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台湾地区成长起一大批足够支撑京剧演出的稳定观众,台湾人开始萌生组建本土京班的想法:“苟集得十数辈玉成之,不必仰给于支那矣。”[17]在此背景下,台湾第一个本土京班——小罗天童伶京班应运而生。《台湾日日新报》曾报道该班成立的情况:
台南市自福州三庆班来演而后,上海班及女班,接踵而来,剧界为之一振。市内有志者以利权外溢,欲塞漏疤,因鸠集股资万金,每股百圆,名为合昌公司。募集本地小童,自八九岁起自十五六岁止,计有四十余名,聘闽班名角华嫩妹及陈淡淡为之教习,开馆于柱仔行街元菜市埔。自客岁七月教演,经今已阅八月,该童伶熟习者已有数十出,现每日正午在该馆演习,至午后四时止,和以锣鼓管弦,往观者如堵。其中大花小雷音步骤关目唱念俱不减一声雷,而花旦小莺莺亦不逊白菊花,其余亦皆有可观。该股主现已赴清国办戏服,将于来十八日(即旧历元旦)开台,班名小罗天,有戏癖者当以先睹为快也。[18]
根据1912年2月7日的《台湾日日新报》可知,台湾成立的第一个本土京班小罗天组班的时间为“自客岁七月教演”(1911年7月),组班的动机为“以利权外溢,欲塞漏疤”,组班的方式为“鸠集股资”,戏班的规模为“四十余名”,年龄段为“八九岁起自十五六岁”的本地小童,善演剧目“已有数十出”,该班聘请大陆演员华嫩妹、陈淡淡作为“戏先生”。从“自客岁七月教演,经今已阅八月”方试演来看,小罗天对训练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小罗天的演出能“大博观者喝采,一时本岛剧界,顿生新色”。[19]
除小罗天外,台湾可考的本土京班还有宜人园等十余家,它们的创始人多为台湾本地人,其类型可分为童伶班、髦儿班及男女班。如台湾第一个本土京班小罗天即为童伶班,永乐社为台湾第一个髦儿班,宜人园则为男女班。可考之台湾本土京班详见表2:
表2 可考之台湾本土京班表(www.xing528.com)
续表2
尚需大陆戏师传授技艺的台湾本土京班自然不足以与海派京班在商业剧场上抗衡,本土京班主要以野台演戏为主,因此它们在商业剧场的演出才成为报刊报道的“新闻”。如小罗天班主要在湾里、月港、新营、查亩营、嘉义、新港、大莆林等处做野台演出。《重修台湾省通志》提到“该班仅在市(台南)内各庙神诞佛会,及民间喜庆堂会应聘演出”。[20]永乐社为台湾第二个成立的本土戏班,也是台湾第一个髦儿戏班。该班成立初期亦以庆典、庙会演出为主,该班先后在桃园奉祝大典、桃园公学校大讲堂举行的飨老典、授赐绅章祝贺会、基隆颜云年家新年宴会、大嵙崁绅商新年宴会等场合演出,大受欢迎。不过,永乐社的组织方式十分特殊:有人聘请则前往表演,无人聘请则听任班员侑酒清唱。[21]随着班中名角红豆、月中桂被士绅纳为侧室,于是“坤伶褪秀,后起无人,终告辍演”[22]。广东宜人园是台湾本土京班中最具代表性的戏班。该班不仅“首开本地京班男女演员合演之风气”[23],还因地制宜地将京剧口白改成本地口白,“故听者咸易了解矣”。[24]宜人园演出十分灵活,在乡村演出时“他们的口白是到客家庄讲客语,到闽南庄则用闽南语”。[25]
较之大陆京班,台湾本土京班更加频繁地出入庙会祭典与冠婚喜庆的场合之中,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本地口白”。可以说,台湾本土京班的成立是京剧经由“移植”阶段“内化”为“在地”剧种的重要标志。这样,有着本地身份的京剧更加光明正大地进出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得在异族统治下的台湾民众有着更多的管道熏染着祖国的传承文化,满足台湾同胞对汉文化的需求与内心归属感构建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