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讨论各式各样的木结构建筑外,我们还会讨论纯粹的装饰结构,因为它们也是中国建筑的典型结构。门面、门廊和勾栏等是建筑的内部结构,牌楼、牌坊等则是独立式的纪念碑。其中牌楼是最有趣的,中国各地都有修建。牌楼有木牌楼和石牌楼,石牌楼显然是从木牌楼发展而来的。牌楼一般由皇帝或地方长官下令建造,是用于表彰、纪念的纪念碑,通常竖立在陵墓、寺庙、宫苑和重要街道的前面。有些牌楼只是为了表明此地因为宗教或历史事件而闻名,但大部分牌楼是为了表彰或纪念逝者高尚的品德或广博的学识。其中,最常见的牌楼是为了纪念因丈夫逝去而自杀殉葬的妻子或表彰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获得特殊荣誉的文人。牌楼的名字源于坊梁上牌匾的题字,因而牌楼就被翻译成“有题字匾额的大楼”。[14]
牌楼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最初,它们可能就是简单的木门,匾额上写着授予的荣誉。后来牌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木门上添加了立柱和入口。大部分牌楼是三间四柱,也有一些较大的是五间六柱。牌楼会有两三层,这主要取决于是三间还是五间。从建筑的角度来看,牌楼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冲天式”,间柱高出楼顶(参见图37A、B);另一种是“不出头式”,间柱上方还有横梁和楼顶(图38A、B)。这两种牌楼的檐下都有斗栱,但本质上,牌楼的楼顶与宝塔等类似建筑更为接近,而非那些有放射状柱子和横梁的普通门楼。木结构牌楼侧撑的立柱一般用强有力的支柱支撑,支柱下还有石基座。石结构牌楼的支撑物则换成了较低的雕塑侧撑,令人想起倒转的托臂。牌楼的装饰主要集中在上部、横梁、匾额和楼顶。木牌楼上经常有雕刻装饰,通常用蓝色、绿色、白色和金色绘制,门柱的底色通常是红色。石牌楼则常用有透孔的浮雕装饰,还经常会有一些小狮子,它们或坐在中间,或坐在最高门柱的顶端。御赐牌楼通常为汉白玉材质,立柱顶端经常有翼形云板,上面刻有云纹,这种样式因故宫前的华表而闻名。人们对华表上的“图腾”有多种解读,其中一种就与皇家的功德和荣誉有关。而围绕柱体的盘龙好像从云中降下,这种造型也证明了它与皇家有关(图40B)。因此,在造型上,皇陵和祭坛前最出色的大理石牌楼很像两座支撑横梁的华表,柱身虽没有龙形环绕,但已经不是用来纪念或授予荣誉的门楼,而是“荣誉和德行的标志”。这类牌楼在北京所有的露天祭坛,以及清西陵、清东陵中都有,并且数量极多。它们的装饰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当它们两三个成一排接连排列时,装饰效果就会更加出色。但是,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它们没有楼顶、没有斗栱、没有装饰的匾额,只有一条孔道,因此不如其他牌楼有意义。
最雄伟的牌楼是有飞檐的木牌楼。在西安,出色的木牌楼一般位于佛教寺庙、清真寺和官府的入口处。牌楼至少有六层,楼顶巍峨,在立柱和雕刻横梁上延伸成帐篷形,下由斗栱支撑,排列紧密。这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牌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某些建筑物的正面外观和(去掉角柱的)宝塔。这种类型的牌楼也有石结构的,在山东潍县[15]就有几座(图40A),牌楼的立柱、横梁、楼顶和斗栱都是仿木结构,用石头建造的。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缺少实例,没有更好的证据能够证明最初的牌楼既有木结构,又有石结构。
与牌楼关系较为紧密的是装饰门面或门楼,它们曾经是城市商业街道上最吸引人的特色建筑,后来逐渐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砖石、水泥建筑。不过北京城的门面和门楼却是个例外。那里的门面通常会有各式各样的造型和装饰,最常见的门面造型是两三根立柱上有一系列装饰横梁,小型鞍形屋顶像是张开的翅膀盖在门面上方(图40C)。横梁上的很多方板会带有浮雕画,有时也会有透雕,这些装饰部分经常通过鎏金或彩绘来加强表现力,所以它们的装饰效果最为精美。另一种门面没有高高的立柱,而是在屋檐线上修建高高的透雕勾栏。这两种类型的门面都有尾端为龙头的横梁,它们从屋檐处延伸出来,上面悬挂着装饰精美的招幌,以表明商铺内所售的商品(图41A)。屋檐下还有特殊的黑底金字招牌,下面还有雕刻的垂帷,作为门面的帷幕。
