一系列法规制度的颁布,不断推动和保障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迈向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3.保护状况稳步改善

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故宫太和殿山海关长城、布达拉宫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都江堰等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圆满竣工。根据国务院批准的《2005—2014年长城保护工程总体工作方案》,长城保护工程顺利启动。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全面铺开。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高句丽墓葬壁画等抢救修复工程取得突破。南京市投资40多亿元,完成了整治明孝陵周边环境和修缮文物工程,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北京市投资3.2亿元,修建了北京市单项投资最大的长城文物保护工程——八达岭过境路,减少了过往车辆对长城主体的破坏。2/3以上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启动了保护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澳门历史城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也在有效推进。

4.基础工作日益加强

一是资源调查方面。长城资源调查和认定工作全面完成,公布明长城全长8 851.8公里,调查认定分布在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长城遗产43 721处,历代长城总长度21 196.18公里。二是预备名录方面。2006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两次更新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深化了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遗产保护合作机制。三是人才培养方面。2004年,国家文物局在世界遗产地武夷山组织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2009年,国家文物局在武夷山召开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专家座谈会。四是宣传方面。2001年,首届中国武夷山世界遗产节举行。2002年12月30日,“神州风采——世界遗产在中国”大型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2005年12月22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人民政协报社联合举办了“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2012年,国家文物局举办了《世界遗产公约》诞生4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通过了《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无锡倡议》。

5.监测工作初具规模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初步形成了国家、省、遗产地三级监测和国家、省两级巡视的工作机制。2006年,国家文物局建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制度,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专家库,成立了专家委员会。2007年、2010年、2011年,国家文物局分别在敦煌、北京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会议。2008—2009年,国家文物局配合世界遗产中心对云南丽江古城和澳门历史城区实施了反应性监测。2011年,中国完成亚太地区世界遗产第二轮定期报告工作。莫高窟、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的遗产监测预警工作卓有成效,苏州古典园林管理动态信息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建成运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6.管理机制持续创新

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得到健全。2002年,国家文物局成立世界遗产处。2003年3月19日,中国21家世界遗产地在四川都江堰共同发起成立了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2011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加挂世界文化遗产司,世界文化遗产司是在中央部委设立的唯一负责世界遗产管理的司局级内设部门;国家文物局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加强了监测管理力量。各世界遗产地所在人民政府建立了一批遗产保护管理机构。二是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管理的协作机制。2006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2009年,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牵头,13个相关部委和8个省市人民政府组成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成立,共同协调解决大运河申遗和保护的重大问题。2012年,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组成的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共同签署了《关于保护大运河遗产的联合协定》。2012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北京举行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就2014年申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达成协议,为中国跨国申遗合作积累了实践经验。三是夯实公共财政保障条件。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十一五”期间共安排20亿元,为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利用水平提供了财政保障。“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大了国家重大遗产地保护设施专项投入。2011年,中央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达到12亿元。

7.推动发展、惠及民生作用日益凸显

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殷墟、秦始皇陵被列入国家文化局公布的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大运河南旺枢纽被列入国家文化局公布的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敦煌研究院多方面做好游客监测和服务工作,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为世界遗产旅游管理的最佳案例。二是世界文化遗产逐步成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逐步成为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增长点。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遗产旅游价值和集聚效应加速释放,各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人数呈“井喷式”攀升。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是西藏名片,平遥旅游业对平遥古城的依赖度高达90%,曲阜孔庙、孔府、孔林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收入的投入产出比超过了1∶100。2011年,平遥旅游门票收入超过1.45亿元,丽江市旅游业总收入152.22亿元。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整治工程实施及相关产业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改善了社区居住环境,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西藏布达拉宫维修高峰时期,每天上工的农牧民达3 000人;罗布林卡达1 000人。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带动承德市相关产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万个;皖南农民年纯收入75%以上来自古村落旅游业。

8.国际合作走向深入

一是中国与世界遗产国际组织的合作更趋密切。2004年6月,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江苏苏州召开,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致辞,发表了倡导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的《苏州宣言》,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2004年8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郭旃分别于2005年、2008年、2011年连续三届当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在陕西西安举行,通过了保护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环境的《西安宣言》。2007年10月,中国再次成功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2011年9月19—20日,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国际研讨会在江苏苏州召开。2012年10月28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顾问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201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当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执行委员。二是国家文物局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研讨会,阐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申报项目的突出普遍价值,形成了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和彩画保护的《北京档》《北京备忘录》和《世界遗产地可持续性旅游发展准则》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档,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治理合作继续推进。莫高窟、龙门石窟、北京故宫等科研机构,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等国际遗产保护机构开展壁画保护、防风治沙、规划编制、遗产监测等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资金和技术力量,提高中国遗产保护管理水平。2006年10月20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成立。2008年7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挂牌成立,下设北京、上海和苏州分中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2011年3月,国家文物局与国际文物保护和修复研究中心在江苏苏州共同举办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与管理培训班。2011年7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在北京成立。四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援助项目。中国政府顺利完成第一项大型文化遗产援外工程——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修复工程,并启动实施柬埔寨吴哥古迹二期茶胶寺保护修复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