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提到,中国建筑屋顶的特点之所以比较显著,是因为建筑的入口不在侧面的山墙,而在面朝南面的中门。这样不仅可以展现出建筑前面开阔的柱廊,还可以展现宽大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设计和分布规律决定了人们只能从房屋的正前方欣赏整个建筑。高高的屋顶加上宽大的出檐,其幽深的曲线轮廓令人印象深刻(图16A、B)。不管这种奇特的屋顶形状来源于哪里,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屋顶结构带来的装饰性效果让人满意,人们就会刻意将它发扬起来,甚至将建筑本身的主体结构遮挡起来也没关系。出檐越大,屋檐下形成的阴影就越深,就越能轻松遮住建筑的支撑结构。为了抵消出檐过大带来的压抑效果,屋顶两边会高高翘起,突出其轮廓曲线的起伏。屋顶结构完全发展成熟后,明显不再是建筑承重结构的一部分。与其说屋顶像一个盖子,不如说像一顶皇冠。房顶屋角和屋脊的瓦片,具有丰富的动物意象,更加突出了屋顶的装饰性效果。
在中国南方,屋顶的这一奇特形式发展得最为完善,而且这一形式的屋顶与南方的实际状况和气候条件相适应,所以,在这一点上南方比北方具有更深厚的传统。据说原始时期的南方,茅草屋的屋顶就是远远伸出房子之外,这种房子在今天的印尼还能见到。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对此都比较陌生,因为北方的原始房屋是用黄土建成的,直到南北之间开始建立联系之后,北方才出现宽大的屋顶。这种屋顶一般都运用在皇家宫殿和大型寺庙上,用以彰显建筑的雄伟高大。北方的普通民居和商铺则很少用具有出檐且极具装饰性的屋顶。
《营造法式》中房屋的建筑构架
为了清晰地表现南北方屋顶形状的明显不同,下文我们举例说明。从北京和西安的街景可以看出,北方房屋的山墙很低,屋顶两面的坡顶属于直坡。出檐仅仅能够遮盖正面的小型柱廊,没有弯曲,也没有复杂的斗栱。皇家宫殿和大型寺庙的屋檐弯曲度则很高,并由许多斗栱支撑,远远伸出建筑之外形成大片出檐,只是屋角不再向上翘起。与北方街景不同的是,南方苏杭地区寺庙的屋顶不仅非常宽大、装饰华丽,而且屋角的弯曲特别明显,顶端像一个高高耸起的牛角(图17A、B)。这种“飞檐”最好看的应属那些小亭子,就像展在空中的翅膀(图18A、B)。屋顶的曲线发展更明显的要数泉州的寺庙(泉州老港在马可·波罗时期被称为“人间天堂”)。该地的寺庙不仅有两面屋檐和屋角,就连主屋的脊线也是弯曲的,整个屋顶形成一系列颇有节奏的曲线(图19A、B)。当然地方性建筑之间还有很多不同,以上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国南北方屋顶的不同风格。
悬出在外的屋檐是何时引入中原及北方的,至今我们无法得知。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出土的汉朝泥塑建筑和石头浮雕,我们发现当时的建筑屋顶还是直坡的;而到了唐朝,屋顶的曲线就发展得很完善了。而且,人们越想突出建筑的艺术感,屋顶的设计就越弯曲,屋顶两面和屋脊放置的意象艺术品和其他装饰性瓦片也就越多。(www.xing528.com)
装饰性瓦片在影响建筑屋顶的外观方面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形成的图案叫作“夔龙图”(怪物和龙的组合)。夔龙图包含所有的珍禽异兽,造型都比较袖珍(图20)。它们在屋顶两侧的屋脊各成一排,最后一个以龙的鼻子收尾。正脊的两端各有一个既像龙又像鱼的袖珍装饰,叫作“鸱吻”,相传它可以用来辟除火灾。屋顶的瓦片凹凸错落,可以产生很好的光影效果,构成屋顶最重要的装饰。一般民居屋顶的瓦片由稍加烘烤的黏土制成,表面是灰色的;而大型建筑的瓦片则色彩鲜艳,闪闪发光。瓦片颜色的使用规制在各个朝代均有所不同。所有与清朝皇帝有关的皇家寺庙和宫殿,其瓦片都是金光闪闪的黄瓦;孔庙以及皇室后代和其他贵族,房屋瓦片用蓝瓦;许多公共建筑则用绿瓦。
不论建筑外观还是内景,中国人都特别喜欢用华丽的颜色装点。任何黑白两色的建筑都不足以将建筑的鲜艳和喜庆表达出来。柱子和内墙一直都是暖色调的朱红色,经过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美丽。屋檐处的大梁和斗栱约定俗成使用蓝绿鲜花图案装饰,偶尔会加点白色突出效果(图15)。大殿的门板则用金丝勾勒装饰图案。在大型宫殿、寺庙的红漆大柱上可以看到金色的云龙设计。乾隆时期,建筑色彩的装饰达到了顶峰,不仅牌楼和亭子,就连整个宫殿都用金光闪闪、颜色鲜亮的琉璃瓦覆盖。
大型建筑的主屋顶都是用一系列横梁一级一级堆叠起来,最后支撑着桁条。小型建筑中所有横梁都用柱子直接支撑,随着柱子逐渐增高,最主要的横梁位于房屋的主屋脊;但更普遍的是,只有最低处的房梁才直接由柱子支撑,上层的横梁则架在间接的结构上,像是枕着垫子,或者架在竖直的撑杆上(图22)。各级房梁直接位于桁条下方,紧密相扣,这样上方的椽子可以拼接成曲线形状,整个屋顶也可以形成一种凹面。要做成向上翘起的飞檐曲线,需要多根弯曲或者拼接成的椽子。支撑飞檐的斗栱结构在早期建筑中就存在,正如前面提到的,柱子顶部会散开一个起支架作用的三角斗栱。除了斗栱,飞檐处的椽子也是双椽结构(图21)。双椽结构由一系列垂直的部件作支撑,上椽比下椽伸出得更远,这样就可以让屋顶有所提升,屋檐高高向上悬。到了后来,这种结构被舍弃掉,通过延长横撑的长度,使用多个层级的斗栱,构成装饰华丽的檐口。这样,屋顶的飞檐便由延伸出来的梁子支撑,其他结构逐渐演化为纯装饰性的结构。再后来,梁子的一端也出现了装饰华丽的彩绘,我们见到的18—19世纪的很多建筑都是这种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