各地的门面装饰各不相同。总体来看,南方比北方门面的雕刻更加丰富多样,北方的更加严肃,结构也比南方的严谨。有时,这些雕刻的横饰带和垂帷也会出现在衙门和庙宇的门口,尤其是在木雕艺术发达的山西。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寺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41B),支撑寺门的立柱和顶梁上有较大的垂帷装饰,以透雕雕刻着花型图案,代替了横梁下的雀替。门楼正面的走廊与后面的建筑有明显不同的装饰效果。比较常见的是,走廊的横梁和角背上的彩色装饰丰富而集中。紫禁城大门上的彩色装饰也丰富多样,并延伸到了方格天花板上,这通过太和门的图片便可以看出来(图42)。
根据《营造法式》绘制的门楼
总的来说,这些殿门、寺门虽然与主要建筑有一定的距离,但毫无疑问,它们是中国建筑中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可以说,门面以及庭院、花园、楼台、长廊和亭子是中国建筑乐章的前奏曲。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与欧洲宫殿中的门廊和长长的楼梯具有相同的作用。门楼的特征强调了中国建筑的根本趋势:建筑要向外延伸得更长,而不是本身立得更高。它们还强调了庭院的“内部特征”——尤其是在夏季时,草席制作的凉棚遮盖了庭院——这里同房屋一样,都是居住之所。从建筑的角度考虑,门楼与大部分建筑一样,属于同一种类型,如大殿呈矩形,上有鞍形屋顶,但门前是开放式的,有时门前会有两层圆柱,后面有一个或三个大门。北京礼王府的门楼就是很好的例子(图43A、B),据说它始建于明朝。这座古典建筑保存得极好,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未上色的木柱、横梁、墙板和楼顶结构。虽然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使用斗栱),但每个部分都很牢固,整体结构极为坚固厚重。将它们组合起来的木工手艺着实令人钦佩。
在小院落中,门楼没有游廊,只有两根立柱支撑楼顶,它的重要性自然有所下降。门楼后一般还有些空间,那就是门房旁边的开放式休息区,从这里可以通过第二道小门——小门是进入主殿前要经过的门,一般与大门不在一条直线上。在中国建筑中,从大门至主殿的路基本上都不是直线,必须绕过“影壁”——根据空间大小建在两道门中间的一道短墙——才能进入主殿。影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住宅,防止直来直去的孤魂野鬼进入。影壁一般在陶土上饰有浮雕。在比较重要的建筑中,影壁也是上釉、多彩的,是整个庭院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名的大型影壁,那里原本有一座庙宇,后来庙被烧毁,仅剩九龙壁。九龙壁上有绿、黄、蓝、紫红色的琉璃砖,它们的色彩和活泼的装饰风格赋予了影壁无与伦比的装饰效果。普通的影壁较小,造型比较简单,但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当它们意外地出现在眼前、挡住前路的时候。
除了牌楼、门楼外,在中国建筑的装饰布局中,勾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最吸引西方艺术家的中国建筑元素之一。一般来说,勾栏是用于连接建筑与庭院景观和露台的,它不仅是建筑的外部结构,还是建筑的分隔元素,可以凸显建筑布局的别致与自然之美,一定程度上与藤蔓的作用相同。根据材质,勾栏可以分为两种,即石勾栏和木勾栏。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砖砌勾栏,不过,砖砌勾栏论气势,不如石勾栏;论轻盈优雅,不及木勾栏。
在汉朝或更早的时期,石勾栏就已经出现了。石勾栏有方形望柱和雕刻的柱头装饰,望柱之间是带有装饰的栏板。勾栏下部一般是连续排列的装饰栏板,上部则是望柱,由地霞或其他造型丰富的短柱支撑。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宋朝李公麟的画作中可以看到这种勾栏。画中建筑的宫殿与亭子都修建在基座上,与后来无数宫殿和花园一样。一些较为重要的建筑中的勾栏一般为汉白玉材质,样式丰富多样。但勾栏丰富的样式并非表现在构造材质上,而是表现在栏板、地霞、望柱头的装饰处理上。在太庙和皇宫中,勾栏的组成部分富丽堂皇,支撑望柱的地霞雕有祥云纹,望柱头饰有龙凤腾云(图44A)。这些勾栏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即下部台基地霞处有突出的龙头。由于造型设计细致协调,宽大的装饰栏板将望柱分开,台基也具有了建筑意义上的重要性(图44B)。台基点缀着上方雕刻丰富的勾栏,好像这就是建筑的第一层,宫殿由此拔地而起。白色的台基表面上,层层叠叠的凹槽和突起产生了强烈的光影效果,与映衬在蓝天之下的金色屋顶形成了非常华丽的色彩对比。(www.xing528.com)
