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涂允成在美国学成归国后,曾在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任教一年,1936年受聘武汉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教授,那一年,他33岁,从此在武汉大学执教十年。这是他一生中从事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时期。
武汉大学是当时华中的最高学府,设有文、法、理、工四院。院下设系,工学院下设土木、电机、机械等系。他在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任教,教授水力学、水力实验、河工学、灌溉工程、水力工程、高等水力学、水利工程设计等课程,当时工学院教授水利的,仅他一人。
涂允成教授在武大一向以教学严谨认真而著称。他上课时教室内清静无声,同学们聚精会神听讲,下课后同学有疑难问题,他都不辞烦劳,一定要讲清讲透,使同学理解贯通,方才罢休。作为教师,他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严肃对待学生,讲课提纲挈领,先易后难,既传授知识,又讲清方法。师生之间既严谨认真,又融洽无间,赢得了同学们的敬爱。
在工学院执教期间,除本科生教学外他还悉心培养研究生,武大工科研究所成立后,下设土木工程部,招收第一届研究生两人(方宗岱,邓先仁),入工科研究所土木工程学部水利工程门学习。两年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严格地规定了必修的课程。水利工程门研究生课程为:第一年上半学期由专业课和公共课组成,包括高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Ⅰ)、德文或法文、高等数学四门课程,下半学期全部是专业课,包括防洪工程、水力发电、水利工程设计(Ⅱ)三门课程。第二年主要进行专题论文研究,课程相对减少。第二年上半学期须学习近代水利工程研究和水利工程设计(Ⅲ)两门课程,下半学期须学习水跃及回水(Hydraulic Iump and Back Wear Curves)和水利工程设计(Ⅳ)两门课程。除了上述必修的课程外,还可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及补修本科的课程。
在工学院执教期间,武汉大学与湖北省江汉工程局达成协议,在工学院设立华中水工试验所。华中水工试验所在工学院的南面,背靠珞珈山北坡,1936年4月建成,建筑面积2 197平方米,工程造价9.8万元,由湖北省政府与国立武汉大学合建,上海六合公司中标承建。整个建筑采用琉璃瓦歇山顶,绿顶花檐的中国特色,屋内用弧型钢梁作屋架,地面设有环形水道。这一科研基地,竣工两年后就沦为侵华日军的马厩,抗战胜利后才又恢复水利实验和研究。湖北省政府还设置水利讲座,每年补助经费12 000元。
在工学院执教期间,他为水工实验室购置了有相当水平和数量的实验水压力、水阻力的设备,供同学实习之用,由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管理其事。就是在武大因战乱迁到乐山后,水工实验室仍能开出实验。他出的水力学习题,要求同学们掌握运用水力学的原理,方能计算解答。每届测试,同学们都互相告诫,对涂先生的课要加劲复习,力争好成绩,不要落在水平线下。这些都为培养高级工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武大的教学作风和教学质量有口皆碑。
涂允成教授教学认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在学校开设水力实验课外,1937年还亲自带领同学到武昌汉阳门的长江江面测量水流速度。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用大张坐标纸绘出江水速度分布曲线,绘出的曲线呈“)”形,靠近江面和江底的流速较慢,中间速度最大。
1937年,涂允成教授曾邀请水力学专家张含英来武大讲演,会场设在工学院学术厅内。涂先生曾经师从张含英先生。张先生在讲演时谈自己对“不到黄河心不死”一语的理解,他说:“黄河两岸居民久受黄河水灾之苦,而不能享受其利,生活困苦,多数人家徒四壁。到黄河边的人见此景象莫不心凉。”他又说:“必须把黄河治好,让人民享受其利,生活富裕起来,这样心才能不死。”听讲者无不为之动容。几十年后,张先生当年变水患为水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1937年“七七事变”后,爆发全面抗战。一年之间,形势急转直下,大片国土沦陷。抗战时期武大成立了武汉大学防护团,由赵师梅教授任团长,涂允成是防护团的干事之一,还有普施泽、蒋思道、李国鼎、高尚荫、熊国藻、丁景香、缪恩钊等任干事。防护团的主要责任是组织师生学习防空知识和演习,购置器材,修建防空设施等,早期的武大防空工事就是这样起步的。(www.xing528.com)
武汉沦陷前夕,1938年,武大决定举校从武昌珞珈山迁往四川乐山。涂允成先生作为当时武大最年轻的教授,最先参与组织了这一次武大全校向大后方的大搬迁,他自己则是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1938年3月,作为迁校先行小组成员,他曾先期到乐山,为武大迁校选址做好安排。武大举校西迁,是一项系统工程。武大其时已有相当的规模,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偌大的学校要从一个大城市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偏远小县城,其工作的浩繁和艰辛,其间所遇到的困难和周折,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武大决定,除了四年级暂不搬迁,留在原址上课外,其他班次一律迁往四川乐山。每个系留下两名教授给留校学生上课。土木系留下的是涂允成教授和俞忽教授。他们1939年才随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教职员工到了乐山。
因为有组织迁校的那段经历,涂允成教授参加了校务委员会工作。涂允成教授曾于1941年兼任武大总务长一年。他是乐山时期担任武大“三长”的十位教授之一。当时校部设在文庙,校办公室及文、法学院设在那里,工学院则在高西门外的原三育学校旧址内,他每周除了几次到工学院上课外,还要到校办公室去一两次,处理一些重要事务。
1937年下半年开始,武大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开展学术演讲活动,在乐山县立民众教育馆的中山纪念堂讲演,每两周周六下午4:00~5:00点轮流讲演。1939年1月28日,武大开始兼办社会教育,有学术讲演、学术展览会、民众法律顾问。学术演讲的第一讲,便是由涂允成教授主讲,讲题为《抗战期中水电工程的重要性》。1939年下半年,应四川省地方行政干部第五区训练班之约,校长王星拱、四位学院院长和四位教授演讲,涂允成教授演讲的题目为《中国灌溉工程》。
1939年上半年,校务委员会公推学术展览会筹备委员,学校展览会定于1939年1月2~3日两天举行,推选高尚荫、马师亮、陈季丹、涂允成、严顺章、余炽昌、吴学义、袁昌英、张之品、蒋湘青十位先生为筹备委员,由涂允成召集。后分五组同时在五处展出,以普及科学知识。
1939年,涂允成教授还在武大校务委员会设立的多个委员会兼职,任仪器委员会委员,群育委员会委员,团体生活指导委员会委员,学生贷金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期间物价增长,生活艰难,1941年,武大教授会推举涂允成、蒋思道二代表赴重庆,请求教育部重视武大教职员的生活问题,设法予以解决,却没有什么结果。
涂允成教授除了讲学之外,业余还喜欢文史书画,广交朋友。除与工学院长邵逸周教授、余炽昌教授(唐山交大同学)、赵师梅教授等过从甚密外,他与文学院的刘博平教授、理学院的萧君绛教授等也相往来。萧先生是数学系教授,业余钻研中医,收集、阅读古近代中医典籍,还善切脉,师生中有患小毛病的,经他诊治,其效如神。涂先生的广为交友,善结人缘,为日后在艰苦的抗战时期在乐山创办武大附中,打下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