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80年代的编纂成果

20世纪80年代的编纂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7月1日,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发出《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的通知。[8]自此,在国家政府的部署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十大文艺志书的编纂工作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些全面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宛梆音乐的整体状况,且所有的实例均以简谱的形式记出。此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的“宛梆”条目,也收集和保存了宛梆音乐的部分珍贵唱段资料。

20世纪80年代的编纂成果

1979年7月1日,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发出《收集整理我国民族音乐遗产规划》的通知。该规划指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极为丰富……收集整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是件十分艰巨、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应首先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按照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制定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和系统、全面的收集。”[8]自此,在国家政府的部署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等十大文艺志书的编纂工作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而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于1983年出版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宛梆音乐》[9](征求意见稿,上下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关于宛梆音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的重要成果。

此套《宛梆音乐》的资料收集、艺人访谈和编辑撰写工作主要由内乡县宛梆剧团的音乐设计程建坤与谢丹枫、崔明、彭宏甸一起承担。

其对于宛梆音乐保护的重要贡献在于:

其一,资料记录的全面性。第一,对宛梆唱腔音乐中的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散板等板式有详尽的整理,同时有唱段和例句的详细讲解,特别是对于宛梆特殊唱腔——“讴”音花腔的记载,更是细致入微,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上册;第二,对宛梆主要乐器和文武场配置及座次,进行图表说明,并记录了32种锣鼓经的演奏总谱以及不同唱腔板式中的锣鼓演奏实例;第三,记录了13首丝弦曲牌、5首词牌和28首唢呐曲牌的音乐实例;第四,记录了《汶江河》《同根异果》《雷振海征西》等32出宛梆传统名剧的优秀唱段,也抢救和挖掘了不少濒于消亡的唱腔;第五,记载了历史上著名宛梆艺人的表演风格和唱腔或演奏水准。这些全面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宛梆音乐的整体状况,且所有的实例均以简谱的形式记出。(www.xing528.com)

其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编纂人员在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选取的采访对象、音乐的演奏人员等,均是当时对宛梆音乐有深入研究的文化学者或代表宛梆唱腔和器乐音乐最好水平的名艺人。如曲牌音乐的演奏或传谱主要有宛梆的老艺人范玉聚、董文臣、李玉林和杜林保等,唱腔音乐的演唱者主要有党桂军、王大英、唐金焕、王秀荣、马林章、范应龙等老一辈名角,记谱则由程建坤、谢丹枫、崔明等担任,他们都是对宛梆音乐有长期的钻研并具备记谱能力的音乐工作者。谢丹枫被誉为“宛梆记谱第一人”,他不仅记录了许多老艺人的经典唱腔,而且还整理成乐谱,他改变了剧团没有乐谱的历史。程建坤本身即是宛梆剧团的专职音乐设计(编曲)。他们的参与保证了资料的可靠性。在笔者对程建坤的访谈中,其中唱腔记录的意义,他肯定地说:“以花腔来说,当时(20世纪80年代)采录的花腔和传统的花腔比较接近,这是多位宛梆老艺人一致认同的。因为80年代成名的一批演员都得到过50年代以前知名老艺人的亲传或指导,再加之当时剧团经济上由国家全供,剧团不用跟现在一样天天跑着演出,所以演员们有充分的时间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而且他们的思想也不像现代人这样浮躁,他们对宛梆有股子执着的劲头。所以,他们的水平都比较高。”[10]笔者采访的其他几位老演员也有同样的看法。由此可见,《宛梆音乐》所记载的音乐的确代表了宛梆发展高峰时期的艺术水平。

其三,保护手段的系统性、科学性。《宛梆音乐》在资料的采访和整理过程中,除了以文字、谱例和图表的形式呈现之外,还同时进行了录音资料的采集。正如其“后记”中所言:“宛梆音乐集成卷本在采集录音时,因当时条件限制,录音设备不太好,音响效果欠佳。”虽说,效果不佳,但至少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将谱例和老艺人们的精彩唱段进行对照,以便更好地学习。可以说这一做法和理念对于宛梆音乐的保存和保护,进而对于我们学习宛梆优秀的传统、传承宛梆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政策主导和经济、技术的扶持。

此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的“宛梆”条目,也收集和保存了宛梆音乐的部分珍贵唱段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