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打造、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都是现代社会的发明,与消费主义、大众旅游和市民社会等相联系,具有高度的意识形态规训色彩。社会表征中的权力,包括标记权、指派权、分类权、符号的权力和仪式化的驱逐等,权力不仅根据经济利用和物质压迫来理解,也应根据广泛的文化或符号,以特定方式在特定的“表征体系”内表征某人某事的权力来理解,实施符号即定型化是一个关键要素。[6]文化是人的中介,人的生活受文化控制:人的个性、表现自我的方式、思维方式、身体活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交通运输系统、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运转的方式等。[7]而这一切背后,权力无论作为意识形态还是行为规范的操控显而易见。文化传承和重构当中,民间主体的能动性,远远不如地方政府从上而下的能动性和执行力强大,地区、民族如何发展的诸多议题均来自于权力的凝视。这种凝视不是萨特式哲学上吃惊的注视,而是官方规划之下关于生存、发展、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注视。
“文化展演”(cultural performance)最早的概念由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米尔顿·辛格(Milton Singer)于1972年提出,他认为:“西方人通常以此称所指代的对象,如戏剧、音乐会、讲演,同时又包括祈祷、仪式中宣读和朗诵的内容、仪式与典礼、节庆,以及所有那些被我们通常归类为宗教和仪式而不是文化和艺术的事象。”[8]他还指出,文化展演的性质具有表演特征,一种文化既是为了自身又为了外来者,通过表演向人们展示其“封装”(encapsulate)着的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及观念内容,而这些被呈现的文化内容应是文化持有中处于中心位置并且重复发生的。cultural performance也被译为“文化表演”,理查德·鲍曼在论述米尔顿的论点时指出,文化展演的迷人之处在于这些表演都集中在社会群体经验当中的某个突出主题上,职业、民族、历史事件、宗教关怀或运动竞技等,作为表演关注的中心,这种主题将为表达活动提供象征资源,而表演中的演员、接收者、竞赛者、庆祝活动参加者、音乐或舞蹈家等,可以获得对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强、更深的确认。文化表演所强调的重点,就是这些角色的扮演,就是社会性的实践及这种实践的重复,与构成事件象征性焦点的概念相结合的角色,创造了可表达的观念和可展演的阐释,从而为个体提高自我意识、强化社会认同建立了机会。[9]
景颇族的文化传统,首先是在地方当局的凝视下,从日常生活的民族民俗事象,一步步被重构和改造成展演的地方性文化。自1983年德宏州政府确立目瑙纵歌为州级各民族法定假日后,带动了其他景颇族文化内容的逐步重构和展演,政府不断引导和挖掘整理景颇族文化传统。数批景颇族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宏州景颇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管理情况如下:[10]
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目瑙纵歌、《目瑙斋瓦》。国家级传承人1名:岳麻通(已去世)。
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景颇族刀舞、目瑙纵歌之乡(陇川)、景颇族织锦技艺。省级传承人10名:何腊、尚宋灯(已去世)、排扎杜、鲍勒况、石玛丁、勒排当、谭孟撒、朗增荣、何为民(已去世)、赵保忠。
现有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项:1.陇川县弄弄寨景颇族民间音乐“赶脱集”;2.陇川县景颇族传统乐器、歌曲、音乐(勒绒);3.陇川县景颇族传统乐器、歌曲、音乐(洞巴);4.陇川县景颇族民间传统乐器、歌曲、音乐;5.陇川县景颇族丧葬舞;6.陇川县景颇族目瑙纵歌舞;7.陇川县清平乡广外村委会景颇族象脚鼓舞;8.瑞丽市景颇族“金斋斋”[11]丧葬舞;9.陇川县护国乡蕨叶坝景颇族牛角引火;10.陇川县峨雄景颇族传统织锦;11.陇川县景颇族服饰;12.陇川县景颇族以物通信;13.瑞丽市户育乡户育村委会芒弄村景颇族拉火栓;14.陇川县陇把镇帮湾村委会景颇寨村民小组传统文化;15.陇川县章凤镇曼弄村委会广山村民小组传统文化;16.景颇族民间传统舞蹈——象脚鼓舞;17.景颇族传统音乐;18.景颇族目瑙纵歌舞;19.景颇族传统音乐及演奏;20.景颇族拉火栓。州级传承人有15名:麻腊、李勒干、祁新民、岳卫东、尚德光、何勒崩、朗增荣、排干退、董勒端、勒排当、孔勒扫、跑哲拥宽、勒坝都(已去世)、何麻宽、木如么批(已去世)。(www.xing528.com)
传承人管理工作:1.签订责任书,年底通知上报总结、下年工作计划,进行考核发放传承人补助资金,国家级传承人每年每人1万元,省级传承人每年每人5000元,州级传承人每年每人2000元;2.组织开展宣传活动,每年文化遗产日,组织在省、州、县开展传承人宣传展示活动;3.组织开展各类培训,培训有两种:一种是送传承人去参加国家、省举办的培训,一种是请传承人开展传承培训。
在上述非遗名录中,除民间文化遗产材料和搜集有民间人士参与外,各级名录的申请和批准均由国家政府机构完成,执行机构多为文化馆、文化局等,有些是专门设立的非遗中心或审批部门确定。
大部分非遗项目需要在节庆仪式或相关场合展演,因此多由可供展演的视觉艺术形式构成,省级目录中的目瑙纵歌、刀舞、织锦都具有较强的视觉展示性。州级目录共20项,仪式性舞蹈、娱乐舞蹈、节庆舞蹈及综合传统文化表演有10项,乐器、音乐、歌曲和演奏相关有6项,也就是说可供表演的一共16项,占州级非遗目录的80%。
在景颇族节庆仪式活动当中,尤其是目瑙纵歌节、新米节等期间,笔者田野调查中观看到的景颇族文化展演,多集中在舞蹈(刀舞)、织锦、绿叶宴、竹编、歌曲等艺术形式的表演观赏上,这些视觉样式代表了景颇族文化艺术的象征符号。在文化展演的视觉形塑当中,隐藏着表演者的个体性,表演者与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是分离的,而突出了表演者所承担的文化信息和他者文化想象。这里有观者和表演者所展示出的视觉图像、景观之间的关系,观者带着预期去观看,而支配表演活动者则有其社会目的性,表演活动成为观者和活动生产者之间的意义生成桥梁,确保了观赏者接受和理解族群视觉符码背后的情感和世界。视觉艺术当中的图像、景观不同于口头艺术,后者有相对明确的能指和所指内容,而图像、景观则拥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引人遐想,但一切都服从异域或民族的想象性图景而生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