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在驱动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实践

内在驱动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实践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各方或各行为主体以不同角色参与敢壮山歌圩的实在运作与各项活动,进而对其进行重构的行为,均具有其各自的原动力和动机。再次,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其参与敢壮山歌圩重构的行为,也是以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在歌圩中的对歌已经丧失了求爱择偶等实用功能的今天,驱使那些中老年歌手每年歌圩必如约而至,汇集于敢壮山,其主要动力就是藏于其内心的这种本原的族群文化情感。

内在驱动力: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实践

有关各方或各行为主体以不同角色参与敢壮山歌圩的实在运作与各项活动,进而对其进行重构的行为,均具有其各自的原动力和动机。利益与情感是其两种不同的动力源。其中,又以理性的利益诉求为主动因。

1.利益

作为具有理性选择能力的行为主体,对敢壮山歌圩进行重构的各参与力量和不同个体主要是出于经济政治等方面利益的考虑,受其驱动而参与了对敢壮山歌圩进行重构的文化实践。

首先,就地方政府官员而言,其对敢壮山歌圩的重构与开发行为,主要是出于发展当地旅游业和经济的现实需要,进而使其表现为一项地方政绩,以获取晋升的政治资本和砝码。历年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均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的,而经济增长同时亦是政府官员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其次,对于赞助商或企业来说,由于其以盈利为天然的目的,参与重构敢壮山歌圩的相关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赞助,各赞助企业获得了相应的广告宣传权利和良好口碑,为本企业做了广告,扩大了知名度,从长远来看,这将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口碑声誉和经济收益。

再次,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其参与敢壮山歌圩重构的行为,也是以利益为内在驱动力的。当初,在敢壮山被“发现”的初始阶段,不少报纸和网站为了吸引眼球,促进销量和点击率,在报道中频频使用“壮族始祖”“布洛陀遗址”以及“壮族的根就在那贯山”等武断措词。客观上,这类报道迅速吸引了有关官员的注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敢壮山歌圩转型的作用。但是,登载这些新闻的初始媒体以及大量的转载媒体,在尚未经过严谨学术论证的情况下,妄作结论,盲目跟风,把个别文人的激情之语当作最终的结论,做出夸张或不实报道,主要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为抢占市场先机,赢取报刊销量和网络点击率而做出的理性但却草率的举动。

复次,对于专家学者来说,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敢壮山歌圩重构的相关活动,主要是从族群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参与敢壮山和布洛陀文化遗址认定工作的专家中,以本土壮族学者为主,其参与敢壮山歌圩的重构和对布洛陀文化的建构与彰显,实际上是因受一种族群文化自觉意识的感召,为本族群的生存空间和社会地位博取相应的资本和权益,此当为其行为主因。

最后,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作为敢壮山歌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参与不同活动的行为也主要是出于不同目的和自我利益考虑的一种自觉反应。文化旅游节期间,民众来此烧香、祭拜,以祈求已神话化了的“祖公”布洛陀等神灵保佑自己幸福平安,是一种功利行为;报名参加山歌赛、斗牛、舞狮子等各项文体活动的普通民众或专业团体,除开爱好等因素以外,主要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和现金奖励为主要动力;而作为各文体活动的观众或凑热闹的民众,则以获得自我娱乐和消遣等精神上的愉悦和益处为目的;至于经营冷饮、米粉、小吃及机动车保管等生意的当地民众来说,其对经济利益的考虑则是不言而喻的了。(www.xing528.com)

2.情感

除了理性的利益诉求外,源自人内心的感性因素即能动者的情感诉求是敢壮山歌圩重构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另一种原动力,主要表现为对本族群及其文化的一种自觉意识与根基性情感。

首先,作为族群“文化自觉的先行者[13],本土的壮族知识精英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为了本族群的生存与地位的彰显,对布洛陀与敢壮山进行了“认证”,将布洛陀从神话传说中的“祖公”经由“壮族人文始祖”最终定位为“珠江流域原有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敢壮山则被认定为布洛陀文化圣山。有学者指出,这一结论和定位“更多的是民族认同而非科学的严谨的论证”[14]。无论是与非,众壮族专家学者的行为更多的是源于内心的族群情感驱使这一点,应该毋庸置疑。作为每年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内容,其间都会举行一次学术座谈会或研讨会,参会代表以壮学专家学者为主。在2010年的座谈会上,有知名壮族学者在发言中倡议,将敢壮山歌圩举行的传统节期定为整个壮族的法定假日,并将为此采取下一步行动。可见,壮族知识精英的族群情感将为敢壮山歌圩的转型与重构继续提供动力。

其次,当地政府官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为壮族官员,他们对敢壮山歌圩的重构除了对经济增长和政绩等工具利益的考虑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内心族群情感的驱使。在当地壮族官员的口中,布洛陀已被认为是其“祖公”或“祖先”,他们为终于知道了自己“祖先”及其创造的伟业而感到骄傲。他们反映,敢壮山歌圩所在的传统节期(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或农历三月初三就应被确定和推广为整个壮族的节日,而地方政府官员的介入以促使敢壮山歌圩这一传统民俗节日越办越隆重则是其普遍心愿。包括将“春晓岩”这一纯汉语名称改为“敢壮山”这一具有鲜明壮文化色彩名字的行为,也是由以壮族官员为主的当地政府官员决策和实施的官方行为,体现了其族群情感与文化自觉意识。

再次,就有关的企业家来说,除了现实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外,内心的族群情感也会在一定的时空区间中存在和表现出来。尤其是当这种情感的表达与企业的长远利益并行不悖的时候。据报告人介绍,2010年,广西天运时行壮学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就曾为敢壮山麓的朝拜房建设和布洛陀祭祀典礼赞助60多万元,但在旅游节期间一个字的广告也没有打,仅旨在为族群做一点事。

最后,对于当地普通壮族民众来说,他们对本族群和本地域传衍的歌圩文化,具有一种本原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在歌圩中的对歌已经丧失了求爱择偶等实用功能的今天,驱使那些中老年歌手每年歌圩必如约而至,汇集于敢壮山,其主要动力就是藏于其内心的这种本原的族群文化情感。由于作为知识权威的学者的建构、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以及新闻媒体的轰动报道等合力作用,当地民众对于布洛陀和歌圩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朝向前述精英话语看齐,而其建基于其上的族群意识与文化自觉意识也日益彰显和增强,同时,对于本族群的情感也在不断加深。如今,从以前根本未曾听闻过布洛陀的年轻人到仅仅是年幼时从长辈讲述的神话传说中知晓布洛陀故事的老年人,当地很多普通民众在谈起布洛陀时,都开始承认和认同其就是本族群的“祖先”。在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来自敢壮山周边许多村屯的村民以村屯为单位,组织朝拜队伍,集体参加布洛陀祭祀典礼的朝拜活动,以示对本族群“祖先”的尊敬和纪念。而且,节日期间到敢壮山单独朝拜、上香的人数也较往年翻了很多番。此外,在布洛陀被“发现”和政府介入以前,人们在歌圩节期上山祭拜的对象主要是观音或姆娘以及玉皇、关公等神灵,但现在,主要认同和祭拜的对象则已变成了祖公和族群“始祖”布洛陀及其配偶神姆六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