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是镶嵌在长江上的一颗明珠,从古至今,无数人赞叹它,无数人吟咏它,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和千古绝唱。
“八百里洞庭”是人们形容洞庭湖的浩瀚博大。今非昔比,今天洞庭湖虽然仍然有迷人的风貌,可湖水的面积却在渐渐缩小,“洞庭天下水”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了。
洞庭湖位于湖南和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湖的北面是湖北省,南面是湖南省。洞庭湖的中间有一座青翠碧绿的小山,名叫洞庭山,洞庭湖因此而得名。
历史上,洞庭湖曾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但是这个桂冠却早已让给了鄱阳湖。如今的洞庭湖,在江湖泥沙的淤积下,正在不断地缩小。
据考察,洞庭湖在明末清初时达到极盛,周长达22.5千米,面积约有6200平方千米。当时,这里的水域是个江湖难分的地方,人称“云梦泽”。
随着上游四条江水河流每年带来2亿多吨泥沙的不断淤积,湖区面积日益缩小,而且缩小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今,湖面已被分割成东洞庭、南洞庭和西洞庭三大部分和众多的小湖泊。现在的洞庭湖,从1949至1977年的28年中,平均每年缩小5702公顷。有资料说,现在的洞庭湖面积是2700平方千米。而利用陆地卫星实拍的照片计算,洞庭湖水面仅为2180平方千米。
20世纪70年代末的枯水期,其水面仅有1070平方千米。这样算来,洞庭湖就连我国最大淡水湖的第二把交椅也坐不上了。
然而,湖水退去之后,裸露出来的是一片肥田沃土。由于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所以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气温适中,水源充足,光照长,无霜期长,从而使湖区内的十多个县(市、区)成为著名的粮棉生产基地。(www.xing528.com)
古老的洞庭湖虽然从面积的大小上难以与过去相比,但是20千米洞庭鱼米乡依旧久负盛名。湖中的鱼类多达130多种。古老珍贵的中华鲟,是洞庭鱼王,它们依然来到湖中觅食越冬。每到盛夏,整个湖区满眼碧波,四处荷花,稻浪飘香,蛙声阵阵。秋季,田里一片金黄,湖上渔帆点点,到处是人们的欢笑,到处是丰收的歌声。
在洞庭湖的东北角,有一个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 —岳阳楼。
据说,早在三国时期,这里曾是吴国鲁肃演练水军的阅兵台,岸边的山丘正好用于指挥阅兵。后来便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到了唐朝,将其扩建为楼阁,并命名为“岳阳楼”。时至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今岳阳),重修岳阳楼,并致书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请他作《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传说中的娥皇和女英
范仲淹不仅将岳阳楼与洞庭湖的景色描写得淋漓尽致,而且还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广袤的洞庭湖,有一个露出在湖面上的小岛,名叫君山,又称湘山或洞庭山。君山由大小72座山峰组成,是洞庭湖上的胜景之一。相传在4000多年前,舜帝带领娥皇、女英两位妃子来到君山,把二人留在这里,自己继续前去南巡。不料未等返回,便病死于苍梧。两位妃子闻讯后悲痛欲绝,因身在异乡,无处凭吊,便在湖岛的竹林边扶竹南望,泪如雨下,点点泪珠洒在青翠的竹枝上,呈现出斑斑点点,成为如今还生长在君山岛上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位妃子因过于悲伤死于岛上。所以在君山岛的东麓有二妃墓,上有一副挽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洞庭湖,一个美丽而传奇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