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斡尔族民歌发展的重要概述

达斡尔族民歌发展的重要概述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达斡尔族音乐有四种体裁,分别是类似山歌的“扎恩达勒”,歌舞音乐“哈肯麦勒”,说唱音乐“乌钦”,萨满音乐“雅德根以惹”。在达斡尔族的历史的变迁中,民歌作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在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时代发展时期,达斡尔族民歌的表现也不同。这首“焚骨歌”就呈现了达斡尔族先民的信仰和生存需要的紧密结合。

达斡尔族民歌发展的重要概述

达斡尔族音乐有四种体裁,分别是类似山歌的“扎恩达勒”,歌舞音乐“哈肯麦勒”,说唱音乐“乌钦”,萨满音乐“雅德根以惹”。在达斡尔族的历史的变迁中,民歌作为精神世界的产物,也在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时代发展时期,达斡尔族民歌的表现也不同。在达斡尔族古舞遗存《熊和野猪搏斗的舞》[1]中,舞者模拟了熊与野猪搏斗的姿态,舞蹈过程中出现了“哈莫、哈莫”的呼号声,这种呼号声被学界认为既是娱乐需求,又是与祈福祭祀有关的表现,展现了达斡尔族先民在狩猎生活时期与祭祀有关的生活场面。公元9世纪契丹值后唐安史之乱之际,征服临近诸部,占据中国北方建立政权——辽。辽代时的童谣,就是当时民间流行的相和歌原始的表演形式,童谣“青牛妪,曾避路”就与契丹族诞生传说有关,“契丹好鬼”,《隋书·北狄传》描述契丹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酹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这首“焚骨歌”就呈现了达斡尔族先民的信仰和生存需要的紧密结合。

明末清初,达斡尔族先民经历了反沙俄侵略的战争,并且达斡尔族人也被编入清朝八旗兵制,此时就出现了许多反映战争和民间疾苦的民歌[2],如《送丈夫出征歌》《驱逐侵略者》《珠热格勒地德都》。清晚期时,达斡尔族建立齐齐哈尔城,生产方式转为多元化,猎业、畜牧业渔业、排木业、采集、交易等都发展起来,反映达斡尔族生活的民歌题材也更加全面:反映劳动生活如《快去撒网吧》《装排号子》《姐俩采野果》,赞美自然环境的《美丽的嫩江[3],表现爱情生活的《八棵松下》《情歌》[4],表现婚礼民俗场面的乌钦《婚礼宴会上》《酒歌》,表现妇女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摇篮曲》《想起来娘家》《想回娘家难上难》[5]。与此同时,也开始出现由满文翻译而来的长篇文学作品《三国的故事》等四大名著

清末民国,达斡尔族群体也遭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长篇说唱音乐《少郎与岱夫》讲述了1917—1919年发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罕伯岱以达斡尔族青年少郎、岱夫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同时达斡尔族社会中也出现了吸毒、赌博等不良现象,此时的民歌出现了以训导、教诲体裁为主的歌曲,如《劝戒赌》《赌棍的下场》《悔恨》[6]等,在这期间萨满歌曲“雅德根以惹”也得到传承。(www.xing528.com)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斡尔族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巨大变化,此时的民歌主题主要是以赞美新生活和歌颂毛主席,如《毛主席恩情重如山》《歌唱美好生活》《翻身的达斡尔族人》[7]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