在16—18世纪的其他建筑中,石勾栏的造型更加简洁,栏板更加厚重结实,排列更加紧密,但装饰却变得更少,虽然望柱下的开口变得非常小,但望柱的造型更加突出,尤其是望柱头繁复的雕刻装饰,这是中国勾栏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总的来说,望柱头呈圆形,顶端是圆锥形、蕾形或花形,也有一些望柱头是人形、狮形。在许多通往寺庙的石桥和道路上,狮形望柱头的造型很常见。这种类型的勾栏会在之后介绍桥梁时配上插图,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两处特别出色的有狮形望柱头的勾栏:一个是紫禁城武英殿前的一座桥,另一个是河南关帝庙前的道路(图45A、B)。
雕刻的勾栏高出水面时,碧波微漾,勾栏与满池荷花组成了非常优美的装饰效果。如此美景在北京中海就能看到。在颐和园,长达数里的勾栏倒映在水中,装饰效果倍增。为增强装饰效果,石勾栏还会与开放式游廊的轻质木勾栏相结合,木勾栏一般作为石勾栏顶部与底部以及厚重的圆望柱之间的连接装饰(图46A)。
这些木勾栏通常分为几个等份,无限重复同样的装饰造型。当然它们也会有许多变化和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格栅结构,小矩形组成大矩形,横向排列的两组小矩形又把栏板分为几个等份。(图46B)有些组合中还会出现弯曲的造型或圆形设计。同门窗结构一样,这种垂直线的格栅结构在勾栏中必不可少。若技艺发展成熟,格栅结构装饰会有迷宫般的装饰效果,称得上它最完美的形态(图47A、B)。这种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横向和纵向矩形重复的节奏。足够复杂的对称规则排列,就能避免产生单调之感。
在门窗中,格栅结构的装饰就是白色窗纸,这是中国次要的住宅和宫殿中最突出的装饰特征。格栅装饰突出了结构特有的别致、优雅、脆弱,对称结构同时服从于整体的结构布局。门的下部一般会有裙板,裙板有时有装饰,有时没有。门的最上方偶尔还会出现透雕的垂饰,这样的门在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就有。不过,在上华严寺,上方悬挂匾额、题有殿名的门更为常见(图48A)。
根据《营造法式》绘制的门板
在明清时期较大的宫殿中,门有四扇,边框牢固,有青铜装饰。门下方的裙板为红底金纹,装饰有棕叶纹;上部是格心,通常有斜纹、星形与圆形组合的纹样(图48B)。在紫禁城太和殿和其他举行典礼的大殿殿门上,椭圆形的涡卷纹取代了常见的棕叶纹装饰,中间还有高浮雕的盘龙装饰。这种装饰非常华丽,装饰效果极佳,加入的金色使得浮雕效果更为光彩夺目(图49)。早在唐朝或宋朝时,门上的这种装饰就已经出现了,只是不同时期龙形会有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格栅结构与宋朝建筑专著《营造法式》中绘制的一样。
若要对古代的门进行全面研究,那些厚重的双开木门也需特别注意。它们一般是中国北方的城门或殿门,门上会安装数排门钉。本书关于门楼的插图中就有造型出色的大门,如北京礼王府的正门(图43B)。这些大门造型巨大,结构原始,以石门枕为转轴。大门的装饰有时会让大门显得相当肃穆,如红漆木门上的青铜部件和门钹上的狮面衔环造型的装饰,就给人一种威严肃穆之感。同中国建筑的其他许多元素一样,它们也有悠久的历史,不禁让我们想起中世纪欧洲宫殿的大门。
砖砌勾栏是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手段。为了形成几排整齐的空格,砖块摆放时在空格位置依次留出空当,其他位置则用砖填满。由于砖块的长度大于空格的长度,砖墙有时会产生与编织物相同的光影效果。沿着楼梯或围绕花园露台修建砖砌勾栏时,砖墙的装饰变化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砖墙上可能会有不同的镂空图案,比如方形或十字形,这些图案有时还会与附近门窗上更大的装饰设计结合起来。山东济宁孔庙花园的砖墙就非常典型,砖墙上开了一个大大的圆形门洞,两边的镂空装饰则采用十字形组合图案(图50A)。
门窗的装饰是最无法预料的,好像会出现无数种别出心裁的造型,甚至会让人觉得是偶然迸发出的灵感。但事实上,它们明明就是将圆弧形、壶形、叶形或植物造型进行综合考虑的精心设计。许多门窗结构和装饰设计完全不从建筑结构出发,而是从图像角度出发,表现出了与欧洲盛行的建筑观念截然不同的取向(图50B,图51A、B、C)。设计者不把房屋当作建筑结构,而是将它们看作美丽花园的一部分来对待。花园中的假山、池塘、藤蔓等塑造并支撑了这些建筑,使房屋看起来像是隐藏在草木和池塘之中。在这里,房屋周围的环境变得尤为重要,建筑本身反而不那么突出了。设计者对自然之美有着深入透彻的感知,就连建造自己的房子时也是一样,他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建筑师,而是画家、装潢艺术家。对我们来说,弯曲上翘的房檐、颜色鲜艳的角背和立柱、极具装饰性的勾栏以及格栅门窗等中国建筑布局中的这些有效元素实在是太具异域风情、太陌生了,它们促成的艺术效果独立于建筑构造意义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